李鵬:戶外運動行業的商業模式與轉型

「其實從俱牛一開始做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尋找一些答案,戶外行業到底有多大?真正的戶外和大眾戶外的邊界是什麼?戶外如果是一個行業,那它本質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還有一個我覺得最難的,就是這個行業到底應該往哪裡走?」俱牛創始人李鵬的這幾個提問,想必能引起很多戶外人的共鳴。答案是什麼?看看他在聚勢·2018第二屆體育旅遊創業創新高峰論壇上的演講是怎麼說的。

今年的聚勢論壇和去年一樣,看到場地裡面站滿了人,內心還是非常激動的。我先說一下我們做俱牛的初衷吧,我們是《戶外探險》孵化的一個項目,雖然做的是媒體的事情,但是一開始做的時候並沒有把它當媒體去做,而是當服務去做。

我早年剛畢業的時候在投資公司做項目融資,一直在做中國市場和商業模式的分析,之後愛上了戶外,然後和大家一樣也去做了一家戶外俱樂部,最後因為一些原因就從西安來到了北京,在呂總(《戶外探險》雜誌出版人、俱牛董事長呂暉)的支持之下做了俱牛。

既然我不是一個行業專家,那行業媒體和行業服務應該怎麼做呢?我們能想到的只能是要深入到一線。從做俱牛開始,我個人和團隊真的是深入中國的每一個城市,同每一家戶外機構和每一個營地去聊。大家都非常的認可我們,也都願意和我們敞開心扉,把自己真實的數據、想法以及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去和我們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幫忙鏈接了整個行業的資源、內容,最後做了一系列的培訓,涉及戶外運動、營地教育、水上運動、賽事等各方面。

其實從俱牛一開始做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尋找一些答案,戶外行業到底有多大?真正的戶外和大眾戶外的邊界是什麼?戶外如果是一個行業,那它本質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還有一個我覺得最難的,就是這個行業到底應該往哪裡走?

既然我們要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就必須判斷出這個行業的趨勢是怎樣的。

戶外運動行業的行業位置是什麼?我們發現所有的運動和文化一樣,它自身沒辦法形成一個產業。運動產業的上游是誰,下游是誰?舉個例子,攀岩的上游是誰,下游是誰?做了青少年培訓知道下游是場地、課程提供方等,上游是那些有家長、孩子的流量渠道,其實是教育產業。戶外運動裡面有很多的行家和專家,但是戶外運動行業很少能出來企業家,因為很多戶外機構把自己圈死在一個小的行業裡面,並沒有用產業思維去考慮公司的運營和發展。

每一位分享嘉賓都在聊「跨界」這個話題,往哪裡去「跨」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

戶外運動+旅遊、傳媒、互聯網、教育、地產。

戶外+旅遊

實話實說,在戶外+旅遊的層面上我挺悲觀的,我的前老闆夜雨旅行網創始人李文琦,他兩年前就曾經告訴我,他對戶外行業的悲觀,再怎麼做都是給旅行社做嫁衣裳。當時我不理解,後來經過一年多去真正深入地了解、調研,我越來越堅信了這一點——戶外旅遊這個賽道確實是越來越難了。上下游產業已經形成,上游在OTA,在線下門店,在自媒體大號,戶外人沒有上游的渠道。下游在哪裡?在賓館旅遊行業、景區旅遊行業等。上下游的產業都已經被旅遊瓜分了。

戶外俱樂部的模式,上不靠流量,下不靠資源,本身的利潤空間十分有限,所以很難實現財務正規化,一旦正規了,25%的稅基本上就把所有利潤吃光了,所以你只能變成賺錢的公司,而不能變成值錢的公司。

因為沒有資源,地接也好,自己做執行也好,基本上都拿不到最核心的資源,所以創新的任何產品都沒有意義,你能做的產品誰都能做,最終導致大家都不去創新,一味的抄襲和打價格戰。所以地接方一定要去觸碰資源,在早期有一定的利潤空間的基礎上一定要去投資源端。

Feekr去年幫助逐浪者打造了高價、個性的千島湖產品,這個基礎是建立在逐浪者有核心資源的基礎上,所以沒有資源端就沒有產品的個性化,在產品開發上的投入基本無效。

流量分散、信息透明化導致去中間化和交通方式的改變,這一系列問題都在考驗著組團俱樂部。大家知道高鐵通了以後死了一批做大巴游的公司。從論壇時代過渡到自媒體時代,又死掉了一批沒有運營的公司。但這裡面組團游最大的優點是社群化,真正做一個垂直領域的年齡段的社群,價值是非常大的,大家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化,有相互社交的需求,才能最終形成俱樂部本身的戶外文化。

舉個例子,我一個朋友跟我說春節要出去玩,讓我推薦個俱樂部,我問他是要省錢還是要多認識人?他說多認識人,我直接推薦了上海的稻草人。我覺得組團的日子會越來越難熬,Feekr旅行聯合創始人濤總也說過,城市的周邊會慢慢的營地化。

戶外+傳媒

我說的傳媒更多是戶外運動的形式帶來傳媒的價值,其實核心就是賽事,我個人把它定義為戶外+傳媒。大家看中國好的賽事公司的出身,做馬拉松做的最好的是廣告公司出身,做戶外賽事的行知探索是文化創意公司出身。所以賽事是需要文化價值和傳播價值集成的,底層邏輯就是傳播,如果不能把賽事的傳播做出價值,那你的賽事就是邊緣化的,很難在市場里發展壯大。

而且賽事是頭部資源享有一切的市場,尤其是和戶外相結合的賽事,一定是和最好的風景區結合在一起的。所以說一旦這些資源被佔領之後,其他的賽事很難進來。但是我覺得這裡面也有機會,大家不能只盯著同一種賽事。三夫做賽事有很多的基因,背靠眾多品牌,是上市公司,有其頭部的IP,可以打通政府資源,同時又給背後的這些品牌帶來傳媒屬性,通過贊助等實現了商業價值。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賽事很少有人去嘗試——城市定向賽,它可能會是下一個馬拉松,因為越靠近城市,賽事的傳播價值越大。越野賽影響的人遠遠沒有馬拉松多。城市定向賽在城市中舉辦,能鏈接到城市的各種商業資源,也是一個城市的名片。還有很多賽事的類型和模式,我希望大家也去思考。

但一定要明白,賽事商業模式的核心在於傳播,執行固然重要,但沒有傳播的價值,僅僅依靠政府的補貼,賽事公司很難走的長遠。

戶外+互聯網

大家知道資本現在已經基本上不投這個方向了,這幾年投進來的項目基本上都很慘,核心的原因在於大旅遊的特點是低頻、非剛需、難儲值。就算攜程做到今天也是靠大量的機票和酒店的標準化,很大一部分業務是靠商務旅行撐起來的。

我覺得只要不是平台,互聯網還是有機會的。比如內容端,因為戶外的單一客戶價值很大,需要做的其實是往圈層化的延伸。我知道有一個自媒體很小眾,但是在圈層里人人皆知,只用短短半年的時間基本上把全國的攀登資源聚集在手裡了。

還有就是B端服務建設需要時間,比如說大家知道的SaaS、微店等等,你會發現整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B端的需求都很少,何況我們小眾的行業。還有一個是面臨被整合和淘汰,你做得再大,難免會被收購,或者大的互聯網公司轉身過來按照你的模式去做。所以在互聯網+戶外運動領域是非常難的,而且生活服務類互聯網企業也在進入。大家看到美團點評已經在往這個行業里扎了,把大量的景區、房車營地等等引入到生活服務類場景裡面。

但是大家一定要有互聯網思維,要去觸碰互聯網,在互聯網已經是基礎工具的現在,它能夠幫你提高效率,提升管理。

戶外+教育

這條賽道是非常好的。戶外的人群很小眾,但教育不是。大家知道家長為孩子的付費買單是不計成本的,尤其當素質教育重新被提上國家戰略,當戶外變成教育的時候就是巨大無比的賽道。

從市場角度考慮也是如此,戶外運動人群和戶外運動消費人群並不相同,戶外運動消費人群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經濟基礎和閑暇時間,也就是通俗上講的有錢有閑,所以做大學生的活動很難做的很大,做白領的也一樣。戶外教育卻不同,是有錢的人付費,有閑的人消費。

但是這個賽道門檻很高,因為你必須真正的懂教育,這個難度就很大了。俱牛這些年也在做大量的培訓,我覺得戶外+教育這個領域下一步一定會湧入大量的人才。

而且流量入口在改變,下游也在改變。從旅遊到教育,整個產業鏈被重構了,在這片藍海,還有著巨大的機會。戶外+教育復購率非常高,2017年俱牛發布了一本營地教育的白皮書,當時做的市場調研表明復購率是40%以上。延伸邊界更長,一個孩子身後有六個家長。

戶外+地產

大旅遊轉型,過去從大流量的景區到現在小流量的高品質的度假地,這個轉變會有大量的地產單元去填充內容。我覺得戶外+地產一定是一條好的賽道,十九大之后土地政策會進一步放開,土地所有權歸國家,土地的經營權可以歸個人,也可以歸公司,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有條件的經營權可以到銀行貸款,就是說具備了資產的價值。

怎麼去把地盤活,這個肯定離不開戶外運動作為內容去提供大量運營的服務,但這個門檻會高一些,而且五到十年的時間裡都是基礎建設的紅利期。前兩天剛去了房車露營地的大會,也看到了房車露營地的數據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景區在轉型,大量的營地在建設,這是一條非常大的賽道。

總結

所以說一切商業模式一定要找到第一性原理。並不是一件事情做好了就一定能延伸到其他事情。

我們參股了一家營地的公司,未來營地市場是能鏈接到所有商業模式的一個節點。營地教育重構了所有產業鏈。第一,流量入口改變,不在OTA手裡了。第二,吃住行娛購再造,後端下游也在重構,大家知道酒店、車隊、景區都是下游,但是你建立營地之後會發現吃住行娛購都在其中,而且你的成本極低,這和過去傳統的旅遊模式不一樣。第三,大型活動的理想場所。可以通過大型的音樂節去盤活這個營地,早期做宣傳,做引流,而且是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可以場景化。第四,它還是新興地產的排頭兵,一旦做親子和青少年的研學旅行,中國那麼多學校,那麼多孩子,引流不成問題,盤活閑置資產也不是問題。

所以說,想做的更好,我們必須跨界,我們必須整合,我們必須合作。

最後也是我走了這麼多地方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要對人才開放,第二要學會對資本、資源、上下游開放。可能這個論壇上每個人說的對你而言都不一定是最契合的,但是在這過程中希望大家能去思考,真正找到公司的頂層設計,更好地去推動戶外行業的發展。

文 | 高彬彬

轉載請聯繫小編,歡迎轉載。

推薦閱讀:

TAG:戶外 | 房地產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