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聚勢論壇和去年一樣,看到場地裡面站滿了人,內心還是非常激動的。我先說一下我們做俱牛的初衷吧,我們是《戶外探險》孵化的一個項目,雖然做的是媒體的事情,但是一開始做的時候並沒有把它當媒體去做,而是當服務去做。
我早年剛畢業的時候在投資公司做項目融資,一直在做中國市場和商業模式的分析,之後愛上了戶外,然後和大家一樣也去做了一家戶外俱樂部,最後因為一些原因就從西安來到了北京,在呂總(《戶外探險》雜誌出版人、俱牛董事長呂暉)的支持之下做了俱牛。
既然我不是一個行業專家,那行業媒體和行業服務應該怎麼做呢?我們能想到的只能是要深入到一線。從做俱牛開始,我個人和團隊真的是深入中國的每一個城市,同每一家戶外機構和每一個營地去聊。大家都非常的認可我們,也都願意和我們敞開心扉,把自己真實的數據、想法以及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去和我們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幫忙鏈接了整個行業的資源、內容,最後做了一系列的培訓,涉及戶外運動、營地教育、水上運動、賽事等各方面。
其實從俱牛一開始做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尋找一些答案,戶外行業到底有多大?真正的戶外和大眾戶外的邊界是什麼?戶外如果是一個行業,那它本質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還有一個我覺得最難的,就是這個行業到底應該往哪裡走?
戶外運動行業的行業位置是什麼?我們發現所有的運動和文化一樣,它自身沒辦法形成一個產業。運動產業的上游是誰,下游是誰?舉個例子,攀岩的上游是誰,下游是誰?做了青少年培訓知道下游是場地、課程提供方等,上游是那些有家長、孩子的流量渠道,其實是教育產業。戶外運動裡面有很多的行家和專家,但是戶外運動行業很少能出來企業家,因為很多戶外機構把自己圈死在一個小的行業裡面,並沒有用產業思維去考慮公司的運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