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從中國浩如煙海的可移動文物中挑選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你認為會是哪件?
書畫,金屬器具,瓷器等可以移動的物品,宮殿陵墓等不可移動的除外。
二里頭出土的銅爵,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青銅容器,中華進入文明的物化象徵。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現收藏於新疆博物館
個人認為的最具代表性文物是越王勾踐劍(剛剛發現下面有人寫~)
越王勾踐劍現存於湖北省博。我認為是最有代表性是因為它兼具了文化,藝術,工藝,和軍事多個方面的中華文明。它鍛造於春秋晚期的越國,正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首個頂峰時期,上面銘刻的鳥蟲書代表了中華5000的文字文化;劍身造型優美,並有對稱的花紋,代表了中華藝術的起源和發展;所有人都知道越王勾踐劍因為有鉻金屬千年不銹,劍身金屬也包含多種合金,代表了中華文明的煉銅工藝和工匠技藝的高明(畢竟歐冶子);它背後所寓含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精神也符合中國人堅韌的性格,史書記載的這把劍的故事,它背後的吳越之爭和紛亂的春秋年代也正是中國軍事技術和軍事哲學走向純屬的階段和代表。越王勾踐劍作為文化瑰寶絕對是有很高代表性的~~另外個人比較喜歡的作品是收藏在河南省博的四神雲氣圖
如果說越王勾踐劍代表的是中國的社會和現實的話,四神雲氣圖則代表的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四神雲氣圖出土於一處西漢早期的墓室面,位置處於墓室正上方的天花板,這四神代表了中國人對於天國,或者說死後世界的初步遐想和嚮往,因為這四個神(青龍朱雀玄武和虯龍)是西漢人認為的死後渡他們去天堂的神獸。我覺得四神雲氣圖代表了中國人對於精神世界或者說死後世界的追求,還有就是他是在是太好看了!!!!它長5.14米寬3.27米,站在它面前絕對能感覺到中華文化的穿身而過。玉璽,權力的象徵,因為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個權力通吃的社會
司(後)母戊鼎
王羲之《蘭亭集序》
哪有這種東西,一件東西能代表什麼?
簡化到題主一個人身上,你的物品裡面能代表你的是一件東西是什麼?勉強回答一下:身份證。
代表中國的是一直在傳承的文化。物品——用中國話來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能代表什麼。
[edit]
如果說文物的代表性,還是有的,也只能說一類文物有代表,你青銅器和書畫怎麼互相代表?
青銅器:定鼎中原的器物書帖:三希堂三貼中國畫:太多了吧,清明上河圖?文房:不好選這些都不好說互相代表,其他的也不是不好
一支毛筆,一雙筷子,一把劍。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出土於湖北江陵馬山5號楚墓出土。 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實在太漂亮了!
兵馬俑…除了對秦的熱愛之外,兵馬俑背後的那幾個坑代表的那種群落感,紀律性,階級性,人類文明的特色表露無遺。甚至…反著來看,那種千篇一律默默無聲的從眾,木吶…對當今社會影射也很有意思(沒敢說千人一面,據說每個臉都不太一樣?肯定有人揪字眼,不過誰管他啊,一眼看過去差不多嘛哈哈哈哈…)
武威銅奔馬
最能代表漢人文化頂尖成就的朝代是宋朝,最能代表兩宋文化成就的實物是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在北宋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乃至後世山水名家黃公望、王蒙、董其昌、「四王」等人都反反覆復以其為標杆進行模仿,變革和顛覆。李咸熙和范中立是北宋山水的開拓者,承前啟後,不僅確立了山水畫的藝術地位,更確立其宮廷教化的地位。李氏之畫現已不存,但范中立的畫我們可以在台北故宮看到,比起「白菜豬肉」,這才是鎮館之寶。
如圖,范寬《溪山行旅圖》,高2米之巨。主山堂堂,猶如巨碑,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云為神采,反映了畫家對林泉之樂的嚮往和對天地自然的領悟。
除了水墨山水,宋人設色山水也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參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看似火爆的色彩,其實過渡十分講究,說實話,我們到現在也不知道他用了什麼具體技法來調配顏料的。兩件之中,我更偏愛第一件,它的布置經營、用筆用墨都體現了最高的技法水準和人文情趣,是中國山水無可爭議的典範。何尊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兩字作為片語最早的文字記載,這是中國人應該記住的一件大事。
戶口本!延續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浩如煙海的可移動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只有戶口本了……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國征戰,人口成為最重要的資源。秦國商鞅率先建立了嚴密的戶口登記制度,並禁止民眾自由遷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須持有官方開具的介紹信,否則客人與店家一塊治罪。
漢代繼承了秦朝的全民戶口登記制度,將全國的地主、自耕農、僱農、傭工、商人,全部編入國家的戶籍,這叫做「編戶齊民」。
隋唐對戶籍登記更加嚴格,在申報戶籍信息的時候,還必須接受一道叫做「團貌」的程序。衙門在居民登記戶籍時,要驗查戶籍上所有人的年貌,以防止有人虛報年齡或假冒殘疾來逃避賦役。唐代的戶籍檔案通常還記錄有人戶的體貌特徵,如膚色身高面部有何特點。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賬殘卷中,就發現不少戶籍資料都註明了諸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類的文字。古代沒有照像技術,這些對體貌特徵的描述相當於照片,可以防止作偽。
由唐入宋,經過五代的廝殺,門閥世族土崩瓦解,平民得以擺脫人身依附狀態,獲得良民的身份,都成為自由民了。宋朝的戶籍制度也不再將國民區分為「良民」與「賤民」,而是根據居城或居鄉,劃為「坊郭戶」與「鄉村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戶口和農村戶口。
元朝的戶籍制度出現了新的特點,它將居民按職業劃分為若干種戶,不同類別的種戶具有不同特權。
明清政府將全國戶口按照職業分類,劃為民戶、軍戶、匠戶等籍。各色戶籍世襲職業,不容更改,農民的子弟世代務農,工匠的子孫世代做工,軍戶的子孫世代從軍。1911年,晚清政府出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戶籍法》單行法規。但《戶籍法》制定後未及頒布,晚清政府便滅亡了。
北洋時期,政府將保甲制度與近代警察制度相結合,制定並頒布了《警察廳戶口調查規則》(1915年)、《縣治戶口編查規則》(1915年)、《京兆各屬戶口編查單行細則》(1916年)等條例。
南京國民政府參照英、美、德、日等國戶籍及人事登記的法律制度,於1931年正式頒布了《戶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這段時間我國實行戶口自由遷徙政策。1958年1月9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91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1961年,公安部將農業戶數和人數這一統計指標改為「非農業人口戶數和人數」,這使「非農戶口」和「非農人口」成為廣泛使用的概念。實行嚴格的城鄉割裂的戶籍管理制度。
如果是現在有的話我要求搬司母戊鼎!現在沒有的話就搬個蘭亭序
紅山文化的玉龍
傳國玉璽
顯然是書籍這類東西,文化的傳承主要還是靠書籍文字,想想那些美妙的詩詞歌賦就美啊!
清明上河圖
已刪除
清明上河圖
馬踏飛燕莊重青銅器里的一朵奇葩
推薦閱讀:
TAG: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