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凱生日會直播,三大場景連接凸顯流量再分配規律
9月21日,王俊凱2016年生日會在一直播上開播,各地粉絲紛紛送來祝福。這場生日會以「啟航」為寓,象徵著17歲的王俊凱向著未來重新出發。在這場直播中,他的隊友王源、易洋千璽也有參加。
TFBOYS在網路上素來有著異乎尋常的能量,王俊凱在一直播上的這場直播同樣效果驚人,直播累計觀看次數將近6000萬。生日會之前,王俊凱還在演播間里直播了10分鐘,用來和粉絲打招呼,而這個小視頻的累計圍觀次數就達到了2000萬。要知道《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剛剛播出時,在愛奇藝上花費數日,點擊量才沖至2000萬以上,《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剛播出時,PPS平台上四期《中國好聲音》的總點擊量加起來才突破6500萬,單期最高點擊量也只是突破1200萬,王牌娛樂節目如此,更別談其他的普通電視節目。
僅從收視人數和節目曝光來看,直播似乎就已經體現了強大的威力,但是真正值得挖掘和思考的是直播背後的流量再分配和場景連接的過程,事實上這才是直播為什麼真正被大家所重視的原因。
直播連接了個人場景,正在成為生活方式
這一次王俊凱的直播其實體現了兩種直播內容,一種是完全就是一部手機放在面前和粉絲聊天式的直播,也就是生日會前開場的那10分鐘,另一種則是生日會上,幾乎是以電視節目高質量來展開的直播。一直播上,這兩個直播的效果都堪稱驚人。其實驚人的背後有其必然原因。
尤其是在生日會前的那10分鐘直播中,王源一直叫其他兩位小夥伴給屏幕對面的關注打個招呼,「幾千萬人都看著你呢,打個招呼啊!」幾個平時在電視節目中大大方方的小男孩在直播畫面的面前反而顯得羞澀拘謹而可愛。這個時候粉絲們反而顯得更加熱烈和大方。
這十分鐘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直播真正的作用在與「連接」,對於無論是對於普通人還是粉絲而言其實都是如此。直播讓偶像和粉絲之間產生了近乎面對面的連接,從連接個人場景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都希望看見偶像,希望能夠和偶像產生對話,但是過去在電視節目上、在網路視頻節目上,互動的方式極為有限,人們沒有太多機會看見偶像。但是在直播平台之上,用戶可以直接通過彈幕的形式和偶像展開對話。
重要的是,過去在電視節目之上,給人的印象是,偶像往往是包裝出來的,這樣的偶像令人高不可攀,難以企及。但是在直播平台之上,偶像和粉絲之間之間隔著一個屏幕。真正用過直播平台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當打開直播軟體看對方的直播時,有時會有真的就在和對方面對面溝通的強烈臨場感,有時候自己都會不自覺地正襟危坐,希望自身在鏡頭面前的表現更好。
因為直播更多展現的是一個生活中真實的明星,直播中的明星固然會受到前期策劃的影響,但在直播過程之中,他的表現更多是現場表現、臨場發揮,既沒有剪輯也沒有調整,甚至很多行為都是無法預測的,這種真實畫面會給用戶會帶來更多親近感。這種臨場感恰恰是把對方的場景和個人場景連接起來,構建起一個超越目前所有平台的真實感受。
這種連接個人所帶來的親近感不可小覷,回想微博誕生之初,曾展開明星戰略,當時姚晨等一批明星就是因為微博和普通人之間拉近了距離,也讓一批普通用戶形成了刷微博的習慣。沒人想得到,微博後來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用微博來記錄生活。和微博同理,直播或許也會因為這種連接個人場景的作用,成為未來的生活方式。
直播連接了社會場景,讓圍觀成為一種心態
直播不僅僅是連接了個人,更是連接了社會場景。因為一場直播其實是一個人的展示,一群人的圍觀,這種一對多的連接關係恰恰構建起了社會場景。因為《社會心理學》有一種「他人在場」的心理,人們會對他人在場有所反應,而即使是他人的「純粹在場」(知道有很多人在自己身邊,即使不知道對方是誰)也會喚醒大家的注意。
這次王俊凱在一直播上,粉絲們刷評論的速度相當迅猛,幾乎沒有一條評論能夠在屏幕框內停留時間超過1秒,粉絲們瘋狂刷評論的狀態十分可怕。其實過去TFBOYS並不是沒有舉辦過公開活動,無論是發布會還是粉絲見面會上,通過手機屏幕看他們公開亮相的粉絲都為數不少,但要知道的是舉辦一場見面會,只能有10萬人、20萬人,線上卻可發展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共同在線圍觀,這種圍觀的氛圍會直接把氣氛推向高潮。
因為在手機屏幕前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場直播不僅僅是一個人觀看,而是數百萬人乃至數千萬人同時觀看,這種圍觀能夠造就出參與感,正如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說的一樣,群體在一起做一件事情時,會「反射」和「強化」參與者的集體無意識。
如果把這種集體無意識說的更淺顯直白一些,那就是參與感。參與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心態,直播恰恰是滿足了這種社會心態。TFBOYS的粉絲們本來就是一群渴望參與感的人,他們希望能夠參與進偶像的生活之中。這次一直播上,王俊凱的粉絲們在直播屏幕面前感受到有很多和他們一樣的人在圍觀偶像,這種圍觀效應讓屏幕面前的粉絲都找到了參與感,也正是如此,能夠強化群體性的集體刷屏。
其實不僅僅是參與感,還有臨場感。挪威電視台曾經進行過一場直播,在一輛火車上裝了4個攝像頭,直播乘客和外面的風景。這樣一個直播,居然引來了整個挪威百分之二十的人在觀看,這其中甚至有19萬人是從頭看到尾。
張泉靈曾對此解釋說,其實它擊中了非常重要的一種感覺——臨場感,也就是說,即使我不在現場,也有一種在現場的剛覺。火車行進的路線跟居民形成了互動,因此火車到達一個小鎮之後,小鎮居民會歡呼。這恰恰是滿足了用戶參與感和臨場感的心態。我們時常也會注意到,電視台採訪的時候,總會有路人跑出來搶鏡。這是因為當你知道幾百萬人的目光集中在攝像頭前的時候,那種難以言表的刺激會讓人情緒激動,而這種情緒又促使他們傳播給周圍更多的人,從而引起了全民的狂歡。
這恰恰就是連接社會場景,引發集體狂歡的具體體現,只不過這一次換成了一直播、換成了王俊凱的生日會。這種連接社會場景的心態在過去的微博上同樣體現的淋漓盡至。大家喜歡微博恰恰正是因為可以看各種各樣的新事物,參與到公共事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上直播產品去看他人直播,恰恰正是這種心態的一種延續。所以說,在人性層面上,很多東西是永久不變的,連接社會場景,構建集體圍觀,其實就是一種調動人性的重要舉措。
直播連接了媒介場景,實現了流量的再分配
除了連接個人場景和社會場景之外,直播真正最可怕的點在於連接了媒介場景,實現了流量的再分配。流量再分配的規律能解釋,為什麼王俊凱這兩個直播中,生日會的大直播可以擁有6000萬的累計觀看數,10分鐘的那個小直播也能達到2000萬以上的累積觀看數,超過《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這樣的王牌綜藝節目在剛剛誕生時的成績。
流量再分配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點來敘述,一是前置熱點,而是擴散熱點。
所謂前置熱點,指的正是不同於傳統媒體熱點滯後,像一些節目需要一兩周的時間進行錄製剪輯,而當節目播出時往往已經過去更長的時間。觀眾從播出的節目中接收到信息往往都是1個月之前已經形成的話題。傳統模式對信息的傳播會延時滯後,但直播卻能實時互動,直接創造熱點,更在一定程度上將熱點進行發酵,吸收更多的流量。
而擴散熱點,指的是觀眾對熱點的圍觀分享,能夠為事件本身提供傳播並滿足觀眾社交需求。簡單來說就是,直播能夠帶動觀眾的好奇與互動,而觀眾在互動的同時,又能及時將這種興奮感通過彈幕及時評論分享給他人,從而引發滾雪球式的傳播效應。
我們可以對比王俊凱直播秀如果用傳統的電視節目和現在的直播形式來展開,它的傳播路徑將是怎樣的:
過去在電視節目、網路節目上,大家只能坐在電視機面前去看王俊凱本人,看完節目才會去微博、微信等網路平台上參與討論,但是現在直播讓信息消費周期縮短,降低了需求成本和交易成本,直播在消費過程中獲取的信息可以和已有信息產生撞擊。前者更多是線性的報道,先是電視媒體,再是網路媒體,再是社交媒體討論,但是直播等於是這等於是把流量重新分配了,把三個媒體結合在一起同時展開信息傳播和信息討論,這種媒介環境不再是線性的傳播,而是「核聚變」的指數級傳播。
今年奧運期間,這種流量再分配的現象體現的非常明顯。我們時常能夠看見,有媒體報道通過一直播回放看明星動態,進行二次報道。而微博段子手們則是利用回放進行GIF圖的分發、表情包的製作,從而引發三次、四次傳播,最終形成核聚變一般的傳播效應。
今天的直播或許就像是昨天的微博
今天的直播其實太像是昨天的微博,無論是連接個人場景、連接社會場景還是連接媒介場景,它都像是微博起到的那種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人與偶像之間的距離,以及引發去中心化的傳播環境,實現流量再分配和核聚變傳播效應的作用。只不過,過去微博是靠文字來完成這一系列過程,而在今天直播是靠圖像來完成改變。
微博剛剛誕生之時,同樣也是無數同類產品展開激烈競爭,新浪微博、網易微博、搜狐微博、百度微博等一系列產品之間展開了激烈交鋒,和今天的直播環境幾乎一模一樣。但在交鋒之中,幾乎沒人知道它在未來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微博正式在這種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媒介環境,逐漸成為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直播也是如此,直播在今天帶來的轟動效應其實和微博當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的直播或許就像是昨天的微博。
作者:深幾度,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
推薦閱讀:
TAG: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