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大王建軍教授「教育科研與教師專業發展」聽課筆記

一、關於教學設計

現在很多地區很多學校在做教學科研時試圖設計出非常完備的教案模板,以此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但無論模板有多完備,你們(在坐的教師)中的大多數人都會把寫教案變成填模板。

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將教育目標設計為一個二維表。第一個維度將知識分為四個方面: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第二個維度將人的認知過程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6個層級。其中,「記憶+理解+應用」稱為「低級思維」,「分析+評價+創造」稱為「高級思維」。第一維度的每一種知識都可以以第二維度的六個層級為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例如化學中「溶液」的定義是:由一種或一種以上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這是一個概念性知識。如果以「記憶」為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則可以是教師板書溶液的定義,第一排「開火車」每人讀一遍。開完一組後,全班半數的學生基本可以記住。教師把板書擦掉幾個關鍵詞,讓第二組開火車把關鍵詞補出來。開完一組後,全班七成學生基本可以記住。教師再把板書擦光,讓第三組開火車背一遍。開完一組後,全班九成學生可以記住。這個活動可能只要五分鐘就能記住一個知識點,但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低級的。

我們也可以設計一個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教學活動。比如教師準備三杯水,往第一杯里倒沙子,往第二杯里倒油,往第三杯里倒咖啡,讓學生觀察三杯水的變化,最後得出溶液的定義。這個活動可能要十分鐘,但這十分鐘值得花。

我們還可以設計一個「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為目標的教學活動。比如讓學生帶一瓶平時最愛喝的飲料來上課。教師設計一個表格,包含「透明度」、「懸浮物」、「包含物質」等,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飲料填寫表格,從中得出溶液的定義。這個過程可能要十五分鐘,但值得花。

二、關於聽課評課

學習的途徑大體分三種:觀察模仿、實踐修正、聽講閱讀。

觀察法成本最低,收效最快,但效益會隨著觀察次數增加而遞減。因為隨著觀察次數的增加,觀察者水平會提高;如果觀察對象的水平沒有相應提高,那麼觀察者的收穫必然不斷降低,並最終沒什麼可學。

因此教師在校內聽課活動中的收穫必然是越來越少的,如果學校設置聽課指標,那麼隨著教師水平和教齡的升高,教師完成指標的動機就會越來越低,最終當成任務來敷衍。

有很多學校制定了「評課記錄表」,分幾大類,每個大類下有數個小類,再分好幾個等級。聽課的人用這張表評課無論對聽課人還是上課人都沒有任何意義。

觀察法往往只能注意、記憶到與自己已有經驗距離較遠的細節。

反之,被觀察者只要做出超出觀察者預期的舉動,就會被記住。

觀察者形成「個人評課系統非常重要」。

聚沙不會自動成塔,要有形成結構的過程。

聽完一堂課如果對三個細節印象深刻,這三個細節可能有好有壞,但都說明你對這三個細節背後的東西比較重視。把背後的東西歸納出來,把每次觀課當成照鏡子,逐漸梳理出自己的評課系統的「要件」,再用邏輯歸整。從今以後無論聽什麼課,都能對自己對他人有益。

三、關於教學反思

1、對象

教學反思是為了重建對特定對象的認識和方法。

對象要足夠具體,要比「一節課」下位幾個層次。例如:板書、導入、小組合作學習。

對象不怕小,只怕大。

2、結構

沒有結構就沒有力量。

①設計這個活動的目標是什麼?

對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②活動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偏離預設)?

先歸類,再掛現象

③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哪些?

④下次準備做哪些改進

3、積累

對同一個「對象」連續進行反思。

用到該「對象」的課未必是連續的,但反思可以積累。

把寫反思的過程變成做微課題的過程。

四、其他

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和研最重要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清晰地知道目標,方法早晚能找到。

中國教師既要關注學生髮展,又要關注教學,又要關注管理和課程開發,又要關注教育研究,又要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甚至還要關注學校組織制度文化革新,實在太累了。

一線教師做教育科研要學會做減法,絕不能做加法。要在教學實踐中尋找、積累科研材料,不能等需要發論文了再去從零做科研。

推薦閱讀:

TAG:科研 | 教育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