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與全身健康的關係探討

東京全身咬合研究所 姜婷 綜述

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 趙銥民 審校

摘要:本文基於各種臨床表象和科學研究成果,著重介紹了咬合和全身的有機聯繫,並概述了咬合影響全身健康的可能機理。咬合的異常可以引起咀嚼肌系統的平衡失調,進而通過神經肌肉系統的連鎖反應影響周圍的器官。也可能通過自律神經、內分泌系統、血循環及經絡來影響全身功能。口腔疾病與全身疾病的關係的探討已成為口腔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很多臨床觀察和研究已表明口腔健康對於維護人們全身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如患某些口腔病或做過某些牙科治療後,患者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全身癥狀;反之,一些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頭、肩、頸、背等處的疼痛或不適在接受了適當的咬合治療後卻顯著減輕。故口腔不是一個孤立的器官,它與全身各器官間有著密切的有機聯繫。1993年日本率先成立了全身咬合學會(Japanese Academy of Occlusion and Health),國際上也有很多學者專題從事這種聯繫的研究,認識咬合與全身健康的關係,維持口頜系統的健康,治療和防止牙源性疾病的發生,已成為口腔醫學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1. 咬合影響全身健康的臨床表徵

早在1969年,Berry就對100位下頜功能異常的患者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些患者的偏頭痛、背頸肩部疼痛、皮膚瘙癢症、枯草熱、喘息的罹患率顯著高於正常人權。Agerberg等發現一些患者的全身其他部位的關節、肌肉的異常癥狀與下頜的運動障礙有著密切關係。許多臨床觀察還發現一些患者身體各部的異常癥狀曾經他科反覆治療無效,但在咬合調整後卻明顯緩解。石川等報道了1組分別表現為:張大口痛、持續頭痛、胸悶心悸、肩頸酸痛、身體右側易疲勞;耳鳴目眩不能行走、手腳發涼發麻、胃腸虛弱、肩頸酸痛、皮膚感覺過敏;強烈偏頭痛但腦CT和腦電圖檢查無異常等癥狀的患者,曾經過多種治療無效。在進行詳細的口腔檢查時,都發現了不同程度的咬合異常。經採用嵌體、(牙合)板和義齒重新修復後,這組患者的癥狀均得到明顯緩解甚至消失。上述病例都從不同角度反應了咬合與全身神經肌肉系統間密切的內在聯繫。

2. 咬合影響全身健康的可能機理

咬合異常影響全身健康的途徑和機理,有的學者提出全身神經肌肉的影響學說;也有的提出咬合對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影響學說;還有的提出咬合對微循環改變的影響和經絡影響學說。但目前佔主導地位的仍是神經肌肉的影響學說。

日本全身咬合學會會長石川提出,正常的咬合狀態和咀嚼功能受到協調平衡的咀嚼肌系統的支配,同時,良好的咬合也是咀嚼肌平衡得以維持的基本條件。咀嚼肌是全身肌肉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解剖上與功能上和周圍的肌群相互影響。人體的行動對應於重力存在著一個中心軸,身體的各個肌肉關節都圍繞這個軸保持平衡。一旦這種平衡受到破壞,則異常癥狀即會出現。許多患者由於咬合異常,使左右側的咀嚼肌作用平衡失調,進而通過神經反射或下頜骨位置的變化及周圍肌群緊張度的變化,影響到肩頸頭部甚至腰部的肌肉。

Shore指出咬合異常等可引起下頜的偏位並繼發髁狀突運動異常。這會給下頜關節帶來微小損傷,引起周圍組織疼痛和肌肉痙攣,並可通過中樞神經連鎖性地引起其他肌肉的二次性痙攣。

Gelb,Lieb等強調咬合位的異常可引起體干不正及肩腕腰等處肌肉的疼痛和運動障礙。

還有學者認為由咀嚼系統所發生的異常神經衝動通過影響鄰近的神經而引起全身癥狀。頭頸部肌的舌骨上肌群,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和後頭肌在解剖生理上和咀嚼肌有連動關係,自然會受到咀嚼活動異常的影響。另外,人體存在著緊張性頸反射,頭的位置或偏向改變時頸椎關節囊和咀嚼肌里的受容器通過γ系神經反射,使上下肢的肌肉活動隨之改變。下頜運動神經中樞主要是大腦皮層和自律神經高級中樞的下丘腦,而感覺神經的三叉神經在上行路中又和迷走、舌咽等多種神經核近鄰。如果咀嚼系出現了異常神經衝動,則有可能影響到鄰近的神經,出現腺體、呼吸、脈管等器官的相關癥狀。

3. 咬合與全身健康間關係的研究方法

3-1姿勢分析及重心儀檢查

針對一些患者常伴有頸椎和脊椎的偏位及其彎曲度改變、直立時中線彎曲、肩高不等、甚至兩腿不等長等癥狀,丸山等利用姿勢分析和重心儀調查了身體姿勢、重心和咀嚼習慣的關係,並利用人體表面等高線紊亂的檢查(MORA法)來研究咬合調整前後姿勢的變化。結果發現重心偏位側和肩下沉側及習慣性咀嚼側多數一致,重心偏位側的咬肌活性也比對側大。此外重心偏位側的咀嚼周期較對側短。他們指出口腔功能的左右不均衡與重心有關,咀嚼的穩定性可能受到重心的影響。他們又對習慣性咀嚼的主咀嚼側和自然立位的頭、肩姿勢關係進行了調查,發現主咀嚼側和頭部屈側為同側,與肩的側屈側為相反側。下頜的正中偏向主咀嚼側。在調查了頜顏面形態和頸椎的排列形態間的聯繫後提出,在第二頸椎棘突的傾斜和眼耳平面、咬合平面及下頜骨下緣平面的傾斜變化呈正相關。高橋等也利用重心儀調查了下頜關節症患者的重心變化。結果顯示此患者群中重心移動的發生率較高,且出現自發眼球震顫和頭位眼震的機率高於正常人。這一結果提出伴有下頜偏位的下頜關節症患者的平衡器官可能受到了影響。

荻原等對兒童作肩酸、頭痛、鼻堵、暈車、姿勢等癥狀的問卷調查後發現,咬合異常的孩子的上述癥狀發生率比正常孩子高,尤其以鼻堵、暈車和姿勢不良為明顯。姜婷等結合採用咀嚼檢查和頜位記錄的方法研究了咬合習慣與下頜位置及全身癥狀間的關係,發現單側咀嚼習慣者的咬合力中心易發生側向移位;主咀嚼側不但咬合力中心移動側及咬合面積大的一側一致,而且和下頜側方移位的方向也密切相關,並與顏面部的疼痛等癥狀有關聯。

3-2實驗性(牙合)干擾誘發自律神經變化

小林等在正常人第一磨牙咬合面上貼上100μm的實驗性咬合干涉,用無線電遙控測定系統整夜觀察人體睡眠中的生理現象,並結合臨床及內分泌改變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微小的咬合問題也可通過引起夜磨牙導致下頜髁突偏位及咀嚼系統異常,而且誘發睡眠障礙、自律神經功能異常、情感壓力等全身異常。後藤等對幼兒園兒童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飲食咀嚼習慣好的孩子活潑積極,注意力集中,身體重心的平衡也較好。

3-3和眼、耳的相關性調查

具有單側優勢的主手、主眼和習慣性咀嚼的側性關係調查,發現主咀嚼側雖然和主手側沒有明顯關聯,但和主眼側有一致性。這提示了咀嚼肌和眼肌在功能上的聯繫。石蟠等報告主咀嚼側的眼結膜充血或出血的發生率較對側高。島田發現中小學生中喜硬食者比喜軟食者視力好。磨牙部齲齒少的人視力也較好。視力差的人不但咬合力較正常人低,背部肌力和握力也較低。

3-4血流量的檢查

佐佐木等用Positron CT研究了咀嚼狀態下腦血流的改變。發現咀嚼口香糖時顳肌的血流量增加,同時腦內從運動感覺區的下部到腦幹部區域的腦血流量都有相對的增量變化。小腦的血流量也有增加。

3-5經絡的測量和分析

我國傳統醫學歷來強調身體各部的整體性觀念。認為人體健康是陰陽五行等多種因素動態平衡的結果。基於這一認識,一些學者通過測量經絡的平衡及變化來診斷咬合的異常並作預後觀察。最典型的測量儀是體驗一自律神經機能測定儀(AMI)。它是通過在手腳和顏面部的十二經絡的末端代表穴位處的皮膚表面加微電壓,測量此時通過皮膚的電流量及反應速度來判斷經絡的功能狀態、自律神經的狀態和機體的防禦能力。觀察結果顯示,身體不適時最易出現的經絡改變是各經絡間的平衡失調,通氣滯塞及左右不對稱現象。咬合治療後,以上不平衡現象常可得到改善。

4. 與咬合相關的身體不適的治療

首先應鑒別是真性的咬合不良導致的身體不適還是因姿勢不良等全身因素導致的繼發性咬合不良。前者通過適當的咬合調整即可解除或緩解癥狀。後者則需進行較長時間的姿勢調整和整體治療才能緩解。

在由咬合因素引起的身體不適的治療中,除了消除明顯的咬合障礙或咬合力平衡調整外,還包括用各種(牙合)墊或永久、半永久的修復體來重建咬合,恢復牙列的完整性,調整頜間距離、咬合平面、(牙合)曲線及(牙合)解除,以保證各種下頜運動能正常進行。在修復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具體口腔條件,可以分別設計個別牙咬合誘導,組牙接觸或平衡接觸等咬合接觸形式。

在患者的修復治療中,正確地設計和記錄頜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長期牙列缺損和咬合不良的情況下,咀嚼肌處於不協調狀態,咬合狀態易變不穩定。此時如存在姿勢不良或神經肌肉異常的影響,更容易發生頜關係記錄的誤差。在不正確的位置上建立頜關係不可能起到恢復正常咀嚼功能和解除身體不適的作用,也易使修復物破損。因此在取咬合前可採取下述措施使下頜回到正常而穩定的位置上:a矯正明顯的不良姿勢及體位並使肌肉放鬆並恢復平衡。可採用按摩、下頜體操、帶水墊、彈性海綿墊等方法達到這一目的。b採用暫時性或移行性修復裝置,通過調整這種裝置的咬合來調整和確認癥狀趨於改善的最適下頜位及頜間距離。


推薦閱讀:

TAG:咀嚼 | 牙齒正畸 | 肩背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