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狗年底盼到豬年初,「貧雪」的北京終於有了雪落下的聲音。
昨天一大早,故宮的8萬張門票就搶售一空,8萬人擠進故宮拍雪景,就為了能在朋友圈裡嘀一個「到紫禁城一游」卡。
▲ 月亮下的美人魚 攝 視頻轉自公眾號共青團中央
故宮博物院的官微昨天也成了「重災地」,每隔兩小時一條雪景圖都不能滿足全國人民的催促,照片一發點擊量瞬間10萬加。
官方圖一曬出,8萬名觀眾低頭看看自己的相機,默默地留下眼淚。論拍故宮,還真是沒幾個人能比過這個「宮裡人」。
一下雪,故宮就成了紫禁城 圖片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故宮初雪 圖片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還記得上一次北京初雪,
雪才剛落觀眾就在微博留言求雪景圖,
一年又一年,
盼雪早已成了大家的期待,
捕捉雪落下的聲音,
也成了「宮裡人」張林的御賜使命。
故宮御用攝影師張林目前為止最滿意的一張照片,攝於2015年的冬天
攝影:張林
2015年的冬天,故宮的御用攝影師張林和王琎憑著「宮裡人」的特殊身份,提前借了鑰匙進宮,趕在掃雪工人們出工之前,拍下了「白雪鑲紅牆」的美景。
幾年過去,那一刻的震撼還刻在張林的心中。
「只有我們兩個攝影師站在太和門下面,看見銀裝素裹的太和殿廣場,到處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在陽光的照耀下非常美,簡直動人心魄。」
攝影:張林 圖片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想起《我在故宮修文物》里,
修復師紀東歌在太和殿廣場上騎自行車,
享受著100年前溥儀才有的特權。
而張林看到的美景,
可能連溥儀都沒看過。
作為一名「宮裡人」,
他優哉游哉地享受著「專屬福利」。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紀東歌在太和殿廣場上騎車。末代皇帝會在晴天的故宮騎車,可不一定會在大雪清掃玩之前出門,畢竟滑倒了可就不好了。
2015年的雪中紫禁城圖片發布後,在微信上的閱讀量超過了65萬。
能力出眾、成績傲人,粉絲們追著他表達著羨慕嫉妒之情,但沒幾個人知道他的「進宮」可是花費了好大一番功夫,難度係數絕不亞於舊時的狀元選舉。
坊間流傳,2014年故宮的招聘考試包下了北京林業大學的一整棟樓,報考人數接近兩萬人。雖然是最高學府北大的考古專業研究生,他絲毫也沒沾到學歷的光,一層層考試、面試,用了大半年時間才「選秀」成功。
「拿到故宮的工作證,走進紅牆的第一感覺是有點不真實,居然真的進宮了。」
張林「進宮」
可「進宮」後,
考古專業畢業的他,
卻被分配到了新媒體部,
考古人變身新媒體小編,
張林非但沒有不適應,
還做得非常得心應手,
沒事兒的時候拍幾張照片發到官博上,
一不小心還成了有26萬粉絲的小網紅。
微博常駐的熱門話題,
#愛上故宮的攝影師#
指的正是這位號稱柳葉氚的「宮裡人」
——張林。
故宮御用攝影師——張林 圖片來源:悅讀
紫禁城歲時 攝影:張林
一枝疏影動檐間,探得春分至。 攝影:張林
偌大的故宮,他兜兜轉轉,總能捕捉到不同的美景。「像梨花、杏花、海棠和玉蘭這些常見的,我都拍過了。」
張林的腦子裡就像是有一張故宮花卉地圖,慈寧花園裡有丁香、文華門前有海棠、承乾宮裡是梨花,辦公室牆後有一株杏樹……哪兒有什麼花,什麼時候什麼花開,他全都知道。
不光拍花,他還把腦中的花卉地圖搬到了故宮的微信、微博上,開設「故宮賞花地圖」專題,讓遊客們「按圖索花」。
微故宮出品的《尋花圖》
早春杏花、玉蘭和榆葉梅;
仲春梨花、海棠和丁香;
暮春芍藥、凌霄和牡丹;
夏至,萱草、蜀葵和睡蓮;
張林的照片再配上雋永的詩詞,
讓花開時節的故宮官微出盡了風頭。
海棠
梨花
臘梅
張林拍的照片火了以後,有粉絲在微博下面留言,「為什麼都是拍故宮,我就拍不成這樣的」?
為什麼張林拍的故宮與眾不同?要知道,在「進宮」之前,張林可是考古圈內小有名氣的文物攝影師,全國96個一級博物館,基本上都被他拍過。
張林拍攝的泡在蒸餾水中的織物,這張照片之後,張林開始將拍攝博物館列為自己的長期項目,「把文物拍得漂亮」是他的目標。
攝影:張林 圖片均收錄在張林的博物館攝影作品集《館記》中
但即便是有著7年攝齡的「老司機」,剛「進宮」那會兒他也沒少被批評。
加入新媒體部之初,為了多拍「大片」給故宮吸粉,花粉過敏的他戴著口罩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與各種花親密接觸。冬拍雪夏拍花,寒冬酷暑都抱著相機跟幾萬個遊客搶位置。
照片提交上去,負責人郭珽拿著看了半天表揚他:「花兒確實拍的漂亮,」然而停了一秒後吐出了七個字,「但缺少故宮元素。」
張林拍攝的牡丹花,雖然拍出了嬌艷欲滴的含苞待放感,但就是體現不出這是長在御花園裡的牡丹。圖片來自故宮官網
這可愁壞了張林,畢竟在故宮這樣的高牆深院,不是所有的美景都自帶故宮特質。
「比如海棠樹那麼高,我正常的鏡頭一舉,背景是藍天白雲,襯著紅花很好看。但是看不出來這是在哪兒拍的,襯不到屋檐或是宮牆,沒有故宮元素就體現不出這裡是故宮。」
拍攝角度難找,新的拍攝角度更難找。因為早已深知每一個角落的最美視角,拍了4年故宮的張林總是發現,怎麼拍的這些照片總是跟去年拍的有些像。「 視角什麼的已經有一些慣性,再美的東西,拍多了就覺得到了一個瓶頸。」
今年9月張林拍攝的照片,選取了和2015年雪景圖一樣的視角。圖片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深宮裡呆久了,人總免不了會變得安於現狀,好在張林年輕,耐不住寂寞總想折騰出點新意。
換設備、查資料、問前輩……可算找到了些不同的拍攝視角。「原來就是站在一棵樹下拍,今年我試著從這棵樹越過去拍另一棵樹,製造一個前後景交錯的感覺,找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用長焦鏡頭,把硬杏當做前景,將焦點對準屋檐上的仙人騎鳳和小脊獸。圖片來自微博@人民網
穿過一個宮門去拍宮內的雪景,散落的雪花亂入鏡頭,營造出光斑一樣的夢幻感。圖片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借用水產生的鏡面效果創作出了「鏡天」系列作品
也不再局限於靜態的圖片,
以視頻的形式記錄撲簌簌的夏日落花,
雨中的殘紅、
暮秋的落葉、
冬日的飄雪、
……
絕對沒有搖樹的落花景
原本束縛他施展「武藝」的遊客,
也被框進了畫面,
「故」宮遇上新人,
就像故宮博物院長單霽翔說的那樣:
新與故,才能共同創造出永恆。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攝影:張林 圖片來自微博@柳葉氘
因為張林的照片,「微故宮」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好奇故宮的這個年輕團體。2017年12月2日,這群年輕人終於做了一次正式的自我介紹。
故宮博物院壽康宮南邊的小院落里,資料信息部的辦公室里卻沒有絲毫悠閑,電話溝通與鍵盤滑鼠的敲擊聲此起彼伏。我們,故宮博物院新媒體團隊,在這裡辦公。
這個由80後、90後組成的故宮新媒體團隊,在深宮裡「飛快」地工作,擔當著故宮與外界交流的橋樑。
因為他們,高高在上的故宮變得越來越親民,年近600歲的紫禁城越活越年輕,甚至在表情包界都佔領了一席地位。這年頭,像故宮這樣有「背景」還這麼努力的,已經不多了。
沒有考核指標,但粉絲量從來不掉;每天下午五點準時下班,卻做出「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十億」的成績;拿著比其他新媒體從業者低好多的工資,依然每天優哉游哉地騎自行車上下班。
收入不高,那你們憑藉什麼支撐?
張林的答案很簡單:「靠情懷。」
故宮新媒體部,站在最前面的男生是張林
因為情懷,他選擇在最好的年紀扎進深宮;
因為情懷,他拿起相機記錄下故宮的陰晴雨雪;
因為情懷,他想藉助照片讓更多的人「愛上這座城」。
圖片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身為「宮裡人」,張林常駐在風景處,為無法親眼見證故宮四季歲時的我們挖掘故宮的美景;
身為「宮外人」,透過這些「風花雪月」的美圖,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故宮博物館身份以外的美好,感受到「美」的那一刻,也正是我們「愛上故宮」的開始。
現在,張林的照片成了故宮最好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他的照片走進故宮,昨天北京剛一下雪,故宮的8萬張門票秒售完。現在要想去賞雪,網速快的話可能還能搶到大後天的票。
2019年2月1日,故宮初雪 圖片來源微博@故宮博物院
故宮的門票成了緊俏的「奢侈品」,張林卻還不滿足,對於他來說,吸引更多的遊客並不是他的最終目標。
因為在遊客的眼中,故宮還僅是一個旅遊景點,一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木質結構宮殿型建築。「他們往往忽視了故宮的另一個最主要的屬性——博物館。」
張林想做的,正是讓大家在提到故宮的時候,都能再多說三個字——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這一天,神武門的門洞上懸掛上了一塊匾額:故宮博物院。《上新了 故宮》截圖,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走進故宮博物院。
本科時候,張林稀里糊塗地被調劑到了博物館學專業,後來因為偶然拍了一張漂亮的文物照片,開始瘋狂地愛上考古這一行。
去年「D&G辱華事件」鬧的沸沸揚揚,故宮博物院微博曬出9張文物筷子圖,用最優雅的方式給出了最霸氣的回應。
有近40萬的網友給這條微博點贊,點贊最高的50條評論里,有一半多在感慨文物之美,甚至有網友用樹脂和木頭親手做了筷子,那兩天進宮看筷子的遊客都多了不少。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文物、感受歷史,張林兩年前的願望正在被他們實現著:
「我希望能用『風花雪月』的美圖,在第一時間吸引住大家,讓大家慢慢去關注故宮的其他信息,最終愛上的是『故宮博物院』。」
圖片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柳葉氘,故宮博物院官網,攝影張林
TAG:故宮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