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樣的藝術文化,難道不值得一輩子去守候?

一年365天朝起夕拾,一天24小時車水龍門,每個地方每天停駐的人都會不同,有的是短暫路過,有的是特意經過,而有的人則是固定駐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個地方都用時間沉澱了屬於他們自己獨特的故事。看似名不經傳的地方,往往都會有著令人回味的感動記憶,而每個故事的發生都是由人和事交織熔合而成的。

「一口述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句話說的就是皮影。隨著現代眾多娛樂載體的出現,皮影戲也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燈影交錯和琴聲相和的空間,現在的皮影藝術顯得分外的落寞,和其他處於消亡的民間藝術一樣陷入發展困局。不僅如此,市場的低迷,也導致了繼承人缺失。

圖源:來自網路

堅守還是放棄?對很多技藝傳承者來說,一直都不是選擇題,而是一到主觀題,它的答案是對民俗文化的信仰和熱愛!

在咸陽禮泉縣,有這麼一代人堅持著傳承這件事。如果你有幸來到這個地方,你肯定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每到夜幕降臨時,他們就會在家門口搭好戲台。鬧台一打,總會吸引一些觀眾,這些觀眾大都是小孩子和老人。雖然面對都是懵懂不知的孩童們和步履蹣跚的老人,他們也照樣認真的表演也吟唱。每到精彩處,老人們會時不時的幫腔唱兩句,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們都會充滿好奇心對著那塊幕布探頭探腦。

在我們父輩的那一代,看皮影的受眾人群不亞於如今明星開演唱會。固定的時候,在村口擺好戲台,就會引得人們欣然嚮往,等到時間一到,鼓聲噪起,不用懷疑,必定是人山人海。無論到那個村,必然都是相同的場景和待遇。現在,年輕人對皮影越來越陌生。

不僅如此,對很多繼承皮影文化的人來說,那種被忽視的痛才是最讓人難受的。以前看皮影是因為對表演的故事和演唱方式的喜歡,可是現在,很多人邀請皮影戲進行表演是因為紅白喪事圖熱鬧。況且,因為這樣得到的演出費,還不夠糊口的。一旦當生計和信仰相撞,總會有人受不住痛而離開。就像電影《百鳥朝鳳》中的那些師兄們一樣,可也有人如劇中的吳天明一樣。

圖源:來自網路

禮泉張國政就是如此。

1923年,張國政出生在禮泉,當時家中可謂是書香門第,等到他10歲的時候,因為家庭中落,逐漸蕭條,莊稼沒有收成,所以他就早早的輟學外出學藝,當時的皮影興盛可謂是門庭若市,對於學藝的人也是要求嚴苛,他自打進入戲班之後,期間很少回家,總是趕完這個村就會立刻奔向下一個村。之後他就和三個同好之人,組成了一個戲班,開始自己接夥計,趕場表演。

關於故事的選編,都是他自己從文獻裡面一筆一划的抄下來的,其中都是以歷史劇為主,《三國》、《建文帝出家》等歷史戲劇都是他偏愛的。利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來表演故事,皮影戲這門民間藝術糅合了音樂、美術、文學甚至物理等多門知識,而要做到精通皮影戲,一人獨挑大樑,背後的文學造詣則是關鍵。如果你不懂歷史,不了解劇本,不知道人物性格,是無法表演一場精彩的皮影戲的。

每當張國政碰到不清楚的地方,他總會去尋求他人的幫助,或者自己去查閱典籍找尋資料,豐富知識和內容。那個時候,皮影不僅是他謀生的技能,也成為他生活的全部。

隨著他的四個兒子的出世、長大、成人,他也見證了皮影從興盛到凋零的過程。作為一位老匠人,面對它的消逝一直沒有放棄,他帶著自己的孩子和徒弟們,依然為人們提供表演,一樣的內容和形式,只是對象變了,變成了只針對老人。雖然工資微薄,但成全了他對皮影的熱愛。

圖源:來自網路

其實,說起皮影,其中是有很多學問的。雕刻,印染上色等等都需要對人物、細節等各方面進行考量。目前很難找到這樣技藝精湛的製作者。民俗文化的傳承也變得舉步維艱,好在現在國家已經將保護名宿文化列入了規劃,讓傳承者們看到了希望。

時間的好處是可以沉澱美好,小的時候,我們總在燈影交錯的幕布上面體驗快樂,徜徉在英雄的故事中,這樣童年繁星點綴,讓人記憶留香。同樣的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後代們也能如此。

皮影民俗需要有人來保護和傳承!

———— / END / ————


推薦閱讀:

TAG: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