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木的疑問

@可木 :我有一個疑問,米的新鮮程度對米的口感、香味影響大嗎?不知道有沒有對比測評過~比如,剛磨好的不出2周的新米,跟3個月的新米,6個月的新米,對比~真空包裝不知道是不是能減少這種口感上的差距。現在還有一種充氮氣的罐裝米,打的口號也是為了保存米的新鮮。想知道有沒有研究過?

答:真是個好問題,我做過的無聊事情,因為這個問題,有了意義

我確實也對這個事情好奇過,但是試驗周期很長,只有少量對比,應該也夠說明問題的。

最長的樣本有5年。僅就實際體會來講,米的新鮮程度,對體驗是有影響的,但是情況沒那麼簡單,而且真相反常識,我盡量講明白供參考。

氮氣保鮮技術就我個人見過的,多數會被用於熟制食品,這是合適的。存生米我相信會有效果,但是也認為沒必要,因為封口時會對包裝材質的要求更高,一般要用金屬罐,而且通常還要有開啟時的泄壓裝置。軟袋也要複合金屬材質膜層。

真空效果已經足夠好,而惰性保鮮的成本,都得消費者去買單,所以我認為是提高逼格大於務實之舉,但是樂意為感覺付費也沒毛病。

先舉個栗子

以前在食品廠做事,生產袋裝熟板栗仁,氮氣保鮮,一個含進口材料的袋子,就得一塊多,壓兩遍穩妥,全國產材料的幾毛錢,封口的時候壓三遍都扛不住,隔幾天自己開了。

廠里留過保鮮試驗品,極端情況是最長的6年多了還可以吃,而且味道折扣可以很小,嘴不靈的人不告訴他都吃不出來,告訴了嚇一跳。而最短的半年就明顯不夠好了,嘴不靈的人也能吃出來,甚至看著都性狀不對了。

之所以會這麼極端相反,不是氮氣的問題,而是生板栗的問題,如果用新下的板栗為原料,是前者的情況。如果用過夏的板栗為原料,會出現後者的情況。所以為了避免後者的發生,就把儲存方式做了改變,由儲存生栗子現加工,改為半熟急凍,再進冷凍。

更細節的是,每年秋收完夠一年賣的生板栗之後,會全放進恆溫恆濕倉,一邊正常加工出售,一邊等待。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脫水糖化之後,大約在冬季,這時候的生板栗,糖化完美,會開始加班加點的搶時間,儘可能多的做成半熟品急凍,再冷凍保存。

至於冷庫裝不下的就沒辦法了,只好繼續恆溫恆濕麻袋倉儲。冷庫一有空間,就持續往裡搗。這樣雖然更費電、成本高,但是因為要做高品質,有條件堅持。

之所以要冷凍而不能一口氣都做完,是因為經銷商受不了有效期不夠長,也因為監管部門不允許現噴生產日期,常識們也會把這樣的行為當作缺德。

還因為消費者的反應是:

半年前產的,有點久了吧?

去年產的,不高興。。。

哇,一周前生產的,日期好新鮮。。。

我的感想是:嗯,是日期好新鮮,好新鮮的是日期。

而廠里自己人吃,會在冬季加工完留出來。

我曾經年輕有理想,想嘗試改變顧客的觀念,老闆也認可這樣去嘗試,但是以失敗告終,不管怎麼解釋,顧客還是喜歡更新鮮的日期,甚至覺得我在忽悠他們買庫存。

以至於我們最喪心病狂的時候,改為當天生產,當天發貨,顧客們都驚呆了。

東北大米行業,生長周期和收穫季節,基本相似,但因為工藝不同,情況稍微複雜一點。

鮮是一種抽象體驗,具象可以簡單分解為氧化(味道)、水份(口感)。

至於香味,關鍵要看水稻自身的體質。不香的品種,再鮮也不會香。

如果把鮮米置於空氣中,會逐漸自然氧化、流失水份。

因為過去沒有好的保鮮技術,所以傳統做法是存稻不存米,靠稻殼減少氧化和水份流失,至今還作為主要形式在沿用。由於這個觀念自古深入人心,所以人們至今仍然認為現磨是最鮮的,然後稻子存的越久,煮飯加水要越多,反之,則俗稱新米不吃水。

但是真空包裝出現之後,其實情況已經變了,觀念卻還沒變。

事實上,稻殼再怎麼隔絕空氣和水份流失,也沒有真空袋隔絕的徹底。我自己實際感受是真空袋裝的新米,放兩年我吃不出區別,三年起我可以吃出區別,但不大。我的味覺靈敏度不及品酒師,但是肯定比常人要高。

5年是我真空樣本時間最長的,味道有明顯折扣,但口感幾乎沒有變化。

與傳統觀念不同的是,真空裝的米,在實踐中發現不需要多加水,因為米的自身水份並沒有從袋裡跑出去,重量也沒有減少,依個人習慣還是可以按1:1。

而非真空保鮮的米,只是普通密封的米,情況要差一點,最長的樣本達到四年,味道發現是:居然更甜了一點?

琢磨了一下可能是因為米自身水份少了一點,甜度濃縮了一點,但是有一股強烈的陳腐味道,說明已經很氧化了。同時,口感從有彈性、緊實,變得有粉柴感,不知道這個形容,語言通不通。總之,是吃不下去的。但是三年的,卻還能吃。

所以,如果作為消費者,假定我在2019年夏天買米,如果有的話,我會買2018年冬天裝進真空袋的,卻不會買2019年夏天現磨的。但是一般消費者因為傳統常識和商家的營銷,顯然會選擇2019年夏天現磨的。

所以,我自己食用,仍然是在冬天裝進真空袋預留好的。

國家標準水稻儲存5年算陳糧,一般戰略儲糧3年就會往出放,然後再把當年的新稻裝進糧倉,部分商家也有往年收的糧沒賣完的,所以就算買到儲存了幾年的現磨也很平常。如果讓我二選一的話,我寧願選過期的真空米,因為米在稻殼和糠粉中,變化會更大,所以現實中,陳稻必須重磨,有些還得加香。

至於商家整天強調新鮮,卻依然存稻不存米,是因為成本和實際應用需求導致的,況且也沒那麼大的真空袋,也會有生產日期的問題。

一個常見的米業公司或者廠家,要面臨資金壓力(不一定有錢一次性收夠一整年的)和市場風險(萬一銷量不順心),大部分還會提供定製代工服務。

因為水稻有個精米率和出米率的問題,就是磨米環節,客戶有要拋到白的,有要拋到亮的,還有要糙米的。

然後是:有要真空裝的,有不要真空裝的,有要5公斤裝的、有要10公斤裝的、25公斤裝的,還有要調和米的,按各種訂製比例和口味偏好現摻的(不是諷刺五常大米,是為了調口味或者調成本去適應市場,哪的米都有這種做法存在)

綜上,是現實利益導致了存稻子,來訂單現磨,而不是追求保鮮導致的。

同時,有同行要稻子的,可以轉手。

這些細節很多生產者甚至想都沒想過,也從來沒有對此疑問過,因為按照傳統延續著就可以了。

而作為零售商,基於消費者普遍喜歡生產日期近的,加上自身的進銷存規劃和資金周轉,也會去選擇現磨,然後廣告說是為了新鮮。但商人的首要動機,怎麼可能是為了追求新鮮呢。

還有現磨現賣就更是營銷了,開機是有損耗的,一次磨少了還不夠碾子吃的。所以都是一回磨出夠賣一陣子的,然後再重複。

總結一下,加工時所用的稻穀新鮮度是最關鍵的,真空包裝和氮氣保鮮的效果,比現磨要好。

生活中,開封后儘快食用為好,低溫比常溫保鮮效果好,但不要冷凍。

但實際上,如果環境不潮濕,敞著放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味覺足夠靈敏,小心翼翼才會有實用價值。

至於多久會失去新鮮度,這是線性過程,每個昨天都比今天新鮮一點點,個體的味覺靈敏度不同,難以量化。

最後淺談一下最在意現磨的日本,新米周期的觀念,在磨出來一個月左右,左右值正負差半個月左右。島國流行去村口投幣自助磨米亭,按自己的喜好現磨,還有買機器在家裡磨的。

嫌淘米費事的(注)會磨得徹底一點,迷信米糠有營養的會磨得輕一點,然後碎出來的糠留著廢物利用。市場上不流行真空包裝,甚至用紙袋子摺疊穿繩作為包裝,顯得逼格很高很自然,實際連密封都沒有,可能是因為觀念還傳統著吧。

註:島國人煮米喜歡把水淘到清澈,一般不喜歡糠粉味兒。磨得越輕,就會洗得越費事,所謂免洗米,就是磨得比較重的。而對於國內的行業來說,拋光越少,損耗越小,出米越多,但營銷說辭是輕度打磨,保留營養。甚至還有聲稱不拋光的,簡直是哄無知群眾開心,真不拋光的米,又黃又綠,正常人是不會喜歡的。通常高端米會拋光重一些,是因為有些商家了解中國人一般最多洗兩遍,怕因為這習慣而吃不出驚喜。


推薦閱讀: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