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政治笑話數則(跟風)

對於一個乾隆時期的讀書人而言,幸福是什麼?

書生:幸福就是半夜有人敲門,開門後:

「王錫侯,你寫的書里沒有避聖上名諱,跟我們走一趟。 」

「你弄錯了,王錫侯在隔壁。」


清朝官員和英國使臣交談,各自吹噓,英國人說:「在英國,有種葯死人吃了可以復活。」清朝官員說:「我大清子民身強力壯,義和團員神功護體,有人一分鐘可以從跑紫禁城一圈。」英國使臣要求兌現,清朝官員慌了手腳,找師爺商量對策。

師爺說:「這很好辦,你先讓使臣把葯拿來,讓列祖列宗們吃了;先帝們如果真的復活,那麼太后用不了五分鐘就可以從京城跑到熱河。」


1877年,兩個骷髏相遇了,一個骷髏對另一個骷髏說:「真巧,請問你是死於1645年的揚州呢?還是死於1647年的四川呢?」「我還活著。」另一個骷髏說。


大清海邊舉行閱兵,沿著碼頭走來了綠營

步兵、八旗騎兵、紅衣大炮、鎮遠巨艦,破壞力一個比一個大;隊列末尾卻是兩個讀書人。

在看台上皇帝驚訝地說:「這兩個人破壞力比鎮遠號還大!他們是什麼人?」

李鴻章說:「不是我的人。」

曾國藩說:「沒見過他們。」

太監說:「他們是當年修四庫全書的……」


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英國首相和日本首相,4人乘坐輪船.

輪船漏水了,抬不動4人,開始下沉,萬分危機,必須有人犧牲自己跳出.

先是日本首相喊了聲"天鬧黑卡板載!!!",然後跳了出去.輪船下沉暫緩,但過一會兒漏水更多,下沉又加快,必須再跳出1人.

於是英國首相喊:"為了女王陛下!",跳了出去.

暫緩一會兒又不行了,於是慈禧喊道:"為了大清千秋萬代!"說著就把光緒皇帝扔出去了.


英國使臣造訪道光時,英國使臣詢問道光:「您怎麼看美國?」「美國是啥?」道光反問。使臣走後,底下的臣子奉承:「聖上英明,您這下讓英國人老實了。洋鬼子以後再也不敢問愚蠢的問題了。」

「英國又是哪兒?」道光反問。


一日,某君站在櫃檯前觀看。一大腦標價50萬美元,某君定睛一看,成吉思汗大腦。心下嘆服,果然是一代天驕,不同凡響。再看,另一大腦標價100萬美元,乃孔仲尼大腦,某君再嘆,果然是聖人天價,值!

還看,見一大腦標價200萬美元,是嘉慶皇帝大腦。某君大惑不解,問售貨小姐何故。

小姐從容答道,成吉思汗孔子大腦雖好,卻是用舊的二手貨。此嘉慶大腦卻是全新,從未用過,故此價值200萬!


道光夜裡偷偷出宮,在街上遇到一個高大強壯的幽靈,道光問:「你怎麼長得這麼高大啊?」 幽靈道:「我是文景之治時代的人。」 道光繼續向前走,又遇到一個幽靈,長得比前一個要瘦小得多。道光問:「你怎麼長得這麼小啊?」 幽靈說:「我是康乾盛世時代的人。」

過了一會,迎面又來了一個人,面容憔悴,形同餓鬼。道光急忙問道:「喂!你這個幽靈,你是哪的人?」 那人喝道:「去你的!我是綠營壯丁!」


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做為貴賓,參加閱兵。

我要是有八旗鐵騎,我將是戰無不勝的!——亞歷山大說。

我要是有北洋艦隊,我將征服全世界!——凱撒說。

我要是能在法蘭西編《四庫全書》,全世界現在也不會知道滑鐵盧!——拿破崙說


一老者人行道閑溜,不慎落入道旁河中。隨高呼救命!

兩捕快聞之,視若不見,仍邊走邊談笑如舊。

老者情急生智,隨又高呼「反清復明!反清復明!」兩捕快聞之大驚,隨急速跳入河中,將老者拖上岸來銬之。


乾隆執政時期,文字獄猖獗

有個人寫了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結果被砍頭了

本來他只要發配寧古塔,結果知府說他泄露了國家機密,就砍頭了


咸豐要前往熱河,畫匠被強令畫一副《木蘭秋獮圖》。畫家是白蓮教餘孽,對清廷十分不滿,但逼迫不過,遂畫之。完成後官員來看畫:只見畫里是個大莊園,園內一片狼藉,還有一群人在肆意掠奪。官員大怒:「這是哪兒?」畫匠答:「圓明園。」「那群人是誰!」「洋人。」「皇上在哪兒?」「皇上在熱河。」


對大清讀書人來說有五個規則:

什麼都別去思考;

如果你一定要思考,不要說出來;

如果你又要思考又要說,那就別寫出來;

如果你又思考又說還寫,那麼別署名;

如果以上規則你都不遵守,那你就別感到吃驚


順治、乾隆、嘉慶、慈禧太后、一起坐馬拉火車出京避暑。

鐵軌到了盡頭,車停下。

順治號召:「立即發動八旗子弟修鐵路!」

乾隆手裡拿著印章,嚴肅地下令:「給我從寧古塔調10萬人來,修不通鐵路,統統殺頭。」

嘉慶大喊:「把後面的鐵路接到前面去,馬繼續拉!」

慈禧太后拉上了窗帘,然後對車上所有人說:「各位先帝,不如拉上所有的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搖動身體,做出馬車還在前進的樣子……!」


地獄有個規矩,誰在人間害了人,被害人的血將淹此人。

一次玉皇大帝去地獄視察,發現血只浸到和珅的腿。上帝就很奇怪,問到:「你貪污受賄,害了那麼多人,怎麼血只及腿呢?」

和珅答道:「因為我站在聖上的肩上!」


推薦閱讀:

TAG:政治 | 清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