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痛苦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總結,我發現人在純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時,是不會感到焦慮、不安全感等等,這也是很多人喜歡運動、遊戲、專註工作和閱讀的原因。使我們不舒服的不是我們本身,而是我們和這個社會的關係。
有一些書詳細論證了中世紀以來人與社會關係的變遷,彼時資本主義還未發展,社會的結構相對穩定,人可以在社會中明確找到自己的位置,確認自己的價值,沒有豐富的可能性,沒有冒險機會,人們在某種程度上臣服於(如教會、權力機關)具體的權威,並安心於這種臣服。
而進入現代文明,則面臨兩方面的問題:
1.社會身份和個人意志的矛盾
工業革命後生產力擴張,財富急劇增長,高速膨脹的社會裹挾其中的一切成為其發展的附庸。而生活在其中的個人首先需要做的,是不斷奉獻出勤勞、聰明甚至是貪婪供養起社會的發展,成為這架直到滅亡才會停止前進的機器中的一小片齒輪——否則他在其中就沒有價值。我們創造出來的工具已經成功將它曾經的主人變成了它的工具。而另一方面,個人在社會屬性之外的需求卻經常被忽視,有些需求可能一生都不曾得到滿足。某個無神論國家裡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們高呼消滅宗教,而它最初的誕生是為了回應人內心的不安和無助,滿足人最原始的關於永恆、精神自由和安全感的訴求。我們不得不一再壓抑心中想要被肯定、被保護和需要陪伴的渴望,告訴自己那是脆弱,是工作不夠投入的胡思亂想,是需要克服的,前進的阻礙。
2.人曾經被壓抑的懷疑、孤獨、不安全感現在釋放了出來
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我們不再祈禱神明恩賜與保佑,堅信用勤勞和勇氣就可以向靠近所嚮往的一切。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與眾不同的個體,而它在龐大的自然和社會面前顯得過於微不足道了。越來越強的自我意識,讓我們感覺到與社會的不同,我們是如此個性鮮明感覺豐富,而我們的想法和這個社會體現出的精神又常常相背。我們懷疑如父母朋輩一樣生活的意義,在急劇變化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中難以確定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大多數時候屈從於社會的形勢和氛圍,去做很多非我所願的事情,身處其中無力改變。
由問題而引發的問題:
放棄個人意志
1.主動臣服權威
和我們的祖先面對龐大而無法掌控的自然時一樣,我們中的大多數選擇了服從。接納迎合流行觀念,而這種觀念善變又盲目,前一陣體現逼格的網紅奶茶,過一段時間就成了Low逼的等價物,或者畢業前學習好的牛逼,剛工作又變成了工資高的牛逼...但更多的是臣服於現代社會發展壯大的目的:物質。人的很多需求是被商家自行創造出來的,有一種「擁有它我就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的錯覺所誤導,另一方面,則是對於物質財富無所不能的魔力的信仰,財富完全成為一切活動的目的本身,而非達成個人需求的一種手段。
2.與風車戰鬥
李敖說:「韓寒是另外一種順民。」我理解的意思是韓寒雖然貌似在針砭時弊,但是他本身還是媚俗的,他的目的在於獲得社會地位和財富,而造成他所批評的醜惡現象,恰恰就是因為對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追逐,他只是他所批評的人的另一種存在方式,是「異路功名」。
驅動社會變革和糾正其中不健康因素的反叛性力量已經被招安了,他們隔靴搔癢自命清高,而本質上卻像《1984》里政府出版的色情小說,違背規則卻十分安全。
————————————
社會的市場機制,人受剝削的宿命和通向自由的努力
在生產力的發展未成為支配力量的時代,人們的社會關係相對單一和穩定,子承父業,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在一生中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這種穩定看似剝奪了人的希望卻也給予了他安全感。他可以在不用參照物的前提下就確認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地位,確定性是安全感的由來。他和社會發生聯繫的渠道是穩固的,不怎麼會改變的職業,一起長大的朋友,他在付出的同時就可以交換到回報,他向朋友付出友誼和關愛,就可以收穫到同等的友誼和關愛,這個時候人和社會的關係是「以物易物」的。而在現代社會,這種穩定的關係被打破,我們的價值統一由擁有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來衡量,而同時我們也在用這套標準在衡量著他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取決於對這個社會發展所產生的貢獻,當我們需要被他人認可的時候,這種認可的獲得並不是來源於對他人的關愛和肯定,而是取決於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所以我們致力於生產的,並不是別人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可能滿足了一部分人不那麼迫切的物質需要,但是藉由這種生產經營活動的成功,卻可以滿足內心的需要,這是社會的市場機制,我們生產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再由市場權力,分配到自己所需要的。
我們看似自由,卻被流行的觀念綁架,被輿論和別人的盼望甚至輕視綁架,這讓我們感到不自由,但真正不自由的,是我們終其一生髮自內心的努力工作,而驅使我們工作的動機是對不被認可的恐懼。自以為是別的一切主人的人,比別的一切更是奴隸。我們只是這個不事生產就不配擁有價值的社會的奴隸罷了。
所有的心理問題都不是沒有處理好自身,而是沒有處理好與世界相關聯的方式。只有一種錯誤——處在不合適的位置上,以及追求並非發自內心渴望的東西。我們堅信社會的某種市場機制,即努力創造一種自己並不直接需要(或者已經多餘了)的東西,用以換取我們內心渴望得到的:認可、尊重、消融疏離感、關愛。我們之所以選擇從事這樣的勞動,可能只是因為我們認為它是體現我們在社會中的價值的最好方式,我們努力讓自己越來越值錢,以交換得到更多情感上的需求。而處在一種非自己所願的情形下,會加劇我們的自我懷疑和孤獨,這種負面的心理過量積累就形成了找不到原因的、莫名其妙的痛苦和想要逃避的感覺,我們就越需要創造更多的價值換取別人的認可和接納以緩解自我懷疑和孤獨感。而這一切,除了自我救贖,別無它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