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遊民是一種「生活」方式
最近我參與了一檔播客節目的錄製,在節目中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數字遊民與遠程辦公有何區別?」與之類似,我平時經常被問到的問題還有:「數字遊民與自由職業有何區別?」,「數字遊民與SOHO(在家辦公)有何區別?」等等。
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遠程工作,自由職業還是SOHO,都是在強調一種工作模式。而數字遊民這個詞所涵蓋的卻不僅僅是工作,還有生活。生活是否等同於工作呢?顯然不是。因此其實回答上述所有這些問題,只需要一句話就夠了:數字遊民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職業或者工作方式。
當今社會,人們傾向於用工作來定義一個人,而往往忘記了工作並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這個事實。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人們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不自覺地就做成了自我職業描述。
生活方式設計的意義在於把人們從這種「生活即工作」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讓人們充分地意識到,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工作賺錢糊口,還有更大的意義。
在生活方式設計聖經《The 4-Hour Workweek》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美國銀行家來到墨西哥的一個海邊小鎮度假,一天他在海邊的碼頭偶遇一位駕著小船的漁夫,銀行家看到了漁夫船中的兩三條戰利品,於是問道:「夥計,今天你打這幾條魚用了多久啊?」
「沒用多久。」漁夫平淡地回答道。
「那你為什麼不多在海中呆一段時間,這樣你就能捉到更多的魚了。」銀行家追問道。
「因為這幾條魚已經足夠我們全家今天吃的了,甚至能剩下一點明天接著吃。「漁夫說。
「那你這一天剩下的時間做什麼呢?」銀行家接著問道。
漁夫說:「你看,我每天很晚才起床,起床後喂餵雞,出海打幾條魚,回來後跟我美麗的妻子一起午休,到傍晚的時候到村裡找我的好朋友們一起邊喝酒邊談吉他。我這一天其實還是蠻充實的。」
銀行家不以為然地說道:「實話跟你說吧,我是哈佛大學的MBA,我可以給你一個免費的創業規劃,其實你應該每天多花一點時間工作,多打一些魚,用賣魚攢下來的錢,你可以再買一艘船,你一直這樣,用不了多久就有一隻船隊了,等到你捕的魚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你就可以略過中間商,直接賣給加工廠獲取更多的利潤了。甚至你可以自己開一個罐頭加工廠,行成一個從捕魚到加工最後銷售的產業鏈,你成了一個大老闆之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去墨西哥城,洛杉磯甚至紐約,把你的生意打造成一個國際化大企業。」
「這需要多久才能實現啊?」漁夫問道。
「15-20年吧。」銀行家說。
「那然後呢?」漁夫追問道。
「最精彩的部分到了,當你的企業業績達到某個層級,你就可以宣布IPO上市啦,這時候你將變成一個億萬富翁。」銀行家興奮地說道。
「Wow,億萬富翁,那,然後呢?」漁夫問。
「這時候你就能退休啦,你可以選擇歸隱到一個小漁村,每天不用很早起床,每天打打魚,喂餵雞,跟朋友一起彈吉他喝酒,好不快活。」
誠然,上面這個故事杜撰成分居多,一些朋友讀完之後就情不自禁地指出:銀行家是有選擇的,而漁夫是別動的沒有選擇的。但是我認為,客觀上的有選擇,和主觀上認為自己有選擇,或者說敢於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是兩碼事情。如果漁夫真的把自己的買賣做到上市,成為億萬富翁,那他就一定會選擇退休歸隱田園嗎?我看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