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城市的發展水平,用咖啡還是GDP?

眾所周知,星巴克是國內乃至世界上知名的咖啡飲品品牌。就在幾個月前,被稱為國際房地產顧問「五大行」之一的戴德梁行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一座城市的發展水平,與其星巴克門店的數量相關,星巴克越多的城市,往往經濟發展水平更高

如下圖所示,上海市的星巴克門店數量達到了539家,是我國內地城市裡不折不扣的NO.1,排在後面的有北京、杭州、蘇州、深圳、廣州等城市,這些也基本上是各位耳熟能詳的經濟強市。從結果看,星巴克門店的數量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這兩者似乎確實有一定的關係,於是,用于衡量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星巴克指數」概念就誕生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星巴克是於1999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咖啡品牌,比起肯德基,麥當勞而言要晚得多,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足跡已經遍布中國130個城市,開設分店約2800家。雖說它不像肯德基那樣遍地開花,但是它佔據的幾乎全是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換句話說,被星巴克所選中的城市,其經濟至少在全國處於靠前水平。因此,這是「星巴克指數」能夠反映城市經濟水平的依據之一。

當然,對於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的門店,其位置也基本都是在人流量較大的區域,從理論上講,肯德基與麥當勞的門店數量也擁有和星巴克相同的作用,但是相比而言星巴克更有著其特殊性和代表性。首先,肯德基和麥當勞是餐飲品牌,而星巴克是飲品品牌(也有少量糕點),正常人對於後者的需求肯定比前者小得多;其次,星巴克作為飲品而言,其溢價對一般的消費者而言確實過高了,動輒三四十元一杯的咖啡,其原料成本可能僅為個位數,換句話說,消費者需要為其享受的人工服務、環境裝飾、門店租賃費用及其他隱性成本買單——而且這些成本一般都超過了同地段相似類型的品牌餐飲店。例如,星巴克的隔壁可能就有一家網紅奶茶店,或許這家店的相同容量的飲品與星巴克的飲品一樣好喝,但價格可能只有一半。而對於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店鋪,其消費水平未必比同地段其他餐飲品牌的價格更高,人均四五十的水平能在肯德基或者麥當勞里吃到撐,但是這個價格在很多其他餐飲店裡或許都未必能吃飽。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此後,食品消費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就被稱為恩格爾係數,這是一個衡量收入水平高低的指標。

恩格爾指數的邏輯在這裡同樣成立,對於購買一杯飲品,其中原料成本所佔的越低、享受的服務成本所佔的比例越高,也就意味著購買者的收入水平越高。一個城市的居民,若是有越多的人願意購買此類「低性價比」的商品,而更享受相對高質量的服務、品牌等帶來的溢值時,就意味著這個城市有著更多的富裕者。

另外,根據需求與供給關係的平衡,一個地區的星巴克門店數量往往與其當地願意消費星巴克的人數以及人均消費頻率成正比,所以說一個地區的星巴克門店的數量越多,往往意味著當地整體收入較高,也意味著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越好,從而能進一步加強對優質資源的吸引能力,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環,則進一步帶動經濟的發展。因此,把星巴克指數作為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的指標,確實有其合理性。

作為驗證,筆者在美團上搜索了浙江省所有地級市的星巴克門店的數量,以檢驗這個規律是否成立: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杭州的星巴克門店達到了150家之多,幾乎是排在第二位的寧波的兩倍。嘉興的星巴克門店數量達到了46家,遠超浙江省內第四位以後的地級市,個人認為這可能是嘉興作為上海人的後花園所自帶的一個buff吧。後幾位的城市有點悲催……但是為了省內大家庭團結就不評論了(畢竟我們才不會像隔壁一樣分成蘇南蘇北搞內鬥呢)。至於金華……直接搜索所得到的數據只包含了婺城區、東陽市、蘭溪市的門店數量,因此無法參與排序。(金華的內部認同感果然有點低啊……)

另外根據最新的2017年上半年浙江省各地級市GDP的統計排名,一個地區的星巴克的數量基本與GDP排名吻合,但是略有出入,比如嘉興的GDP排名在浙江省第五位但是星巴克數量排在了第三位。

根據以上的結果可以看出,以星巴克指標來衡量城市發展確實具有其經濟學意義,但是在大眾的認知里,我國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的指標向來都是GDP。既然有GDP這個指標了,為啥還需要「星巴克指數」這個概念?更何況,從以上結果來看GDP和星巴克指數反映的結果基本上是一樣的,那星巴克指數的存在不就是多餘的么?

這裡就不得不說說GDP的概念了。GDP的全稱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其中文名叫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某一時期內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統計GDP有三種方式,分別為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理論上三種方法統計出來的GDP是一樣的。以收入法為例,其計算公式為: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不同的城市規模不同,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會把GDP總量除以人口,從而得出人均GDP。但是這裡很多人會發現一個問題:人均GDP的排名可能與我們平時的認知有所出入。對於人均GDP與地區經濟狀況所存在的出入,我也曾在以前的一個回答里也提到過這個問題zhihu.com/question/3522

這裡舉個例子來說明:2016年上海的人均GDP是11.36萬元,北京是11.5萬元,而蘇州的人均GDP是14.2萬元,雖說蘇州的經濟實力也很強,但是超過上海北京這麼多,恐怕很多人都會覺得驚訝吧。

這是因為,GDP這個指標反映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及服務的總價值,但是這個指標本身就是存在缺陷的。

首先我們知道,一座城市的經濟要發展,人才和資本兩個必備的因素缺一不可。從收入法計算GDP的公式可以看出,GDP是由四部分構成,一般來講,一座城市的勞動者報酬越高,對於人才的吸引力也越強;而營業盈餘越高,對資本的吸引力越強。

但是就我們所看到的情況而言,一個城市的GDP越高,並不意味著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餘也會隨之變高,因為還有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這兩項。尤其是固定資產折舊,舉例說,某一家企業的花費一千萬購買了一台生產設備,使用壽命為10年,那麼每年的折舊費用就高達100萬,這還不包括因為某些意外事件而導致的維護費用。因此,以工業生產為支柱產業的城市和以第三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城市,這一項數值的差距是不可忽視的。

另外,對於企業盈餘,工業城市與非工業城市的情況也不相同,對於工業生產的盈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用來進行投資再生產,例如購買原材料、購買設備、生產研發等等,而非工業城市的這部分成本明顯小於工業城市。

當然,一座城市的產業不可能全是工業,也不可能全是第三產業,確切的講,區別僅在於工業所佔的比例高低。一般來說有以下規律成立:擁有相近GDP、相近人口數量的城市,若是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則對人才和資本的吸引力更強。

這也是為什麼論人均GDP,浙江前三甲分別為杭州、寧波和舟山,但是論經濟發展狀況,舟山是遠遠不及杭州的,一方面原因在於舟山人口實在太少,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於,舟山的支柱產業是港口航運業和船舶製造業,而杭州雖然工業所佔比重也不低,但有很大的比例是互聯網、金融、旅遊業等第三產業,在人均GDP相近的情況下,明顯人才和資本更青睞杭州。當然,最近幾年舟山也在大力發展旅遊業,這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說了這麼多,大家也應該知道了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指標的不足了,因為GDP更多的是從生產的角度來衡量經濟的,但是我們所採用的「星巴克指數」卻是從消費的角度來對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從某種意義上說, 「星巴克指數」更貼近生活,對GDP指標是一種輔助和補充,或者說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個指標比GDP更有參考意義。若以星巴克門店的數量除以該城市總人口來作為衡量指標,則杭州為150/9.188=16.33家/百萬人,寧波為77/7.875=9.78家/百萬人,舟山為6/1.158=5.18家/百萬人,可以看出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此外,星巴克指數不僅可以用來評估城市發展水平,也可以用來評估某一城區的經濟水平,畢竟一個城市的內部發展也可能是不平衡的,杭州市中心和其下屬縣市的情況可能存在較大出入,不能一概而論。因此,以後要是選擇居住發展的位置的時候,不妨把周邊星巴克門店的數量也當做考量指標之一吧!


推薦閱讀:

TAG:星巴克 | 經濟學常識 | 城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