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張小龍2018年會語錄

今天是騰訊2018年的員工大會,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的演講語錄刷屏全網。

其中有幾句:

1、自古套路得人心,這是一個套路的舞台,如果要做套路,請高級一點;

2、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是套路發展史,用套路去欺騙用戶、誤導用戶;

3、大部分產品都在欺騙用戶,你做各種濾鏡,你說「記錄美好生活」,但生活其實是不美好的;

4、互聯網的本質是消除信息不對稱;

5、善良比聰明更重要,AI可以比你更聰明,但是你比AI更善良。

說說我的看法。

一、?

關於「互聯網的本質是消除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的元設定是:當信息足夠公開,話語權足夠平等,並且時間足夠長,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最好的。?

?這不是互聯網的原創,這是民主自由理念借用新技術的載體放大出來了。互聯網的一些旁支,如開源社區、雲計算、區塊鏈,也更是建立在這個設定上。

?但事實上,人們常常忽略了「時間足夠長」這一條。畢竟你我皆凡人,我們總會高估短期的影響,低估長期的影響——長期的很遠未必能活到看得見,但短期的影響,也許就是切膚之痛,也許就是爽上雲霄——刀架脖子上,問你要現在還是要未來?

開源系統、開源軟體不等於就是安全,它只是比閉源系統「更可能安全」。

雲計算的服務支撐能力也並不是真的無限可擴展,它只是在假設條件下,一定空間上的可伸縮。

區塊鏈,更是一個美好的技術理念,但它所建構的基礎,卻誠然是我們「骯髒」的物理世界,「腐朽」的人性社會。

互聯網更不是真的沒有信息不對稱——相反,互聯網也帶來了更多的信息不對稱。理論上,大家都有在互聯網上瀏覽的權利,也都有在互聯網上發言的權利,看似平等。但當把所有信息放在一起,請問,你能找到你要的信息么?最後只能求助一些獨攬乾坤的不良商家。

同樣的,當幾十億人放在一起,讓你平等地有機會說話,聽幾輩子都聽不完,誰有耐心聽?最後的結果是:你我只能關心最親密的一些人說的話,和我們在物理世界同樣會關心的那些名人的言論——所以明星和大V就有了更大的舞台。

這就是互聯網逃不開的物理依賴。

它基於美好的夢想被發明,但落在物理世界上,卻成了舊世界的問題放大器——當然,它也自然是在解決了舊世界的舊問題後,才帶來新問題的。

二、?

互聯網如此,遑論其他。

縱觀中國歷史,有幾個重要的節點,有詩云:

周王分封定禮制,秦皇一統建郡國;

漢武開邊獨尊儒,唐宗科舉英才彀;

宋祖釋兵工貿喜,明皇百業蘿蔔坑。

康乾自得國門閉,慈禧老來洋務興。

……

——後代帝王所建的功業,要麼是建構在前代之上,要麼就是根據需要把前代的給推翻,反反覆復不過如此。

?我們也不能忽略歷史上眾多改革,從李悝吳起公孫鞅,到賈誼晁錯桑泓羊,再到王安石、張居正,這些改革家大多搞不成功,搞成功的最後也是身死當朝。最幸運的應算張居正,死後才被挖墳抄家。但他們的努力,你會發現,也很多不是深徹的「變法」,越深徹觸動的利益越大,所以才會最後越成功越不得好死。

?是不是因為他們只是大臣,所以不可避免權力不足呢?

?歷史上倒有一個皇帝主持變革的例子:北魏孝文帝據有北方又想做千古一帝,作為入主中原的鮮卑人,必然要融合漢族和少數民族,所以他讓所有鮮卑人用漢姓,說漢話,變革不可謂不強烈,作為一代強主,他的權力也不可謂不大。結果呢?在他活著的時候,變革確實都得到執行,但他一死,國都亡了——全怪他把整個鮮卑族的根基都斷了。

?所有的變革,都逃不出上一代變革的窠臼,甚至愈演愈烈。它不過是改良的激烈版罷了——畢竟吃瓜的還是那些群眾(別名韭菜),不過是故事最後的利益集團換了另一撥人罷了。

?說到這,不得不讚歎美國建國史的特別——一片全新的大陸,無力對抗的原住民,初始注入的清教徒理念,第二三四批移民依序進入,全球冒險家源源不斷的加持,使用近代西方三權分立等先進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以及蒸汽機等新技術,重新組織在一起。就如一個實驗室環境一樣的建構,這是多少革命家的夢想設定。一個兩百多年的新興國家,不斷打怪升級,用一百多年就成為世界頭號大國,並且至今還在引領世界的各種科技創新。電燈、電話、電腦,飛機、航母、原子彈,當然還有互聯網、Windows、iPhone和Android,更不用講我們今日還在炒的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區塊鏈,全是美國人的發明,每一個都改變了世界。

?但美國的這種「創業」方式,其他地方的革命家們除了流口水也沒有什麼辦法——有後車之鑒:照搬美國憲法的賴比瑞亞,號稱黑人版的美國,最後也只是成為世界政治史上的著名失敗案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三、

所以,無論是技術,還是制度,都逃不開與物理世界的依賴關係。

技術的背後都是人。有些技術型的公司,經常宣稱:技術無罪,技術沒有道德。但技術背後是人,有人道德感。

道德,無非就是人與社會共贏協作的軟邊界。

大家都在高中數學學過微積分,用n個矩形去擬合曲線的面積,等n等於正無窮,誤差就是0。某種角度上,法律就是那些矩形,道德就是那個曲線。因為現實的n不可能等於正無窮,所以誤差就必然存在,特別是當新技術出現的時候,誤差就很大。某些人就喜歡在這樣的缺口尋租——用他們擅長的套路。

就如小龍說的「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是套路發展史,用套路去欺騙用戶、誤導用戶」。

他還說「大部分產品都在欺騙用戶,你做各種濾鏡,你說「記錄美好生活」,但生活其實是不美好的」。

在我看來,只有當美成為共識,美才能成為現實。

因為大眾審美的本質是由現實輸入形成的,並且,現實又是由大眾共創所成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微信朋友圈不做濾鏡功能合理,抖音做濾鏡也很合理——不過slogan改成「想像美好生活」可能更合適。

我們沒有太多資格去口誅筆伐今日的互聯網亂象,我們就是那個亂象的一份子。我們能做的,是期待未來的美好,並用實際努力去迎接它。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我們應該相信,社會整體的道德水準,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其實是會跟著提升的。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著作《第四消費時代》中講述了很多日本社會在從「第三消費時代」到「第四消費時代」(當下)的過渡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追求「共享」和利他的社會現象。他說:

「這種共享意識,或者說利他主義的意識,其基礎是擁有豐富的物質。每個人都持有一個或更多的耐用消費品,服裝、雜物等也有很大的富餘,正是因處在這種消費過剩的社會中,人們才有可能把自己不用的東西拿出來供他人使用,希望能為他人派上用場。」

這和管子的說法如出一轍。中國當下大概處在日本的「第二消費時代」到「第三消費時代」的過程中,社會整體發展晚了20-40年。所以會有很多追求物慾的表現,有追求個人私利大於公利的行為,特別是當他們掌握了新技術,更容易惡膽橫生。

前面我在討論各種技術的時候,沒有講到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當然是也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並且即將成為現實,但人們也在恐懼它成為人類的敵人——然而,它根本不會變成人的敵人,因為它的背後也是人。我們要擔心的,是當壞人掌握了更強大的武器,他要向我們發起更劇烈的攻擊。

所以在這一刻,「善良比聰明更重要」,這個吶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本文作者陸樹燊,微信公眾號:「行者慎思」。轉載請保留原文和作者信息,需要轉載請在私信留言。


推薦閱讀:

TAG:微信 | 張小龍(人物) | 騰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