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熱點:關於新時代的教育改革

以下總結出自微言教育

1.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2.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3. 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

4. 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5. 培育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必須把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育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

6. 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組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

7. 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育人、以文化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8.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9. 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

10. 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

11. 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2. 人民教師無尚光榮,每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段完善自己

13. 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

14. 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固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的問題

15.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

16. 各級黨委要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議事日程,黨政主要負責同事要熟悉教育、關心教育、研究教育

17.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僅僅抓在手上

18. 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正負、社會都有責任

19.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學校辦學安全托底,解決學校後顧之憂,維護老師和學校應有的尊嚴,保護學生生命安全

互聯網+教育

一、含義

互聯網+教育是國家戰略「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先鋒和新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表現,也是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有力引擎

二、特點

互聯網+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具有以下五點特徵:

1.跨界連接

互聯網+中的+表達的就是一種踣界,是由此及彼的連接,在跨界的基礎上產生一種

新形態在教育領域,互聯網可以說是無所不能+,可以+課程、+德育、+教學等等。每一種+體現的都是一種跨界連接

2.創新驅動

互聯網+教育體現的是用互聯網思維對教育整體及部分創新;使教育發生質變。它強化了教育技術對教育創新的支撐,並形成了開放式的創新分享優化關係。

3.優化關係

互聯網+教育打破了原有的各種關係結構使師生關係、教育機構與學習者的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升級到了更高的水平

4.擴大開放

互聯網+教育使教育走出了學校,跨越地區、國家,全球連成一片,實現了真正的開放

5.更具生態性

教育的生態性表現為多元、多樣、自然進化等,互聯網+教育使上述特性更突出,更具有操作性

三、「互聯網+教育」的意義

1.互聯網+教育人員靈活,可以跨越老師和學生的界限,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加自由的

安排學習實踐。

2.互聯網+教育可以緩解師資短缺的問題,讓會教愛教之人成為線上教師

3.互聯網+教育形式靈活,可以跨越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的界限

4.互聯網+教育可以節約實踐和金錢的成本。只要有網路和信息載體就可以開展學習,滿足了人們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四、互聯網+教育的實證

1.慕課

慕課(MOOC),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ourse)」,是基於互聯網的開放性課程,用戶只要註冊一個賬號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還可以重複觀看。具有規模龐大、開放程度高、公開透明、易獲得可重複等本質特點

2.微課

微課是以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手段為主要載體,圍繞一個知識點開展的教學過程,它的特點是時間短、主題突出、形式多樣、易於傳播

3.翻轉課堂

是指學生在家觀看慕課視頻,自學知識,完成練習,而課堂時間教師用來解答學生的問題、訂正學生作業,幫助學生答疑

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教育的變與不變(超熱點)

互聯網人工智慧正在改變著世界,也改變著教育。

這種變革是非常深刻的,顛覆了整個傳統教育的觀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認識這種變革,迎接新的挑戰。

一、教育領域的變化

(一)變革之一:教育的概念變化了,學習的渠道拓寬了

以往的學習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在學校進行。現在可以在網上學習,在虛擬世界學習。學習已經不限於學校,處處可學,時時可學。

(二)變革之二: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

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

教育要將人類生存的多方面融合起來,將受到歧視的那些人包容起來,包括婦女、土著人、殘疾人、移民、老人等。

(三)變革之三:教育培養的目標轉變了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是創新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今天需要培養創新人才,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變化。因此培養目標要改變,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培養實踐能力。

(四)變革之四:課程內容的變化

未來課程不僅要增加新的知識內容,而且要把課程內容整合起來,使學習者認識事物的整體。

(五)變革之五:互聯網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條件

互聯網為個性化學習、個別化學習提供了條件。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為每個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六)變革之六:互聯網改變了師生關係

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知識的權威。學生已經不是只依靠課堂上老師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信息和知識。

教師主要是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合適的環境,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

二、互聯網時代,教育有哪些是不變的?(明確重點)

(一)不變之一:教育的本質不會變

互聯網使教育發生重大的,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但教育的本質不會變,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

(二)不變之二:學校和教師不會消失(重要立論點)

有人認為,當今互聯網時代,學生時時可學,處處可學,可以不需要學校了,也用不著教師了。這種觀念已經被多教學者所否定。

學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個公共場所,是人生社會化的第一步。兒童進入學校不僅學知識,重要的是要學做人,學會與人溝通與交往。

教師也不會消失。信息技術、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方式,但信息技術、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術、互聯網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方法需要改變,但教師培養人才的職責沒有變。

兒童的成長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的指導和幫助。

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但是不能迷信信息技術,要認識到他的局限,並且運用恰當,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人是要靠人來培養的,是所有機器代替不了的。教育活動蘊含著人的情感、人文精神、師生情感交流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教師在未來教育中發揮作用,就要不斷學習,充分認識教育的本質和科學技術進步給教育帶來的變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未來社會的公民。

新高考改革的進展、挑戰與政策建議

經過三年試點,2017年上海和浙江高考綜合改革順利落地,新高考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同時,新高考改革還存在一些需要化解的難題,具體如下:一、新高考改革取得新進展

(一)入學公平保障水平顯著提高

1.是區域間高考錄取率差距縮小

新高考改革多措並舉、精準發力,顯著縮小了區域間高考錄取率差距。

2.是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上升

實施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重點高校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計劃,定向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以下高中的農村學生

3.是高考加分政策更加規範

教育部等部門出台新政策規定,2015年起取消6項全國性加分項目,只保留少數補償性加分項目

(二)科學選才取得重要進展

1.是招生錄取制度更加科學

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平行志願投檔方式,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

2.是高校自主招生更加順暢

針對自主招生試點過程中出現的系列問題,2014年教育部專門發文加以規範。

3.是綜合素質評價更加成熟

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

4.是學業水平考試更加完善

將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

(三)學生和高校選擇權大幅增加

1.是考試評價機會更多選擇

考試科目組合選擇和考試評價次數增加,統考科目外語試行2次考試,選考科目探索多次考試

2.是招生錄取方式更加多元

除普通高校統一招生渠道外,還有自主招生、單獨招生、定向招生、高職分類考試、免試推薦等多種選擇

3.是高職院校通道更加寬廣

為了更好地體現高職院校的特性,為人才成長提供了更多路徑,高職院校在考試內容、評價方式和時間安排上與普通高等學校分開

(四)監督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1.是信息公開制度體系更加完備

建立分級負責、規範有效的教育部、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高校、中學四級信息公開公示制度。

2.是考試招生安全責任更加明確

各高校成立招生委員會,承擔制定招生計劃、確定招生規則、決定重大事項等職責。

3.是違法違規處罰措施更加嚴厲

建立考試招生申訴與複議制度,違紀舉報機制更健全,違規處罰更嚴厲。

二、新高考改革遭遇新的挑戰

(一)系統謀劃很審慎,但改革準備仍顯不足

1.是部分理論與技術準備不夠充分。

試點省市根據應考時非代表性群體水平確定等級分,無法保證同一科目一年多考成績等值

2.是改革措施前瞻性風險評估不夠充分

試點省市對改革措施可能出現的異化前瞻性評估不夠充分,對出現的問題應對不夠及時。例如,選考規則招致學生選擇權受限制、選修課程課時被擠壓、學習興趣讓位利益考量等問題

(二)改革目標很明確,但改革措施不夠精準

1.是「招考不分」體制仍待消解

試點省市沒有突破現行招考不分的體制,招生錄取集中統一模式沒有變,學校、考生、考試機構和招生部門之間的關係沒有變。

2.是「唯分數論」積弊根基仍在

試點省市的學考科目、綜合素質評價基本上遊離在錄取標準之外,沒有發揮實質性招生選拔作用,文化課考試分數幾乎成為唯一依據

(三)公平導向很鮮明,但共識基礎有待夯實

堅持公平導向是新高考改革最鮮明的特徵,但不同利益群體訴求各異,改革的社會成本不斷上升,亟待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1. 是招生計劃調配引發集體抗議

2.是改革輿論氛圍需要加強引導

《實施意見》公布以後,但社會各界對改革理念、目標和措施等缺乏完整性認知,先後出現多種傳言,以至於有人擔心改革可能帶來更加嚴重的腐敗和不公,從而陷入了迷茫、觀望和困惑之中

(四)決策程序很完整,但體制機制仍需優化

1. 是政府服務思維需要強化

如果行政主導話語權、以政治邏輯取代教育邏輯,改革共識就很難真正形成。

2. 是利益攸關方代表性失衡。

新高考改革設置社會參與渠道,邀請不同行動主體參與論辯協商,但仍有可能存在利益攸關方代表性不足及代表性過度的問題。

3. 是過分拘泥於頂層設計

新高考頂層設計在很多方面集成了地方探索先行經驗,以「實施意見」而非「決定」的形式下發,顯然是更強調指導性和建議性。

三、新高考改革持續推進的政策建議

(一)推進體制改革,實現招考分離

高考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體制變革, 需要整體設計,零打碎敲的改革早已不合時宜。

1.推動考試機構在競爭中轉型升級

一是政府外包考試評價服務。建議政府通過市場機制和法律手段向全國乃至全球招標,將考試評價服務外包給專業考試機構

二是加強考試機構基礎能力建設

2.倒逼高校主動爭取考試招生自主權

新高考改革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高校考試招生自主的積極性、主動性嚴重不足。建議開發全國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基本能力等學習成果測試系統,建立包括學生學習成果等信息的國家高等教育公共資料庫,向社會公眾開放,倒逼高校更加重視生源質量

3.構建考試招生安全保障體系

完善權力監督制衡機制+設置獨立的申訴救濟渠道

(二)完善綜合評價,破解「唯分數論

綜合評價是破解「唯分數論」的必由之路,必須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實加以推進。

1.讓選考科目回歸統考科目

建議將選考科目納入全國統一考試與語數外統籌安排

2.讓學業水平考試成為錄取依據

3.讓綜合素質評價成為硬標準

(三)優化具體舉措,凝聚改革共識

1.正解選課走班難題

新高考對高中學校的最大衝擊是選課走班,試點省市普遍反映選課走班帶來師資不足、教室不夠、管理跟不上等難題。區域內的高中學校還可以通過共享師資的方式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2.以先進的技術消解改革亂象

建議借鑒和運用世界先進的等值理論和技術,做好不同科目、同一科目多次考試成績等值設計

3.建立有效的社會參與合作機制

建立社會參與合作機制是新高考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

新課改的理念與亮點

一、新課改的理念

(一)新課改的核心理念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二)新課改的基本理念

1.走出知識傳授的目標取向,確立培養整體的人的課程目標

2.破除書本知識的局限,構建具有生活意義的課程內容

3.擺脫被知識奴役的處境

4.改變學校個性缺失的現象,創建富有個性的校園文化

二、新課改的亮點|綜合實踐活動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概念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活動,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是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課程,是新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的必修課程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

1. 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

(四)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

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核心素養

一、定義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二、總體框架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

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三、基本內涵

核心素養課題組歷時三年集中攻關,並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最終形成研究成果,確立了以下六大學生核心素養。

(一)文化基礎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

2.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等基本要點。

(二)自主發展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3.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於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點。

(三)社會參與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於擔當的人。

5.責任擔當。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係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具體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

6.實踐創新。主要是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基本要點。

四、主要表現

那麼,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具體包括哪些要點呢?小編也很好奇。仔細一看,原來六大素養還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澱、國家認同、批判質疑等18個要點,各要點也確定了重點關注的內涵。

(一)文化基礎——人文底蘊

1、人文積澱

重點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

2、人文情懷

重點是: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

3、審美情趣

重點是: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

(二)文化基礎——科學精神

1、理性思維

重點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等。

2、批判質疑

重點是: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等。

3、勇於探究

重點是:具有好奇心和想像力;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等。

(三)自主發展——學會學習

1、樂學善學

重點是: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

2、勤於反思

重點是: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善於總結經驗;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識

重點是: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路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

(四)自主發展——健康生活

1、珍愛生命

重點是: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點是: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制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重點是:能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具有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等。

(五)社會參與——責任擔當

1、社會責任

重點是: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願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能主動作為,履職盡責,對自我和他人負責;能明辨是非,具有規則與法治意識,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熱愛並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及行動等。

2、國家認同

重點是:具有國家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具有熱愛黨、擁護黨的意識和行動;理解、接受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的信念和行動。

3、國際理解

重點是: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极參与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

(六)社會參與——實踐創新

1、勞動意識

重點是: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

2、問題解決

重點是: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複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等。

3、技術運用

重點是:理解技術與人類文明的有機聯繫,具有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願;具有工程思維,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與優化等。

雙一流

一、簡介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亦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有利於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二、總體目標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到21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三、具體任務

1.建設一流師資隊伍

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發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團隊,增強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優秀教師隊伍。

2.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堅持立德樹人,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優秀人才

3.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提升高水平科學研究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實施作出重要貢獻。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強學科布局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重點建設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優勢學科和領域。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爭做國際學術前沿並行者乃至領跑者。

4.傳承創新優秀文化

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覺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引領文明進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

5.著力推進成果轉化

深化產教融合,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著力提高高校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率,努力成為催化產業技術變革、加速創新驅動的策源地。

中外教育史上對我國建設雙一流高校有啟示性的大學:柏林大學、北京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等

教育學原理知識拓展 |素質教育

(一)概念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二)素質教育三大基本任務

1.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

2.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3.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

(三)素質教育的內涵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重視少部分人

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倡導的是在教育中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從教育對所有學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來看的,但每個學生都有其個別性,所以,還需要尊重並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應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

(四)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

1.改變教育觀念

比如說,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淡化選拔意識,調動個體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自身的個性得以充分發展

2.轉變學生觀

教育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加大教改力度

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學,主陣地是課堂

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

4.建立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和運行機制

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強各類教育之間的溝通和銜接

其次,要建立學校內部管理機制,提高校長和教師素質,優化教學過程

5.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對於學生素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受到良好校園文化的熏陶

全納教育

一、簡介

全納教育是1994年,在西班牙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通過的一項宣言中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

三、主張

1. 全納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潮,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极參与,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是一種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育。

2. 傳統慣例是將殘障學生與正常學生分開進行教育,而全納教育以人權觀來批判現行的普通學校與特殊學校相隔離的狀況,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問題,主張所有學生都應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普通學校應接納所有學生,而不管學生所具有的各種特殊性

教育減負

2018年陳寶生答記者問

減負問題在今年「兩會」引起了各方面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可以說「減負」是一個熱詞,不僅是熱詞,還是長期以來各方面高度關注的焦點。對於減輕學生負擔,這些年,我們已經邁出了重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個人心裏面都有一本賬,都知道總體上負擔為什麼沒減下來,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負擔是誰加上去的,我想,每個家長心裡清楚,每個老師心裡清楚。這裡我要講清楚一些概念,一個是什麼叫負擔?我們講的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我們把它叫做負擔。在這個以內的,我們把它叫做課業、學業,叫做必須付出的努力。這一點,我覺得在這兒我們應當把它區分一下。不然誰都講負擔,但是很多人講的負擔又不是同一個負擔,我們要減的是這個負擔。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這樣的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減負工作。我想減負這個事不光是教育戰線的事,是整個社會的事。減負、負擔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它還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減負,從哪些方面減?要從以下幾方面減:

一是從學校減,叫做從學校教學減負。

這些年,我們對學校減負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有人講叫作「校內減負校外增負」,這個話反映了一定的實際,但也有偏頗。偏頗在哪裡?我們有一些減負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減負辦法是簡單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評估。學校減負,主要是加強科學管理,把減負的任務落實到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作為一個突出問題來解決。這是一個渠道。

二是校外減負。主要是規範教育秩序,治理整頓各類培訓機構。

培訓機構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要補充,我們現在要整頓的是違規的這一塊,超前教、超前學,違規辦學、沒有資質辦學,整頓治理的是這一塊,這一塊負擔很大、很重,叫做學生痛恨、家長無奈、機構賺錢。這種狀況是不允許的。

三是考試評價減負。

考試評價減負就是要改變評價方式,完善學業考試辦法,建立素質綜合評價制度,不允許以分數高低對學生排名,不允許炒作高考狀元。這是考試評價減負。指揮棒要讓它正確起來。

四是老師教學減負。

老師要按照大綱足額授課,絕不允許課上不講課下講、課上少講課後講,甚至鼓勵引導學生參加培訓。

五是家長和社會減負。

我覺得整個社會都要提高教育素養,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成功觀,這樣使得我們減負工作有一個正確的思想基礎。這些年大家知道,各種成功學、各種培訓機構的廣告滿天飛,帶來的結果就是家長的口袋空了,學生的負擔重了,學校的教學秩序亂了。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規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長需求的理念到處流傳,給家長製造焦慮,給孩子製造負擔,這種現象絕不允許。我們全社會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學,那些培訓機構炫耀的培訓成績單、廣告、廣告詞,很多都是雞湯加忽悠。雞湯喝得眾人醉,錯把忽悠當翡翠,這是不行的,不聽忠告聽忽悠,負擔增加人人愁。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況,要提高教育素養,不要聽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辦事,讓他們健康成長。

  從這五個方面減負,我想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其中有兩個關鍵措施:一是要砍斷教師和培訓機構在教學方面的聯繫紐帶,這個一定要割斷。培訓機構可以搞各種培訓,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學、超綱教學,義務教育階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要割斷這個。還要割斷各類考試、考評、競賽成績和招生的聯繫,不把它作為招生的憑據。公辦學校不準搶生源,用這些辦法逐步減輕負擔。

  二是綜合治理,我們會建立起一個健康的教育秩序,構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過重的學業負擔會逐步降下來。在這個地方,我也呼籲一下,我們給學生要減輕負擔,要給老師也減輕負擔,現在老師負擔是很重的,各種填表、各種考評、各種比賽、各種評估,壓得有些老師喘不過氣來。在這裡我要呼籲,要把時間還給老師,學校要拒絕各種「表叔」「表哥」——拿著表來了,要填表,各種表,必要的表要填,現在是表太多了,基層把這個叫做「表叔」「表哥」。學校要拒絕它們,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素質、提高質量。

教育,如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扛起擔當

一、背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振興鄉村的總的戰略實施目標。在這個重大的戰略決策中,以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為基礎,"教育"必不可少地在其中充當著基礎發展的重要角色。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打破城鄉二元治理結構,辦好滿足鄉村振興需要的教育,是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二、教育如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扛起擔當

(一)鄉村要振興,關鍵在於培養人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農民素質高低,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而農民素質的高低,則取決於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就是要努力為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改變鄉村落後面貌,首先要培養一代高素質新型農民,阻斷鄉村貧困代際傳遞。(二)鄉村教育發展,首先要持續發力,辦好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有學上"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的前提下,"上好學""學得好"是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迫切要求,這種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群眾接受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與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三)加快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水平

一方面是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是大力加強當地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健全師資隊伍培訓的常態化機制,建立和完善追求品質、體現特色的"名校長""名教師"培養體系,並把教師隊伍建設的工作重點放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培養上

(四)堅持辦學宗旨,用學校文化引領鄉村文明

農村青少年學生是我國農村的未來,農民的希望。農村學校文化建設應圍繞辦什麼樣的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凝練學校文化;應以立德樹人為主線,著力引導農村青少年學生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扶殘濟困、關心社會、尊重自然

教育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一場"拔窮根"的戰役。中國要富,要強,要美,離不開廣大中國農村的振興和發展;而農村要富,要強,要美,離不開新型鄉村建設者的勞動;農村新型人才的培養,則離不開農村教育的發展。只有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用文化和智力阻擊貧窮和落後,才能從根本上切斷貧困進程,以絕後患,讓農村的新生代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治本之策。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熱點話題 | 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