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一章:
通行版本: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文始道版本:道生之,而德畜(xù)之;物形之,而器盛之。是以聖人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志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道生之:任由萬物生長。
德畜之:得,同得到的「得」,引申為把控、掌握等等。德,就是一種對於道的掌控能力,把握能力。
道是公、德是私。大公即大私,大私即大公。聖人無私故能成其私,聖人大私故能大公。我們一定得明白老子的辯證邏輯。
首先來說,天道到底是「私」還是「公」呢?
一,天道自顧自地運行,從沒有徵求過任何人的意見,也從沒顧及過任何事物的感受,難道他不是大私嗎?是的,「天道無親」!他誰都不親近,誰都不照顧,誰都不顧及,他只有他自己,我行我素,獨來獨往。
二,天道正因為他自我運行,從不因任何人任何事物而隨意改變,那麼他就示以萬物恆定的規律。這就叫天道無情而有信。這樣萬物掌握了這個規律,就能得到自己該得到的,就能活得很好,這就是「惟德是輔」。
正因為天道是至私的,所以才顯得至公;同理,正因為天道的至公,才顯得「無親」「無情」而至私。
聖人想要萬民依道而自化,這一想法本身就是一種慾望、希望、期望,而慾望本身就是一種私,一種自顧自的想法。他根本沒有考慮過萬事萬物萬民是否願意依道而自化,或許有些人根本就不願意,有些人就願意干涉。甘蔗沒有兩頭甜,聖人你照顧了羊的利益,就會損害狼的利益,你只要作為,那就會有偏私。農村有句俗話,叫做管閑事、落不是。中間的說和人,本意是讓兩家都好,但實際結果是兩邊都覺得你偏向了對方,故而都對你有意見,都覺得你「私」。從這個角度來說,聖人是最最自私的。但正因為聖人有如此強烈的私心,所以他才會熱情似火地投入到為天下萬物萬民造福的行動中去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聖人又是大公的。道家是很真實的,他不虛偽,他不一味地唱高調,一味地拔高逼格。他不否認自己的私,同時也不謙虛自己的公。
公與私,就好陰與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從古人造字的理念來看,私字的本源寫法是「厶」字,就是個圓圈,把自己的東西圈起來,就叫做「厶」。為什麼後來要加個禾字旁呢?那表示糧食、稻穀、食物等等生活資料,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私」字了。而公呢?是圓圈上面加了個八,那個八表示「北(背)」的意思,就是與原來相反的。並且那個表示私的圓圈,在公字下面也變得開口了,寓意與外界分享自己的私。公者,私之背也。私是體,公是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貴生」——就是道家的「生生」觀,每個生物的本能都是為了活得更好,保持本體的良好存在就必須有私。但不可迴避的是,必須與其他生物共處一個空間,一個空間的資源是有限的,每個生物都需要自己的空間,怎麼辦?不能一家獨霸,而是要留出一部分給其他生物,這就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