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
隨著近幾年社會、經濟方面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漸富裕,身心健康方面的話題也隨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現階段人們對心理健康方面的認知還是停留在比較粗淺的階段,認為自己感知覺正常,行為自控,起居飲食自理,工作(學習)生活兩不誤就認為自己屬於心理健康的人群之一。殊不知,這隻能說是心理正常沒有精神病而已,心理健康程度是否處於良好狀態還需要作進一步的評估。那麼,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呢?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郭念鋒教授早在1986年提出了對於心理健康的程度可以從「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這在心理學界得到廣泛認可並延用至今的十個標準來進行評估。同時,心理健康還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
1、是否擁有堅強的內心
在心理高度融洽的群體中,情緒渲染循環反應,對於內心不夠堅強的人來說更容易因別人的一句無傷大雅的話語或者對自己的評價引起自己情緒的波動或者思想的動搖。內心不夠堅強的人也會過度地依賴他人,不願自己主動作選擇和害怕承擔後果,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容易退縮、逃避、易受打擊。要培養自己堅強的內心,首先要學會辯證和客觀地看待自己、接納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一些事情的行為和能力,多提升自己的知識面和人生閱歷,廣交益友,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觀。擁有堅強的內心才能不輕易受到環境和他人情緒的影響,我們的心理也會更健康。
2、是否具有戰勝困境的意志力
人生,會有風光明媚的階段,也難免會有困難重重、寸步難行的階段,這是每個人生命當中的必經歷程。我們都希望自己一生都能夠平平穩穩、一帆風順,同時也知道現實環境不會因我們的主觀意願而有所改變。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現實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遇到困境或挫折時的消極心態。當我們在困境或者挫折時感到焦慮、恐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在困境面前給自己帶來「」認為自己沒有戰勝困境的能力和意志力「」的負面暗示,自然而然也就不會採取積極的措施去應對了。我們能做的是先不要給自己任何負面暗示,學會辯證、客觀地看待事情和當前的處境,擅於使用自身和外界的資源,也要發掘自己內在的潛能,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件事情,相信自己憑著自己的能力、勇氣和堅強的意志力繼續探索努力前行,度過這黎明前的黑暗後會看見最美麗的風景,讓自己的經歷成為傳奇。
3、是否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精神狀態不僅可以體現出我們的心境如何,同時還體現出我們的身心是否處於健康狀態。對於大多數的上班族來說,白天是工作效率最高、精神狀態最飽滿的時候,到了晚上就會呈現出睏倦的精神狀態,精神狀態每天如此遵循著穩定而有節奏的客觀規律循環往複,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生物鐘。生物鐘不僅調節著我們的作息時間,同時也調節著全身各器官的正常運作。生物鐘紊亂有可能會引發慢性疲勞綜合症的出現,不僅影響著生理健康,同時還容易引起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病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
4、能否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是保持良好穩定的工作狀態的重要前提,同時也反映著我們的心理健康程度。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忙亂,背負著工作、家庭、經濟、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巨大壓力,身心終日處於緊張狀態,對心理素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要隨時觀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和精神狀態,學會自我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和心態,高效地利用休息時間讓身心得到徹底地放鬆,通過運動、與朋友聊天、閱讀等方式緩解情緒和壓力,遵循科學合理的規律安排作息,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5、是否具有適當的社會交往能力
當一個人毫無原由地與親朋好友斷絕來往或者顯得十分冷漠時,我們可稱其為「社會接觸不良」。但如果過分熱情,與任何素不相識沒有任何關係的人也可以「一見如故」,不知疲倦地交談甚歡,也可能會是一種躁狂狀態。當處於抑鬱的狀態下,社會交往的動機也會下降。可見,社會交往能力可以反映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同時社會交往能力也應適度、適當。
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減輕孤獨感和寂寞感,還能有效緩解情緒和壓力,人際關係不良會讓人產生情緒低落、苦惱、自卑等不良情緒。平時可以通過廣交益友來擴大社交圈子,以互相尊重、真誠以待和彼此信任、寬容、理解和接納來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人際互動當中也要注意溝通和表達的方式,既要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要擅於傾聽和接納別人的觀點和需求,善於在雙方的需求和目的中尋找彼此的共同點或平衡點將有助於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互動中也要注意雙方的肢體距離,肢體距離與雙方的親密程度相適應,肢體距離應隨彼此間的親密程度而有所調整。對於關係親密的可以適當地縮短彼此間的肢體距離體現彼此的親密度,彼此間的肢體距離過遠既讓對方感到被疏遠,也體現出自己對這段親密關係的防禦心理,也是彼此之間不夠信任和真誠的外在體現;對於關係一般的應適當地保持肢體距離,雙方肢體距離過近容易讓對方產生壓迫感和防禦心理,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
6、是否能客觀、全面、準確地看待自己
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體現在是否能客觀、全面、準確地認識自己並能看到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有些人盲目自信地高估了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只看到自己的優點,驕傲平時自滿、自以為是,可是當遇到挫折時就會倍感焦慮、絕望和巨大的挫敗感;有些人則低估自己的實際價值和能力,內心自卑、自我價值感低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常常自我評判或者自我否定,使情緒低落、焦慮、抑鬱,不管是盲目自信還是自卑的人其實都是沒有客觀、全面、準確地看待自己。只有通過自我觀察、他人評價、社會比較、社會實踐、反思總結來看待自己才顯得恰如其分,不會因盲目的自負或者自卑給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7、能否有效地調節情緒
在當今社會我們都不可避免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有些人比較內斂,習慣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壓抑著不僅容易導致情緒爆發或者行為失控,也會給心理帶來巨大的壓力影響身心的健康。行為失控不僅是因為自身的行為自控力不足而引起,同時也是由於內心積聚了太多的負性情緒後的外顯。我們應該對情緒適當地進行宣洩或者排解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現嚴重的身心疾病或者避免出現行為失控。
8、能否保持相對平衡的良好心態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體現在能否始終保持平衡的良好心態。人生漫長,有得也會有失,這些都是人間常態,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卻無法左右的事情。當自己擁有的或者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突然失去時,我們應學會從長遠的角度來權衡利弊,這件事情給自己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我們又能為這些影響做哪些方面的調整或者改變這些都是需要仔細去分析和思考的。既要顧全大局不計較眼前得失,也要從失去中學會反思和總結,從容、淡定地面對和接納世事的變化無常,勇敢、堅毅地使我們的人生得以向善的持續發展。
當下社會人心容易浮躁,越來越多人不顧一切地追逐功名利祿,大搞面子工程,為的只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被錢權名利捆綁而漸漸失去了快樂的色彩,忽略了「內心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這樣一個真理。人的慾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瘋狂滋長,當一個人想方設法、拼盡全力去追逐還是滿足不了自己內心的慾望時,容易造成悲觀厭世的消極想法,也容易把問題或責任推向他人對他人求全責備甚至產生怨恨之心從而影響人際關係。要學會正確和理性地看待自己,增長自己的知識經驗、積累自己的人生閱歷,切合實際地制定自己的目標,努力完成每一步的人生規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身心健康地享受人生成果。
9、是否具有正向合理的人生觀
人生觀決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心理健康直接起著影響性的重要因素。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先生在《人生哲思錄》中有這麼一段話「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了人生。」
有些人因遭受高考失利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並以一蹶不振、生無可戀的消極方式對待,這是沒有正向合理的人生觀也是心理抵抗力差的表現。雖然生活經驗、性格特徵、當時所處的環境對心理抵抗力有一定的影響,但直接影響著心理抵抗水平的還是我們的人生觀。高考失利除了給心理上造成挫敗感之外,同時它也讓自己更好地看到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允許和接納自己的失敗,仔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採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知識面從而提高成績,還可以再次迎接高考這一學業上的重大挑戰。
如果你完全符合上述的「十標準九體現」,說明你心理非常健康,我為你點贊。如果你還不完全具備心理健康的完美條件也不必氣餒,可以自行做做心理調整,必要時尋找心理諮詢的幫助,同樣可以擁有身心健康的幸福生活。
作者:小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公眾號:倚靠窗畔(AnitaPSY)
推薦閱讀:
TAG: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