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患者自己發展出可以替代之前病理性思維很重要,最好是患者自己尋找替代性解釋和應對策略;不建議治療師強行植入治療師準備的替代性解釋。外部因素或病理性的思維模式會短期削弱患者自己發展出建設性的替代性解釋。如果患者不願意接受某種替代性解釋,可以與治療師合作尋找其他的替代性解釋。某些種子可能在治療早期就已埋下,現在可以用來構建新的適應性思維模式。
Tina,64歲,幻聽癥狀約持續45年;多年來因精神分裂症住院過四次,癥狀多發於壓力性生活事件後,如母親去世、兄弟的酗酒與對她的暴力行為。她拒絕精神分裂症的診斷,但是對藥物治療和CBT治療的依從性較好;她解釋道自己非常願意與像治療師這樣「年輕和善的人」交流。在接下來的評估中,明顯察覺患者主要問題是缺乏自信、喜歡將自己關在家中以及持有一種「自己腦海中的聲音來源於外界」(思維被控制感)的信念。她現在仍在養老院做看護,但在母親和伴侶去世15-20年後,幾乎不與之前的朋友和家人聯繫了。Tina是個健康、可愛的女性,有很強的幽默感,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
治療師與Tina之間的治療關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Tina很難理解「連續性」概念和ABC模型;「氣溫」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釋「連續性」概念。為了向Tina闡述ABC模型,當治療師大聲朗讀某本書封面背部看到的內容,而她則讀封面正面的文字;她隨後明白,同樣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當治療師批判性地審視她的理解時,他也多次使用了去病恥感和去疾病的自我歧視。
經過治療之後,患者的總體功能、心境狀態和自信都出現顯著改善,但仍堅持認為這些聲音來源於外部環境;社會生活也出現較大改善。在完成幾次預防複發的治療小節後,治療師確定治療可以結束。Tina共進行22次治療小節,那些腦中出現的聲音現在基本上都是良性的,被視為交談的對象,提醒她進行相關作業(如使用吸塵器打掃以及為侄子和外甥寫賀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