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1的來源以及它變化莫測的根源

4-2-3-1的來源以及它變化莫測的根源

歐洲俱樂部賽事中,4-2-3-1以及與它有關的各種變型已經是每一隻球隊的常備戰術。甚至還有勒夫這樣走火入魔,試圖讓德國踢出4-2-3-1終極形態「無鋒陣」而最終慘敗而歸的固執信徒存在,那麼4-2-3-1是怎麼來的,它的魔力又在何處?而造成這件事情的重大推動力又在何處?

從4-4-2到4-2-3-1,從一成不變到變幻莫測

4-4-2是一個經典的陣型,他的均衡性和容易掌握的特點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多球隊在使用,不過理論上來說,4-4-2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變化,最經典的平行4-4-2在中前場的傳接球是下面的情況:

斜線球是最具變化的推進方式,但圖中可以看到,由於站位的緣故,4-4-2陣型很難傳出更讓對方防守球員頭疼的斜線球,換言之在進攻中的推進過程是非常直白和易於防守的。

因此,為了帶來更多變化,4-4-2中場菱形站位應運而生:

當一個中場變成前腰後,中前場的斜線傳球確實變多了,換言之變化就增加了,但是這個打法有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頂上去的那個中場球員形單影隻,幾乎這支球隊的進攻都要靠他最後一傳把皮球送給前鋒,所以就要求這個球員有無與倫比的個人實力;其次,剩下的一個中場也要有超人般的實力,他不僅要組織進攻還要負責後腰位置上的防守,但這顯然是不現實了,於是為了補他的位兩個邊後衛就要頻繁插上,這樣邊後衛的空檔又要中後衛去補,一補還有一補補,到最後便只剩下球門了。

所以菱形站位雖然在中前場為進攻帶來了更多的變化,但後防線卻人為了增加了無數漏洞,因此菱形4-4-2很快就銷聲匿跡,也是在某些場合會拿出來針對性的用一下,譬如今年世界盃烏拉圭在2-1葡萄牙的比賽中就有所利用。

但即便到這個時候,4-2-3-1都還沒有真正走上歷史舞台,一個重要的催化劑直到2002年世界盃才出現。那個七戰全勝的巴西隊,採用3-5-2陣型,這也是3-5-2最後的榮光,當然在鎂光燈下的大羅、里瓦爾多,以及鬼魅靈動的小羅的貢獻不容置疑,但真正讓這隻巴西神擋殺神的是兩個上下翻飛的邊路球員——羅伯特卡洛斯和隊長卡福。

這兩個上下翻飛不知疲倦的邊路大神,讓巴西隊進攻中可以打穿邊路的同時還能在前場任何地方製造人數和技術上的絕對優勢;而在防守中,當他們退回邊後衛位置又形成了固若金湯的黃藍鐵壁。這樣邊路一條龍的踢法預示了2002年後越來越全能的球員時代的到來,這之後兩年C羅歐洲杯出道,四年梅西阿根廷出道,不過這是另外一件事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邊後衛就可以邊路一條龍了,那傳統順足邊鋒還有什麼用,他們不是就多餘了嗎?

於是真正的現代足球就此誕生了——

順足邊鋒逐漸式微——為了給一條龍邊後衛騰位置——但他們可以逆足內切啊!於是2004年歐洲杯,羅本橫空出世,隨後他來到切爾西開始了他輝煌的cut inside的一生。

既然邊鋒內切了,那前腰不是擋住羅本們的空間了嗎?於是前腰要不往前一步變成影鋒要不往後一步變成中場或後腰,就是所謂的前要後置。以前腰身份在國米和布雷西亞鬱郁不得志的皮爾洛,在01-02賽季來到米蘭之後,前腰後置打出超高水準,從此球迷失去一個平凡的前腰獲得一個義大利球迷眼中「足以改變足球」的超級後腰。

這番變動後,4-2-3-1雛形也就成立了,球場上的智慧家們猶如五雷轟頂般發現,過去他們尋求的變化莫測的踢法竟然是這樣得來不費功夫:

這個基礎的雙後腰三前衛的站位,僅僅是中場五人的配合,天生就只有斜線傳球,換言之,這個站位天生就存在無數變化。加入前鋒和邊後衛助攻後,變化也會更多。

不僅僅是變化更多,雙後腰的配置可以讓球隊既能組織進攻又能補位防守,於是後腰位置上的球員出現了兩個極端的發展,要麼他只懂進攻防守基本為零,比如德國中場托尼.克羅斯(對陣墨西哥克羅斯的防守可謂虛擬夢境),要麼他防守如野獸進攻如小白兔,比如法國中場坎特。

換言之,4-2-3-1在防守時風險更小,在進攻時變化更多,於是無鋒陣這樣的極端思路就成為了一部分走火入魔的教練一直追尋的目標,當然這個思路肯定是非常完美的,不然勒夫和瓜迪奧拉不會執著與此。但事實上正如後腰球員的兩個發展方向,適合無鋒陣的球員可能根本還沒有出現,就連西班牙也只是在2012歐洲杯驚艷了一下而已,德國主帥勒夫更是一直在實驗,到本屆世界盃實驗終告破產。不過我們可以從理論上看一下無鋒陣是不是真的有無數變化?

這只是一個簡易的傳球路線模擬,相信已經夠複雜了,勒夫腦袋裡的戰術也許還要包含邊後衛的加入。

總之,得益於4-2-3-1的出現,三後衛體系開始成為非主流,而快速研究和適應4-2-3-1的球隊,過去十年一直在肆虐足壇,而他們在球場上打出來的變化不僅僅讓球迷眼花繚亂,同時也創造了梅羅爭霸的這種曠世好戲。


推薦閱讀:

TAG:足球 | 足球戰術 | 足球陣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