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啦: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取代行中書省的明朝三司制度

元末大亂,群雄四起。

鳳陽皇覺寺,一個塵緣未了的小和尚,逃出來投奔了起義軍,經歷了一番南征北戰、東討西伐之後,終於奪得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這個人,就是明朝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

出身寒微的朱皇帝,對自己親手打下的江山格外珍惜,為了讓他朱家的江山能夠萬世一系,他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措施。

在朝廷中央,他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提高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各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聽從皇帝旨意,分別打理朝政,避免丞相專權。

在地方政區,明初沿襲元朝的行中書省制度,但朱元璋很快意識到,行中書省丞相統管一個省的軍政、民政、財政等大權,地位重要、權力太大,一個行省簡直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

於是乎,朱元璋未雨綢繆決了個定——廢行省設三司,就是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揮司三個機構,把原來集中在行中書省的權力,讓三司分別行使。具體來說: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和財政;提刑按察司(按察司)設按察使一人,管理刑獄;都指揮使司(都司)設都指揮使,掌管軍事。三司互不隸屬,各自直屬中央,遇到重大事宜,要由三司召開共同會議討論,形成決議,上報中央。由於三司管轄的範圍與原來行省管轄的範圍差不多,習慣上人們仍把這一級政區叫做「省」。

省之下管轄府(直隸州)、縣。同時在省與府之間設立若干道,作為省的派出機構,道不是一級行政區,只是監察區。

在設立三司管理地方的同事,朱元璋還推行了「封藩制」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為王,希望能夠以此來鞏固朱家王朝。朱元璋在位期間分封了23個親王,例如有西安的秦王、北平的燕王、太原的晉王、開封的周王、武昌的楚王、青州的齊王、兗州的魯王、成都的蜀王、大同的代王、寧夏的慶王、廣寧的遼王等。每個王在自己的封地設立王府,設置官署,他們沒有干預地方政務的權力,但是卻有軍事指揮權和統兵權,擁有的兵力少則數千,多則數萬。

然而,這些藩王並沒有為明王朝重要朝廷起到看家護院、各守一方的作用,反而擁兵自重、無惡不作、擾亂地方、消耗財賦。終於,兵力強盛的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起兵奪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即位成為永樂皇帝明成祖。

明成祖也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特別是在加強邊疆地區管理方面。在東北地區,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及100多個衛所,管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在西北地區,設立沙州衛、哈密衛。在西南地區,採用冊封制和僧官制,設立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加強了對藏區的管理。

關於明朝,就說這些吧,下一篇文章說清朝的行政區劃。

(歡迎關注「地理答啦」,讓我們一起分享政區地理知識,體驗人文歷史樂趣)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行政區劃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