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孩子該不該早當家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是一句勵志激勵人的話,類似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效用,聽多了說多了,彷彿這句話成了自然而然真理般的存在,不需要前提條件,不需要論證,這就是絕對真理。對於這句話抱有抵觸態度的孩子,長輩們往往還會有一副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姿態。暫且不說90、00後願不願意接受這種挫折悲觀教育,對於現在這個物質充裕、民主不斷完善時代,它真的還是一碗好的「雞湯」嗎?
窮人的孩子要早當家,很明顯這是一個陳述句,「孩子要當家」是這句話的中心意思,注意這裡還有一個定語,是窮人家的孩子,不是富人的孩子,也不是所有的孩子,而且不僅要當家,還要早當家,強調一個早字。很顯然這是對窮人家孩子的額外要求,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理所應當要比同齡夥伴聽話懂事,幫著父母分擔家庭責任,甚至是超出他們年齡所要承受的負擔。這句話看上去視乎沒有什麼毛病,我不置可否。我們暫且不論窮人的孩子應不應該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怎麼早當家,或者說憑藉什麼早當家?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眾所周知,教育具有社會流動功能,教育者通過教育的培訓、提高和選拔,實現職業領域、社會階層、科層組織間的自由流動。尤其是農村年輕一代要實現縱向的社會流動,不僅要靠教育實現,更要靠優質的高等教育實現。我國的教育改革經過了無數人的努力,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農業人口佔到百分之八之多。到改革開放八九十年代,有的人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有的通過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大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文化分層並沒有那麼明顯。可以說只要腳踏實地、勤勞肯干,再加些許魄力和機遇,敢於嘗試,基本來說過的不會差。就如第一批下海經商的人,他們的文化素質不一定很高,憑藉多年的打拚和風雨,也能從普通工人、商人變為大企業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科學技術的而不斷革新,大量的機械投入使用,它有著遠遠超出人工的高效率、高標準和幾乎零失誤的優勢,這樣導致大量生產流線的工人下崗,造成人口的相對過剩。這個時代,勤勞不一定能致富,顯然埋頭苦幹已經不是什麼優勢。而關鍵要掌握核心技術,具有他人所不具有的特殊才能。「In the past,workers with average skills,doing an average job,could
earn an average lifestyle.But today,average is officially over.」當我做閱讀理解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異常興奮,因為它言簡意賅的概括與我所想剛好不謀而合。在過去,人們只要有著一般的能力,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就能過上一般的生活,而現在這種普通(一般)正式結束(過時)了。new technology has been eating jobs forever, and always will . But
there』s been an acceleration. 新的科學技術已經永遠地吞噬了很多工作,並且只會加速不會停止。概括為一句話,就是」Therefore, average means unemployment .Everyone needs to find theirextra --their unique value contribution that makes them stand out in whateveris their field of employment.」簡而言之,普通或者一般就意味著失業。每個人都需要挖掘自己額外的、獨一無二的價值貢獻,使自己脫穎而出。窮人的孩子要實現早當家,當然需要擺脫average,尋找自己extra andunique value contribution,顯然而這些都需要藉助教育來實現。而事實上隨著城市化進城的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周邊鄉村的不斷併入,從調侃北京的《五環之歌》誕生到今天,北京已經在規劃7環,城鎮人口不斷增加,農村人口所佔比例不斷減少。但這也掩蓋不了城鄉之間逐漸拉大的差距。
生活水平、觀念意識和環境設施的差距既是城鄉教育差距的原因,也是表現。首先是農村教師工資和待遇都比城市教師低,工作環境,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文化軟環境都沒有辦法與城市比較。高文憑、高素質的教師紛紛湧向城市,據相關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而這些教師年齡偏大、少有正規師範院校的教育經歷,有些知識已經過時,出現知識結構一定程度上與時代、社會脫軌。就算偶爾有年輕大學畢業生前來支教,也很少有長久駐足的,據我所知,有些農村學校因為招不到新老師,而又極度缺乏師資力量,且考慮經費開支的問題,採用反聘的辦法。即那些老教師退休後,仍然以代課老師的身份被學校反聘回來教書,學校既節省了引進新人才的開支,也解決了師資短缺的問題。同時,農村的教育問題不僅反映在教師量上面的問題,更反映在質上面的問題。由於老師自身專業基礎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有限,這使得很多老師的教學活動只是照本宣科,所傳授的知識也明顯跟不上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質量肯定是比不上城裡孩子的。甚至大多數教師還是棍棒教育,教師的絕對的權威不容挑戰和質疑。有的老師還因為學生考試不及格給學生起外號,譬如「28分先生」,「16分小姐」這樣帶有人格侮辱的嘲笑和蔑視,課間課餘學生稍微活躍一點,也是要體罰或者寫檢討請家長的,難道學校要培養得是沒有喜怒哀樂的讀書機器?作為學師範專業的學生,對於這種扼殺壓制學生天性的教育方式,我實在不敢苟同。當城裡的孩子在多才多藝全方面發展時,農村的孩子還在摳泥巴玩;當城裡的孩子把握各種展示自己的機會時,而農村的孩子因為未知和畏懼錯失良機。那個自我長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前大部分農村孩子懂事能吃苦肯干,城裡孩子嬌氣傲慢。現在甚至有種相反的現象,城裡的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高,對自己孩子教育極度父母度重視,這種重視不僅是功課方面的重視,還有性格培養、獨立能力和為人處世方方面面的重視不僅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更是尋找各種鍛煉孩子獨立、隨機應變能力。而在農村,大量70、80後父母把孩子留給老人帶,自己外出打工。老人的寵溺加之長時間與父母的分離,孩子完全有可能朝任何方向發展。那麼我想問窮人的孩子憑藉什麼早當家?
但是,也不乏仍有很多從農村走出去的人才。在我讀高中的時候,一個北大在讀的學姐回母校做演講,她當時是我們學校的理科狀元,大家都以為她會老生常談自己高中時如何努力和用功,或者介紹自己比較好的學習方法。然而她沒有,我至今記得,她說的第一句話是:在北大讀書挺自卑的。我們都驚呆了,要知道她在我們學校是出了名的智力能力超群,穩坐理科狀元,最終以六百九十多的總分被北大心理學專業錄取。在高中風雲傳奇了三年,到北大自卑了?接著她舉了很多例子來闡述自己的自卑。她說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時,自己拼死拼活拼勁口舌才拉倒了幾個小商家的贊助,而她北大的同學輕而易舉就拿下了大企業家的贊助。一方面因為他們自己父母的關係,本身就有一定的人脈圈,認識很多商業精英和大亨,其次就是這種場合和活動對他們來說,實屬小菜一碟,從小就跟著父母活躍於各種商業活動,自身能力和氣場的得到了鍛煉,當然能自信而順利的拿到贊助。這是她進大學,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時為了不讓學業落後,她在活躍於各種社團活動之餘,仍然保持著高中學習的強度。尤其讓她感到落後於同學的功課是英語口語課,她每天早起練口語,然而就發音標準和嫻熟度仍然不如她的同學。後來她忍不住就問了其中一個同學,你們口語這麼好,有什麼特別好的學習方法嗎?她的同學微微一笑,沒有啊,就是小學的時候跟父母在美國住了幾年,回國之後了,父母也有很多外國的朋友,平時接觸的比較多聊得比較多,相當於我的第二個母語了吧。聽了這樣的答案,學姐內心擠出一個句話,「靠,我要拿什麼來彌補這歷史留下的差距。」
湖南衛視打造的大型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之所以收視率如此高,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於明星私下生活狀態的好奇,也看到了明星拋開明星光環作為普通的父母與孩子互動的一面,他們也有原則的教育著自己的孩子,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包容、表達自己的愛。明星的孩子無論功課好壞,聰明與否,臉上都是洋溢著自信,發自內心的笑容。而農村孩子,他們大多羞澀,不夠自信,羞於表達愛。大二暑假,我在一個小鎮上做過一個月教師實習,這裡孩子有的是一種由於無知而盲目的自信和傲慢,還有的是過於看輕自己而自卑,有的會對功課好壞滿不在乎,還滿口跑火車,吹噓自己爸媽在鎮上有多厲害。有的則會因為自己功課不好而自卑,對學習沒有興趣,也不受同學的歡迎。他們下課了,玩的是一種叫做字牌和彈珠的玩具,而我想此時此刻城裡的孩子有的在參加各種興趣班,有的在博覽群書。我當時真的感到有點辛酸,這可是我們90後孩子當年玩的,而他們有的是00後,有的甚至是10後,時代變了,難道不該有些許改變嗎。小鎮的孩子有的一直好好學習,衝破層層阻隔,到市區省城讀高中時,發現越來吃力。當初當地的第一名,到了高中根本排不上名次。也有斬獲千軍萬馬,走過獨木橋通往大學的農村孩子,事實上,現在大學裡國家的助學體系比較完善,而對於農村的孩子所做的大多是物質上的幫助,少有精神上人文上的關懷。長期經濟上的貧困可能帶給貧困大學生內心某方面的缺失,給貧困大學生創造一個寬鬆包容的成長環境,幫助貧困大學生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根據自己的特長做長遠的職業規劃,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三觀,自尊而自信自強,成人成才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如果多一些人文關懷,也不會發生馬加爵類似事件的悲劇。還有調查反映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中,相比較大學剛開始擴招的時候,農村生源所佔的比重不斷減少,目前已經低於兩成,又因為這樣的現狀,才有一些高校出台了一些向農村考生傾斜的政策。現實是農村的孩子不再具有優勢,甚至會長時間處於劣勢。而很多招聘條件,如要求985、211畢業生,又將很多沒那麼優秀的寒門學子攔在門外。你不可否認,這並不是什麼學歷歧視,而名校畢業生的整體綜合素質確實高於普通畢業生。寒門不是不能出貴子,而是比以前更難出貴子。由於社會資源已經被分的差不多,一些中上層的社會職務已經被「壟斷」,這樣造成即便是高學歷的畢業生也不那麼容易拿到高職位,而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都是舉全家之力培養出來,有的甚至是借錢貸款一路讀到的大學,一旦這些孩子找不到工作,那麼全家都將會陷入困境。而這些外在的壓力也使寒門學子在找工作的時候有一種焦慮和擔憂。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有兩個方面,一是先賦性因素,即家庭背景;二是後置性因素,即個人努力。先賦性因素作用越大,社會的流動性也就越小,世襲性也就越強。近年來的「富二代」、「窮二代」就是這種世襲性的體現,不僅富裕可以繼承,貧窮也是沿襲的。這種階層固化的現象不只出現在中國,其他國家也有這樣的問題。英國有一個叫做《人生七年》的紀錄片,片中訪問的是十二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七歲孩子,每隔七年,會對這些孩子訪問一次,記錄他們的人生軌跡。最後發現,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只有一個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大學教授,實現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看似是調侃,其實是當下階層固化的真實寫照。
窮人的孩子不應該早當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奮鬥的使命,這個奮鬥的成果不僅會決定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且是下一代的起點。人們常說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除了讓孩子出生後,甚至胎教就開始,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外,難道最大的起點不應該是父母好好努力奮鬥,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文化氛圍嗎?人說,現在這個時代有一個好爹很重要,有人可能對這一觀點嗤之以鼻,認為這個想法太負能量。你以為,一個「好爹」只能帶來物質上的富裕和廣闊的人脈關係嗎?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爹還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自小發自內心的自信。現在這個時代不需要苦教育,雖說」苦」可以磨礪人的意志,但它也勢必造成很多方面的缺失。物質上與同齡人相比的匱乏,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因此變得敏感和過分妄自菲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本身就是對孩子的額外要求,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比同齡人要懂事,要多承擔責任。當父母對孩子說,我們家跟別人家不一樣,你不能淘氣調皮,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父母對孩子說的多麼蒼白無力的話,這樣的不斷暗示只會加劇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不再是無所不能的高大形象,自己沒有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反過來要求孩子要比同齡夥伴多承擔責任。這樣的話,尤其是對於現在的00後孩子來說,不一定買單,也許還會加劇家庭矛盾。尤其是那麼80.90後即將做父母的一點來說,尤其要自己好好奮鬥,做好榜樣。習總書記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會上,說道:「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這裡不也一樣,你的長征路走的怎麼樣,直接會影響下一代的狀況。很多人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強加給下一代,有的人自己做不到,甚至是反面教材卻嚴苛要求孩子這樣那樣,自己一灘爛泥還一副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父母的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是培養孩子獨立、向上人格的充分必要條件。很多孩子不卑不亢,從容不迫,說話不急不躁,娓娓道來,一看就是幸福家庭出來的孩子。這些孩子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父母恩愛,家境不說富可敵國至少殷實,物質上不欠缺,精神上父母的愛也富足。真正的名門望族,它不會突然到了哪一代過得特別差的。梁啟超先生,近代偉大的社會改造者、政治家和教育家,在戊戌變化時期,他就主張興新學,籌辦女子教育。他對自己的子女更是言傳身教,曾經有人問過梁啟超的子女,他們的父親給他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他們回答是:愛國。梁啟超曾在飲冰室寫著「人必有愛國之心,然後方可用大事」,可以說這句話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來的路。在近代中國,國家被列強欺凌沒有獨立主權,我們民族尊嚴遭到了嚴重的踐踏,梁啟超先生奔走於國家的變法圖強和教育創新與改革。這些行為和精神深深印刻在了梁家九子女的骨髓里,激勵和指引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各有成就,為祖國作出了自己不同程度的貢獻。其中有我們熟知的長子梁思成,著名的建築學家,學成歸來致力於創辦我國高校的建築學專業,領導了新中國國徽和人民紀念碑的設計。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專家,梁思庄是我國圖書館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這樣書香門第家風的熏陶下,後代自然而然不會差到哪裡去。明顯與如今的暴發戶和土豪不一樣,他們不僅僅繼承家產,更傳承家風。家風是一個孩子精神發源地,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父母涵養和家教的折射。教養,不僅只有養,更有教,而且教在養的前面。
窮人的孩子應該早當家,可以是自己對自己要求,但是這句話不應該出自長輩之口。既然歷史原因造成的你暫時的窮,怨天尤人顯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社會階層固化不代表完全不能流動,還是有鯉躍龍門和逃脫所謂「命運」的漏網之魚的案例。第二季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做過一期寒門貴子的演講。她調侃自己都算不上寒門,可以說自己家根本就沒有門。其中有一段我認為說的特好,「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出自豪門,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故事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童話沒有一點人間疾苦,這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話聽得讓我熱血沸騰,激昂澎湃。任何時候,都應該有奮鬥的勇氣和決心。對於高考,我和很多人態度不一樣。對於農村的孩子,這是他們實現階層流動的最好途徑,也是目前最公平的考試。我仍然相信老話,讀書改變命運,只不過前提是讀好書。後來,也傳來消息,北大學姐擊敗無數實力強勁的競爭者,被保送了本校研究生。誰能說,這不是一個絕地反擊的事例。明智的人,不會埋怨自己的出身,只會充分認識和利用自己所有的條件和資源。自己何其幸運,沒有讀過什麼書的爸媽,從小就告誡我和妹妹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小我每天在學校學到了什麼都會回家教妹妹,在她沒上小學時,就把教給她一二年級的加法和乘法,到小學四五年級,就提前把小學的數學學完了。初中開始啟迪科學,買回來書,自己在家琢磨動手操作科學小實驗,學習與興趣並舉,走在時間的前面。而現在我大學即將畢業,妹妹在高中也有不俗的表現,升學指日可待。互相督促的感覺讓我覺得很充實,我的文科思維和她的理科思維也能互補。整個考研的經歷,給我最大的感觸,不是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永遠保持學習的狀態,才不會被時代進步的洪流衝散,不然只能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成為墊高時代河床的底層石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投資過程,那些曾經覺得讀書無用,靠外出打工暫時領先於我們的人,不會一直領先,因為這是一個學習型的知識時代。《平凡的世界》,孫玉厚一家最開始基本是全村最困難的一家,無論是經濟地位還是社會地位都導致他家在全村沒有什麼話語權,後來隨著孩子們讀書長大成人,改革開放時代變遷,他們成了村裡家底殷實,德高望重的一家。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妄自菲薄,不卑不亢,才是我們窮人家孩子該有的姿態。不斷學習,相信未來。我不是出自書香門第,但是我希望的後代是。
相比窮人的孩子要早當家這一句,我更喜歡沒傘的孩子要努力奔跑。跑過來大雪紛飛,才會迎來艷陽高照,跑過泥濘之路,才會迎來康庄大道。
2017.01.08 考研初試完在家 僅代表個人觀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