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
立春,陰陽轉化,陰退陽升,生氣始發,萬物復甦,新的一個輪迴從此開始了;立春後白天漸長,意味著最嚴寒的時期基本過去,天氣開始逐漸回暖,萬物漸次復甦。古人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2天(公元1980年——公元2100年每回歸年的時間長度計算1回歸年 = 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根據121個回歸年的平均值計算的結果。每個回歸年的時間長短並不相等。),這就是相鄰兩個立春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公曆年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與回歸年相差無幾,所以立春在公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絕大多數年份為2月4日,個別年份為2月3日或2月5日。而陰曆年情況就不一樣了,農曆無閏月的年份為353至355天,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有閏月的年份為383天至385天,比回歸年多19天左右。於是立春在農曆年中的位置呈現出4種情況: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兩頭春;全年無立春日。
陽曆2018年2月4日立春,從陰曆來看2月16日才是大年初一,2018年立春立在了陰曆大年初一之前;到了2019年的立春是2月4日,是農曆2018年的臘月三十兒,從這個角度看陰曆2018是有春的,是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可是從曆法上講,正月立春雨水,如果正月沒有立春,那就說這一年沒有春,也沒有尾春一說,所以民間一小部分認為2018沒有春,大多數認為2018年是雙春之年,也稱為兩頭春。
民間所用的陰曆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