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對於ASD的認識和診斷干預水平是明顯不足的,兒科醫師熟悉ASD早期行為是實現早期識別、轉診、確診和干預的關鍵第一步。
這篇由中華兒科雜誌權威發布的文章,由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發育障礙領域著名專家鄒小兵推薦,同時鄒教授也是這篇文章的編委會成員,在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識別篩查和早期干預方面,專家們達成了以下共識,我們今天刊登關於早期識別篩查部分的內容。
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識別篩查和早期干預專家共識
(上)
本文刊於:中華兒科雜誌, 2017,55(12) : 890-897
作者: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發育行為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 兒童孤獨症診斷與防治技術和標準研究項目專家組
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簡稱孤獨症,與自閉症同義,是一組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範圍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發育性障礙[1],自1943年Leo Kanner醫師首次報道兒童孤獨症以來,有關孤獨症及其相關障礙的名稱和診斷標準不斷變遷。
2013年5月18日,美國精神病學會發布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is and Statistical Man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 DSM-5)正式提出ASD的概念。
早期報道孤獨症為罕見病,近20多年來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ASD患病率均出現上升趨勢,估計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2]。ASD核心癥狀尚無藥物可以治療。
長期以來學者普遍認為多數ASD患兒預後不良,成年後多不具備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3,4]。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早期發現、早期行為干預和教育可顯著改善ASD患兒的不良預後[5]。
ASD生物學基礎尚未完全明確,缺乏生物學標誌物。因此ASD是一個癥狀學疾患,臨床上主要依賴醫師對患兒ASD特徵行為觀察和家長對行為的描述進行診斷,這使診斷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