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殺成青少年首位死因,不僅僅是心理問題,該補上缺失的「生命教育」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或者暴力行為層出不窮,翻看報刊雜誌或新聞媒體,總會有自殺或暴力傷害他人的消息充斥版面,小學、中學直至大學均有不同的案例,有研究數據表明,「自殺在我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歲至34歲的人群中,自殺更成為首位死因。」

更有甚者,走上輕生之路的人中有些還是學校的老師,對於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竟然也用令人痛心惋惜的方式讓生命戈然而止,不免令人唏噓,感慨萬千。而這些自殺或暴力現象的背後總會引發人們的議論:為什麼要選擇自殺?遭遇了什麼挫折?選擇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有想過親人的感受嗎?在屢見不鮮的自殺現象背後,大家關注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問題,我以為,社會、家庭、學校有必要給學生補上關於「生命教育」這一課。

生命教育於1968年由美國學者傑﹒唐鈉﹒華特士首次提出,在於讓受教育者直接面對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以達到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而廣義的生命教育其實是一種全人教育,它不僅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及這一過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對生命的關注,還包括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倡導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超越生命,從而提升人的生命質量,最終實現生命的價值。

選擇自殺的人,是因為不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對「生命的敬畏」。記得著名哲學家薩瓦特爾說過:「認識死亡,才能更好的認識生命」。通過死亡教育可引導學生思考對死亡的認識、探討關於死亡的看法和觀點,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焦慮心理,懂得生命的珍貴,懂得不能隨意踐踏生命,坦然面對自己與親人及他人的死亡問題,增強受挫能力。

基於以上的認識,可以嘗試從社會、家庭、學校等三方面開展「生命教育」:

1.發動全社會對「生命教育」的廣泛參與。

通過電視公益廣告或廣播、媒體,在公交、地鐵、車站等公共場所張貼公益宣傳海報,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經常插播公益廣告,讓大家充分了解居家、校園、社會、交通等安全常識,防止意外的發生及掌握意外發生時的應對措施,懂得生命的美好,從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和期待。

2.家庭教育在「生命教育」中佔有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引導家庭樹立對子女進行生命教育的意識,在與孩子日常生活的接觸中灌輸給他們科學的生命教育觀。家庭可通過生命的起源或以身邊親朋好友的離世為切入點,從小給孩子灌輸「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理念,引導他們理解生與死的意義,理解生命問題產生的根源及可採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關愛自己和他人,崇尚生命。

3.學校的生命教育可以開設專門的課程,涵蓋探究生命起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等方面的內容。

通過開展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等主題班會的形式,引導並教育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並熱愛生命,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還可以通過舉辦「身殘志堅、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奮發有為」等專題教育講座,使青年學生感受到生命的頑強,感悟生命的價值,活出精彩的人生,創造美好的未來。

對此,您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發表看法。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學校的那些事,歡迎關注並私信我。

附件:

在此推薦一些適合對孩童進行「生命教育」的讀本,供大家參考:

《一片葉子落下來》

《爸爸的圍巾》

《爺爺變成了幽靈》

《爺爺的紅頰》

《麥先生的旅行》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奶奶的護身符》

《謝謝傳遞給我生命的人》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