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度厭學少年參加「守護計劃」後成功蛻變

摘要

本文通過對一名厭學學生參與「守護計劃」的轉化,剖祈了對該生的心理輔導和教育過程,並對案例進行了反思。

基本情況

文森(化名),男,高一學生。該生自尊心極強,性格古怪,自私,浮躁,自由散漫。該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都不好。學習上,沒有進取心,對自己也沒有信心,作業很少交,成績自然很差。生活上,大手大腳,每個月的生活費都在5000元以上。

該生對自己很放縱,紀律性非常差,經常違反紀律。對於老師的批評教育總是一臉無所謂的樣子;有時儘管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一轉身又舊病複發」,把自己的錯誤忘得一乾二淨。雖然班主任和老師多次和文森談心交流,對其進行教育,但收效甚微。

案例分析

無奈之下,文森的家長找到了恩諾教育,報名參加了「守護計劃」,通過與交文森家長的交流,我們了解到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文森與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從文森上初中開始,他的父母就外出打工了,一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雖然父母經常給文森打電話,但每次除了問問他有沒有生病、缺不缺錢花之外,其他的就很少關心了。

而爺爺奶奶對文森生活上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他學習的重視。同時,由於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對於如何教育管理孩子沒有正確的理念,只知道不讓孩子受委屈,所以兩位老人對文森很嬌慣,甚至有些放縱。按照文森的爺爺奶奶的說法,只要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其他方面他們就管不了那麼多了。在初中時,文森就曾出現過幾次重大違紀事件。進入高中以後,文森每次雙休日回家,爺爺奶奶都要給他做頓大餐補補孩子在學校「缺乏」的營養。返校時,除了生活費,爺爺奶奶還要多給文森幾百到幾千零花錢。

根據對掌握的材料的分析恩諾教育老師認為,文森之所以沒有在初中形成各方面良好的習慣,沒有紀律觀念,性格怪異,與他缺乏父母的關愛、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有重要關係。

心理輔導和「守護」過程

根據對了解的情況的分析,恩諾教育的老師們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文森,除了班主任和老師做好自己的工作外,更為重要的是先要改變其父母爺爺奶奶的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

改變文森的父母和爺爺奶奶自身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由恩諾教育的老師不分時段的與爺爺奶奶溝通,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方式。首先,讓他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其次,讓他了解在家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方式。經過溝通,兩位老人首先從生活細節開始加強對文森的教育管理,如每次過雙休回家給他的生活費要定額,規範文森的生活習慣。同時,老人給文森的父母打電話讓他們不要再直接給文森寄錢,文森的爺爺還在家庭生活方面對文森進行「控制」,不再專門為文森做大餐,而是吃家常飯,以培養文森節儉的習慣。

第二,班主任和老師進行不定期家訪,向他的爺爺奶奶送去家庭教育的「真經」,了解文森在家的情況,並告訴他們文森在校各方面表現。在向兩位老人介紹文森在校的表現時,我們堅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哪怕是文森很小的一點點進步和改變,讓兩位老人對文森充滿希望,增強教育的信心。文森的爺爺奶奶也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困惑告訴我們,我們就和他們共同商量討論解決辦法,從而增強家庭教育的效果。回到學校後,我們及時就文森在家裡的良好表現對他提出表揚,鼓勵其繼續努力,爭取做得更好,增強其改變自我的信心。

第三,通過電話、簡訊等方式加強與文森父母的聯繫,我們把文森在校的良好表現及時告知他們,讓他們為孩子的轉變和成長感到高興,同時也委婉地把文森身上存在的問題告訴他們,並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與他們溝通,既提出我們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也傾聽他們的想法。我們也把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科學方法介紹給他們。基於親子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建議文森的父母能夠回家創業,讓文森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哪怕他們有一人在家也好。經過多次溝通和他們的慎重考慮,文森的母親決定回家照顧孩子,擔負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後來,我們在溝通中對文森的母親也做了多次關於家庭教育的指導,以提高其教育效果,促進文森轉變和成長。

第四,加強對文森的教育,特別是感恩教育。讓班主任通過召開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班會、座談會,讓他認識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辛苦,認識到老師、同學和朋友對自己的幫助,增強文森的感恩意識。文森的母親也根據我們的建議,在雙休日讓文森參加家務勞動,到地里干農活,假期帶著文森到父親打工的地方去和父親一塊幹活,以此讓文森更深刻地體驗到父母的勞累和付出,更加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更加關心、感恩父母。通過恩諾教育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和腳踏實地、認真細緻的工作,文森開始慢慢改變自己。他每周花的錢比以前少了許多,心胸打開了很多,開始關心、幫助其他同學;學習態度有了很大轉變,心態逐漸穩定、端正,課堂上基本上能坐住認真地聽講,偶爾也有舉手發言的表現,紀律觀念也有所增強。儘管文森的不良習慣還不時出現,但他身上的變化讓我們老師和家長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守護」結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溺愛是家長和兒童關係上最可悲不過的東西。用溺愛的態度培養出來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謂透頂了的人。」「父母與子女間相互關係中最可怕的東西,就是父母那種輕率的滿足物質快樂的供養』與孩子精神上、心靈上、生活上的空虛和貧乏。這就是說不善於去愛。」在文森的家庭教育上,父母和爺爺奶奶給予他的就是溺愛和「輕率的滿足物質快樂的供養,這是造成他性格怪異、習慣較差的重要原因。因此,幫助他們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改變文森厭學情緒的關鍵所在。

文森能夠改變,首先在於其父母和爺爺奶奶改變了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想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讓家長認識到科學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自覺地承擔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學校和班主任身上。

但是,讓家長認可恩諾教育老師所提出的教育管理建議、方法,改變自己一貫的做法和觀念並非易事,需要老師們不斷和家長進行溝通才行。因為家長會出現反覆,學生的問題也會出現反覆,所以家長一定要克服困難,從根本上認識到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對孩子的危害,從內心愿意改變自己,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進而改變孩子。

恩諾教育首席兒童心理諮詢專家周建林老師認為:溺愛並不是愛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裡推。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遵守規矩和約束,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會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會以為規矩都是為別人制定的,與他們無關。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別人的愛卻不知愛別人,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縱等不良性格。 其實,愛孩子,可以智愛。放棄用過分控制或縱容的方法對待孩子,用慈愛而堅決的方法教育孩子、培養孩子,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當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要講明是非,糾正錯誤,再以適當的方式表示親昵,使其感到父母依然愛他的。這樣能激起孩子對父母由衷的愛戴與尊敬,也能使他感覺與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