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天即將結束的2018年是蘋果生態中主要硬體得到比較徹底更新的一年,8款產品的發布和7款產品的更新,從更新幅度上來看應該算得是蘋果發布的一個大年。
我也在這一年裡,集中更新了我的幾乎所有蘋果設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於一個偏工作向的用戶而言,蘋果設備體驗的中心已經從Mac、iPhone上線到雲端的iCloud,在日常使用中,iPhone、iPad、Mac這些硬體設備都圍繞著iCloud服務而展開,彷彿是你工作、生活的各個場景中打開iCloud服務的一把把不同的鑰匙或者護照/通行證,與其說我是在用MacBook Pro,iPad Pro,iPhone XS MAX,Macmini,不如說是在用當季移動、移動辦公+娛樂(筆記本、平板)、桌面等領域使用iCloud最高效的通行證。最終的服務體驗也因這些鑰匙、護照的迭代更新,而讓每個用戶獲得全然不同的體驗,進而將核心用戶牢牢的控制在蘋果的生態圈。
剛才有同學在班級群里說他老公為了使用新車(窩窩XC90)上的carplay,硬是(方言)忍痛把託人買的華為mate20保時捷設計版跟她換了iPhone7P ,她賺了。群里其他同學一邊驚呼:還真有人花這麼多錢買mate20啊?/終於活捉了一個自己掏錢買華為保時捷版的了(我想大家此處僅指的是保時捷設計版性價比比較低,不要扯民族大義,拒絕杠精),一邊問她轉安卓習慣嗎,她說沒啥感覺。
的確,對於微信、支付寶、美圖秀秀、打電話這些應用的使用來說,從蘋果遷移到安卓,現在可以說完全沒有什麼成本了,安卓和iOS在這些方面早已沒有高下之分,雖然個人覺得,華為的UI設計還是有點點丑,不過審美標準各有不同,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試想如果這位同學,同時使用iPad和Mac 電腦,使用iCloud,習慣於在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設備(手機、平板、電腦)之間使用airdrop傳輸文件(僅此一項我就不太願意離開蘋果生態),平時用Apple Music聽音樂……,所以個人覺得目前覺得兩個陣營遷移成本低的,要麼是本來就橫跨兩個陣營的用戶,比如媒體、從業人員,或者數碼愛好者,要麼就是其實並沒有在日常使用中完全發揮出ios或者安卓本身的特色,並讓工作、生活從中獲得助益的手機使用者(沒別的意思,不要抬杠)。否則,兩個陣營之間的轉換還是存在極大的遷移成本。
iCloud真的有那麼吸引人么?的確,日常說iCloud方便的時候總有跳出來說,他能實現的功能什麼什麼什麼也能實現,然而,個體的軟體可以部分實現,組合起來可以全部實現的體驗,和系統級的實現絕對是兩碼事。舉個例子,在我們那個攢機的年代,曾經有一句有名的笑話:再牛逼的電腦和技術也不能在一台電腦上按下control+c複製,另一台電腦按control+v實現粘貼,然而,在iCloud的幫助下,這個笑話成了現實,而且不需要多牛逼的電腦和多牛逼的技術,能登陸iCloud的iPad、iPhone 、Mac之間就是可以無縫的複製粘貼、切換耳機。我完全相信,這樣的功能一定有辦法通過pc+安卓來實現,但要實現這樣無縫的體驗,短時間內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其實我除了手機從6P開始升級比較頻繁之外,筆記本和iPad好久沒升級了。之前的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分別是Surface pro4和MacBook Air13(12款)+顯示器(沒錯,性能不行了,當台式機用),平板是iPad Air2。MacBook Air和iPad Air2的通行證功能即使是現在依然可以驗證通行的(iPad一代通行證功能失效,只能當電子相冊和掛鐘),我放棄surfacePro4,是因為他作為通行證的效果不那麼好,就好比用iPadAir2和MacBook Air2012款的時候走的是綠色通道,而用surface的時候就好像我在辦公室用公司的電腦一樣,在走普通排隊的通道。說到底,只是我為了在使用iCloud或者其他軟體應用的場景時更高效而今年集中升級了而已。
言歸正傳,下面從今年的更新的順序來分享一下今年這次集(po4)中(chan3)更新體驗。
MacBook Pro 13
TAG:Macmini | iPadPro | iPhoneXSMa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