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酒與中國文化(11)

這一篇文字,原準備寫在結尾處。

近期看了一些書,一些文字,也不知道這個系列能否寫完,就先寫出來吧。

中國白酒的幸運在於,十年文革;中國文化的幸運,也在於有了那一段時期。

正是那一段與世隔絕的特殊歷史階段,中國白酒有了一個相對純凈的空間,得以落地生根,生長發育。

中國文化,也在那段時間裡,經歷了一次鳳凰涅槃,為後來的重生積累了足夠的能量。

如果沒有那段時期,白酒不會有現在的文化地位。

它最好的結果,是如台灣燒酒般,不得不承受歐美烈酒與酒文化的壓制。

如果沒有大陸的強勢崛起,台灣,只怕剩不下幾家燒酒公司了。

世界上所有的烈酒,初始階段的文化地位都十分低微,可說沒什麼地位,是社會底層飲用的粗糙、低劣的酒品。

威士忌遇到了大航海時代,是水手們的最愛。

那個時期,還有包括白蘭、琴酒在內的數種烈酒。(第一款進入中國的歐洲烈酒,是荷蘭人帶來的琴酒。)

那個時期,最為著名的烈酒,毫無疑問是當時的兩大文化體系之——英語系的威士忌和法語系的白蘭地。

儘管如此,歐美烈酒真正走出葡萄酒布下的文化陰霾,登堂入室,卻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緩解士兵們的壓力,各國政府購買了大量的烈酒送往前線。

戰後,數以千萬計的軍人,大部分都養成了喝烈酒的習慣。

同一時期,影視技術快速發展,歐美文化體系與文化環境,開始重構。

原本不入流的烈酒,與原本不入流的歌舞藝人,在新興資本、新媒體、新技術的推動下,手挽手,同時登上了主流文化舞台。

西方烈酒,正式進入黃金時期。

那個時期,中國與中國文化也在經歷著一次歷史性的變革:五四運動。

中國社會也在經歷戰火的洗禮:軍閥混戰。

同時,中國文化界在進行深刻的反省。

在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上海,西方文化西方烈酒,成為品位與格調的象徵。

正在進行品牌文化建設的歐洲烈酒,與歐美電影乘坐同一艘船,大批量進入上海,進入中國。

它們,與西方思想一道,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的胃口和文化思維。

那個時期,中國文化處於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

掌握話語權和文化的資源的社會文化精英,大部分都有留學歐美的經歷。

他們之中,有人提出廢除漢字,且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支持。

中國上海出現了影視文化,也在重構社會文化環境。

與歐美烈酒不同的是,那個時期的中國烈酒(燒酒),沒有登堂入室的資格。

(我不想寫太激烈的東西。由於所處歷史階段不同,以現在的世界觀去衡量先人們,本就是件很不禮貌的事。沒有他們的努力和啟蒙,中國文化不會有現階段的繁榮與復興。這個主題,只是為了剖析酒文化,就事論事而已。)

日本人來了。

八年抗戰期間,中國的對外商業運輸渠道被完全切斷,西方也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重慶,很少有人能喝到純正的西方烈酒。白酒,就成為他們不得不的選擇。

在中國喝酒,對於文化精英們而言,需要一個理由。

為了有一個喝酒的理由,他們,開始發掘、整理中國酒文化,把屬於黃酒的酒文化,烙印在燒酒瓶子上。

台灣的燒酒文化,主要奠基於那段時期。

戰後,數百萬軍人去了台灣,他們,習慣了燒酒。

對於他們而言,燒酒,是家鄉的味道。

當他們逐漸老去,台灣的燒酒與燒酒文化,也衰老了。

但對於另一群人而已,燒酒還是燒酒,是沒品位的酒品。

現在,可以回答台灣酒業市場的問題了。

台灣燒酒之所以被歐美烈酒壓制,與酒本身沒有任何關係,是台灣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造成的。

雖然,台灣的文化精英們自詡為中國文化的正統繼承者,卻沒有意識到酒文化對社會、對年輕一代思維影響的意義。

如果沒有文革,沒有大陸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白酒也處於與台灣差不多的文化環境之下,同樣沒有翻身的機會。

為中國酒文化保留香火的,是深厚的歷史文化積累,與在很多人看來,沒多少文化修養、出身鄉野的中國釀酒人。

沒有修養,意味著純凈。

子曰:問道於野。

!XW??L?N C? ?


推薦閱讀:

TAG:中國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