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守江必守淮,為什麼?

首先長江守江必守淮,是因為長江不可守。

其一軍事上不可守

「棄淮則與敵共長江之險」

長江綿延幾千里,橫跨半個中國,且中下游水量充沛,流速緩慢,對於不擅水軍的勢力來說還可以說是天險,但一旦北方軍隊獲得水軍加持,如降服劉表水軍的曹操,則立刻化天塹為通途。一旦北軍飲馬長江,大軍逡巡於大江之上,可擇數千里之任何一處,浮江而渡,如何防備?再以長江為依託,順流而下,糧草,兵馬供應不絕,又如何圖存?這就為什麼襄陽在時南宋尚能堅守,襄陽城破,則須臾而亡的原因。

其二經濟上不可守

蘇常湖秀,膏腴千里,國之倉庾也——《宋史》

任何割據政權必須要有一塊穩定的根據地作為憑藉,對於江南的割據政權,其經濟中心就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尤其是其太湖平原,憑長江而守,即是將長江平原從後方變為前沿,即使敵軍不能越過長江,單單其軍事騷擾和軍事壓力,就會引起百姓的大逃亡,從根本上斷絕糧草和兵源,而只有守住淮河才能形成較為完備的經濟區。

其三政治上不可守

南宋定都杭州,定名為「臨安」,以示北復中原的決心,也就是劃江而守的第三個弊端:王業不偏安。守淮雖是偏安一方,但卻有窺視中原的能力,守江就徹底是苟且偷生了,如此放棄北伐,則會人心散盡,坐而待亡。這是為什麼諸葛亮要堅持北伐和蔣介石堅持反攻大陸的原因。

所以只能守淮河,但我們要明確一點,古人所說的「守淮」,不是守淮河,而是守住江淮間南北通道的重要節點,具體來說就是襄陽,合肥,淮陰(淮安)三處要地。

古代戰爭實際上打的是後勤,戰爭都是圍繞交通要道展開的,有交通才有補給,沒補給只能幹瞪眼,在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就是水運了,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漢書》。所以中國的南征或者北伐都是圍繞交通展開的。

古代中國南北聯繫的交通幹線有三條:

東線,由徐州南下,經淮泗口入邗溝,過淮陰、高郵,經廣陵渡過長江;

中線自開封延鴻溝南下,過淮陽,延穎水入淮河,經淝水,過壽春合肥,經巢淝運河入巢湖,從濡須口入長江。

西線:從洛陽南下,過葉城、南陽,經襄陽入漢江,順流而下,經漢口入長江。

而襄陽,合肥,淮陰(淮安)不僅能守,而且好守原因有三點。

其一敵軍必攻

襄陽,合肥,淮陰都為南北交通要道之上,且位於地形收束之處,尤其是襄陽、合肥,繞都繞不開,敵軍要南下,我軍要北上,都必須要攻擊。這樣就非常適合構建要塞防禦,集天下之人力物力構築防線以重創敵軍。

其二我軍好守

襄陽,合肥,淮陰,三處都是山環水繞的地方,既能扼住敵軍咽喉,又能方便我軍補給,襄陽在重圍中堅持6年,寧遠城能抗擊住努爾哈赤大軍的原因就在於此。此外圍困這種憑江為防的城市,如長期圍困則不得不將軍隊分為幾份,彼此隔江駐守,這樣就給了敵軍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權力的遊戲中少狼主的經典戰役襲營之戰。

襲營之戰,紅色方塊為奔流城,黃色方塊為蘭尼斯特軍,黑色箭頭北軍進攻方向

襄陽城,中央方形水域為老護城河

其三待時而動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如果只是以為固守的話,再堅固的城牆也有被攻破的一天,襄陽,合肥,淮陰(淮安)這三個地方不但便於防守,最重要的是他們都離中原核心只有一步之遙,如襄陽之於洛陽,合肥之於開封,淮安之於徐州。南方政權重兵屯與於三處,平時可以加強防禦,震懾外邦,一旦天下有變,即刻揮師北伐,北定中原,傳檄天下。這才是守江必守淮的最根本的原因——王業不偏安。


推薦閱讀:

TAG:地理 | 軍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