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鬥智斗勇成為大多數家長的家常便飯,老師們經常聽到家長無奈地說:「我已經和他說過了,罵也罵過了,打也打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家長們苦惱,其實孩子們也苦惱。通過調查發現,家長自認為苦口婆心的話,孩子未必真的聽懂了——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
有五類家長最被孩子嫌棄,大家可以對號入座,如果自己是其中一類家長,得改一改咯,真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學會說孩子的話。
◆ ◆ ◆
家長的「五會」
1
只會催
「快點起床!」、「快點吃早飯!」、「快點穿衣喝水!」......似乎,「快點」就是爸媽的口頭禪。
結果:越催孩子越煩,越煩就越不高興做。
建議:孩子的成長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和節奏,他們吃飯比我們慢、洗漱比我們慢,不是因為故意磨蹭,而是他們的能力就僅此而已。養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散步。
所以在張嘴催孩子之前,先想清楚,到底是孩子磨蹭,還是因為孩子沒有跟上你的節奏?
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應該以家長的節奏為標準,真正的評判標準是同齡孩子的速度。
允許孩子比大人慢一些,尊重他們自己的節奏,或許達不到你的要求,但要相信,他們在拼盡全力成長,他們也想快快長大跟上大人的節奏。
2
只會煩
「爸媽是唐僧,我犯錯了,他講了,我知道了,可他們還是不停地講呀講呀。聽到後來,我都不知道他們講了什麼!」
結果:一個唾沫橫飛,一個雲里霧裡,反反覆復這幾句話,孩子都能背出來了。以後再犯,家長還沒說,孩子就能背出來。
建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身為家長總是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所以總是急著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過錯。
嘮叨,常常是擔心、數落、批評,本意是關心和督促,但重複一千遍,就成了「廢話」。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得越多,說服力會大打折扣。好的父母,不多說,多做,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想讓你的話有力度有效果,要記住,同樣的話別反覆說,不翻舊賬,少點評論,多點解決問題的辦法;有話就跟孩子面對面說,不要家長這邊在廚房自己「嘮叨」,孩子那邊在客廳扭扭捏捏地玩,孩子只有在看見家長的臉時,才願意接受信息。
3
只會吼
「媽媽是只河東獅,一看到我犯錯誤,就要吼我,樣子真難看。」
結果:孩子被吼愣了,至於吼了什麼,一概屏蔽了。
建議: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名曾經做過語文老師的人發起了名叫「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30天線上打卡活動,結果微信群里150多位爸媽竟然無人堅持下來。
很多父母表示,一不高興就「吼」是家長的通病,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對,應該和孩子溝通解決問題,可就是做不到。
其實,相比孩子,成年人有發育成熟的理性大腦,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吼叫、責備、批評……發泄情緒很容易,但想想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自控力的後果呢?
每當發怒時,不妨狠狠地彈一下自己。你會感到疼痛,那就是自己「犯戒」的信號,告誡自己吼叫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了。
4
只會打
「我犯錯了,爸爸不好好和我說,就知道打我,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結果:時間一長,孩子對爸媽的脾氣一清二楚,犯錯了,頂多也就挨幾下打,還能把他怎麼著。
建議:有句話說,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拳腳只能讓孩子「聽話」一時,孩子越大,「打一頓」的震懾力就越差。
有人說,打罵是家長面對犯錯的孩子失控的表現。怎麼在不動手的情況下,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情緒呢?
其實,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5
只會說「不」
「不能碰」、「不能玩」、「不能吃」......
結果: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慾望、自信心、自主思考能力,身體和靈魂被束縛,做事越來越戰戰兢兢,變得不願意和家長交流。
建議:當孩子做一些我們比較擔心的事情,你比較想說「不」、「不行」的時候,恰恰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但絕對不是說「不」的好時機,說「不」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自己懶惰的保護傘。
少說「不可以」,多說「可以怎麼樣」,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思路,孩子更加容易接受。
在平時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為什麼不讓他這樣做,而不是僅僅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會讓孩子感到不服氣,然後就產生「偏要這樣做」的反抗心理。
有時候家長為孩子示範後果也是很好的解決辦法,當然是在不危害自身的情況下,適當讓孩子吃點虧也是可以的。
三招,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
學會說「我們」
一個人最基礎的需要是安全感,爸爸媽媽永遠是孩子的靠山,和孩子說話時,請說「我們」。
這給孩子的感覺是你和他站在同一陣營的,有快樂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難大家一起承擔和解決。你們永遠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有安全感,才會更有信心去面對各種困難。
要是老說「你怎麼樣」,漸漸地,他在心理上會和你疏離,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變得自暴自棄。當然,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他」了,這會讓孩子更難以接受!
了解孩子的心裡想法
如果孩子犯錯,先別急著火上來,你先要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為什麼會這樣做。把了解到的情況和他說一遍,說不定有出入呢?然後問一下他當時怎麼想的?通過溝通,了解事情的原委。
記住:請你一定要理性分析。即使孩子吃了虧,也能變成你教育的契機,任何事都有兩面性,你要引導孩子往正面的方向思考。
如果孩子某些事情做得不夠好,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你也要了解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生理還是心理。
比如,孩子跳繩跳不好,有的孩子先天感統失調,沒辦法平衡,那應該就醫並進行針對性訓練,而不是一味地著急埋怨。有的孩子怕吃苦受累,不肯跳,是心理上的畏難情緒,那要溝通交流和體驗。
學會換位思考
在說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說出去的話孩子會怎麼想?能不能打動孩子?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話能打動孩子再和他交流,不打無準備之仗。
有的話,連你自己都不能接受,孩子怎麼可能接受呢?能說到孩子的心坎里去,那是最有效的,這在心理學中叫作「共情」。
孩子有他自己的語言體系,感性、充滿幻想、喜歡動手實踐……比較喜歡的方式是講故事、比一比、做一做等方式,家長們可以多用用。
END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