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速收藏!新聞學最常考的100個名詞解釋

2019新聞傳播考研群:694360266

新浪微博:@木鐸考研

速速收藏!新聞學最常考的100個名詞解釋

速速收藏!傳播學最常考的100個名詞解釋


《新聞學概論》、《新聞理論十講》、《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這些新聞領域的核心書目,複習了這麼久還不知道名詞解釋到底考哪些?那麼多大同小異的名詞,到底有沒有標準答案,照搬書上的原話能得滿分嗎?

專業複習進入專題階段,木鐸考研計劃推出一波關於新聞學、傳播學【速速收藏!傳播學最常考的100個名詞解釋】、新聞史論【必考!新聞史最常考的十大考點名詞解釋的集錦,讓學弟學妹減少搜集的時間,提高效率,直接拿去背誦。今天,再上一波新聞學100個核心名詞解釋,學弟學妹速速收藏列印!

Ps:將此推送轉發至朋友圈並保留2小時,截圖附帶郵箱地址發到木鐸考研微信後台,即可獲得【新聞學】、【傳播學100個名詞解釋PDF版合集!

新聞學100個名詞解釋匯總

1、新聞: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基本特性有真實性、新鮮性、及時性、公開性。新聞還具有廣泛性、易碎性等非基本特性。一是根據特定的報道內容來進行劃分,新聞可以分為:工業新聞、農業新聞、軍事新聞、科技新聞、教育新聞、文化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等。二是根據新聞發生地來進行劃分,新聞可以分為:國際新聞、全國新聞和地方新聞。三是以新聞的時間性來進行劃分,新聞可以分為:突出性新聞、延緩性新聞。四是根據特定的報道要求和報道形式,同時也考慮到新聞與讀者的關係進行劃分,新聞可以分為:硬新聞和軟新聞。

2、新聞本源:新聞的本源是客觀事實。新聞的本源,即新聞的根本依據和源泉,也即新聞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這是新聞理論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客觀事實是新聞的唯一本源。先有事實,後有新聞;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這就要求人們在新聞實踐中充分尊重客觀事實,堅決反對新聞造假或新聞失實。

3、新聞來源:新聞來源是指「新聞材料的出處和供應新聞材料的媒介。現代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主要新聞來源有:1、記者採訪;2、通訊社電稿;3、公眾來信來稿;4、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部門的文稿及宣傳品等等。新聞來源有直接來源和間接來源兩種,從其他報刊轉載,也是新聞材料的重要來源。」

4、新聞本源與新聞來源: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兩者的聯繫:新聞來源必須符合新聞本源的要求,新聞本源的道理同樣適用於新聞來源。兩者的區別:新聞本源問題是從哲學意義上對新聞本體的一種思考,而新聞來源則是從專業意義上對新聞材料出處的一種描述。西方新聞媒體一般規定:所有新聞都要交代新聞來源。

5、新聞的真實性:新聞只能按事物的本來面貌作客觀的陳述,其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形象、言論和行動,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包括一切具體細節,都必須用準確的文字作真實的交待,不得虛構、誇張和粉飾,更不能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真實性的兩層含義:一是具體真實;二是總體真實。

6、新聞的新鮮性:只有新近發生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思想、新經驗,即一切能給人們帶來新消息、新意見的具有新意的新鮮事實才有資格成為新聞。新鮮性的兩層含義:一是事實要新;二是報道手法要新。

7、新聞的及時性:真實、新鮮的新聞事實如不能得到及時的傳播,新聞就會成為舊聞,就失去了新聞的價值。因此,新聞報道總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最近發生、剛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實傳播給公眾。正確處理「及時性」與「時宜性」的關係、「搶」與「壓」的關係。

8、新聞的公開性:真實、新鮮的新聞事實只有公開報道出來,為公眾所知曉,為社會所承認,才能最終實現其價值。媒體製作新聞的目的就是為了向公眾傳播。真實性使新聞區別於文學,新鮮性使新聞區別於歷史,及時性使新聞區別於普通信息,公開性使新聞區別於情報。

9、新聞法治:就是國家依據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體系調整新聞傳播活動中各種權利義務關係的狀態和手段。

10、五要素說或六要素說: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主要人物(何人,Who);新聞事件(何事、What);事件發生的時間(何時、When);事件發生的地點(何地、Where);事件發生的原因(何因、Why)。以上俗稱五W。六要素是指再加上一個H,即事件發生的過程(如何,How)。全能型導語即五個W和一個H的高度濃縮。新聞要素的實踐意義:一是有助於記者在採訪新聞時迅速地弄清每一個事實的要點,從而保持新聞的具體真實。二是有助於記者迅速地抓住新聞的重點,尤其在新聞導語的寫作中,能做到全面、簡潔。三是有助於編輯進一步核對新聞事實,及時發現稿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11、硬新聞:所謂硬新聞,是指有關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突發事件或含有實質內容的重大信息的報道。這類新聞關係到國計民生和人們的切身利益,可以為人們的政治、經濟、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決策提供依據。因此,它有兩個嚴格要求:一是報道必須迅速,越快越好;二是報道要儘可能準確,信息儘可能量化。

12、軟新聞:所謂軟新聞,多指關於社會、市井、風俗、民情等方面的情況或趣聞軼事的報道,也包括帶人情味的特寫。軟新聞往往與人們的切身利益並無直接關係。其主要功能是為受眾提供娛樂,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或作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軟新聞多數屬於延緩性新聞,時間性不強,但特別講究寫作技巧。

13、新聞選擇:所謂新聞選擇,就是新聞從業者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實加以鑒別和挑選,以確定值得傳播的事實的行為。如果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那麼新聞就是挑選事實的藝術。採訪、寫作和編輯這三個新聞製作的主要環節,都和新聞選擇有著密切的關係。新聞選擇的標準有多種,但歸納起來主要是兩種:一是價值標準,二是法律法規標準。價值標準包括:新聞價值,宣傳價值。

14、宣傳價值:所謂宣傳價值,就是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有利於傳播者、能夠證明和說明傳播者主張的素質。宣傳價值的素質包含五個方面,合稱宣傳價值的「五性」:一致性、針對性、普遍性、典型性、時宜性。

15、新聞敏感:所謂新聞敏感,指記者編輯超出常人的發現和判斷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能力。「新聞嗅覺」、「新聞鼻」、「新聞眼」、「第六感官」等是它的形象說法。它是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新聞敏感的強弱與新聞採訪的成敗有密切的關係。新聞敏感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迅速判斷那些看來無關緊要的新聞線索,有可能導致發現重要新聞;二是迅速判斷同一新聞事件的諸多事實中新聞價值孰主孰次;三是迅速判斷這一事實是否為讀者所關心和能否引起讀者的興趣;四是迅速判斷已發表的新聞中,哪些與記者已採訪到手的新聞事實有關,從而挖掘出更重要的新聞。新聞敏感的培養,一是靠理論的積累,二是靠實踐的鍛煉。

16、新聞價值:是事實所具有的、滿足社會與公眾對新聞需要的要素的總和這些要素通常指新鮮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17、新聞事業:所謂新聞事業,即專業新聞機構及其各項業務活動的總稱。從新聞事業社會屬性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將新聞事業概括為:運用新聞手段為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新聞傳播機構及其進行的各項業務活動。新聞事業區別於通常意義上的人際新聞傳播活動,它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徵:一是有合法的新聞傳播機構;二是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新聞傳播活動;三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採用各種新聞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四是擁有專業化分工明確的專職從業人員;五是面向社會大眾,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18、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是指社會公眾及其組織者運用輿論對社會運行中一切有害現象進行批評、督察、預警的行為。輿論批評(表層位置);輿論督察(主導位置);輿論預警(深層位置)。

19、新聞輿論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即以新聞傳媒為主體進行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的意義:1、新聞輿論監督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標誌;2、新聞輿論監督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3、新聞輿論監督是群眾參政議政的重要途徑;4、對新聞傳媒自身來說,也是履行社會職責,謀求自身發展的重要的手段。

20、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指在新聞工作中體現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組織原則的行為準則。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是共產黨的黨性在新聞工作中的體現,是共產黨對於新聞事業的地位、性質和作用的總的看法,它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處理新聞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最早明確提出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是列寧。1942年,中共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提出了黨報的黨性原則。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新聞報道必須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第二,政治上正確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人民政府的重大決策。在政治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正確進行輿論導向。第三,組織上堅持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各級黨的機關報和各類新聞單位都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工作。新聞單位除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外,還必須遵守宣傳紀律。在黨領導之下的所有新聞單位,所有新聞事業中的黨組織,所有在新聞事業中工作的共產黨員,都不允許利用新聞輿論工具公開發表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定、指示的報道或言論。有不同意見,應按照黨章規定的原則和程序向黨組織反映。

21、輿論引導:輿論引導有兩種含義:對輿論的正確引導;用正確的輿論去引導社會輿論特別是作為社會輿論主體的公眾。

22、新聞輿論引導:新聞輿論引導就是以新聞媒體為實施主體所進行的輿論引導。新聞輿論引導必須遵循新聞規律:一是要用受眾信服的事實說話,充分發揮事實的作用;二是要在真實報道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言簡意賅的解釋點評;三是要在新聞報道中堅持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統一;四是要在與受眾的平等交流中實現引導。

23、郵發合一(了解即可):自建國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實行的是「郵發合一」制度。其主要優點是:節約資源;布點全面迅速。其主要不足是:一是增加了一道中介環節,不但提高了報紙的發行成本,而且導致報社生產、銷售之間的脫節;二是讀者的訂報費不能及時回籠,使報社缺少必要的流動資金。

24、自辦發行:1985年,河南《洛陽日報》因為發行質量和費用問題與本地郵局交涉未果,率先打破了30多年一貫制的「郵發合一」制度,實行自辦發行。此後,自辦發行迅速發展,成為我國報刊發行的兩個主渠道之一。

25、廣播收聽率:計算受眾中廣播聽眾所佔比例的一個概念,一般可用百分數計算。

26、電視收視率:(重點)計算受眾中電視觀眾所佔比例的一個概念,一般可用百分數計算。決定收聽率和收視率高低的基本因素有四個:一是節目的質量,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決定因素;二是節目安排的時段;三是聲音或畫面的質量(清晰度);四是節目編排的技巧(如要考慮地域文化因素等等)。

27、頻道專業化:是目前國際電視傳播業發展的一種明顯傾向。電視頻道專業化,指的是電視媒體經營單位根據電視市場的內在規模和電視觀眾的特定需求,以一頻道為單位進行內容定位的劃分,使其節目內容和頻道風格能較集中地滿足某些特定領域受眾的需求。從全部是綜合頻道發展到將要大量出現的專業頻道,是中國電視業進一步面向市場跨越的一大步。頻道專業化的步伐在我國發展非常迅速。如中央電視台除CCTV-1和CCTV-4是以新聞為主的綜合頻道外,其餘頻道全部走專業化頻道的路子。頻道專業化的步伐在我國省級台和城市台走得也很快,許多台都已經開辦的貼近百姓生活的都市頻道、生活頻道、娛樂頻道、音樂頻道、外語頻道等。(來自百度)

28、資本經營(資本運營):所謂資本經營,就是將經濟實體所擁有的各種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視為可以經營的資本,通過兼并、合併、收購、重組、控股、參股、投資等形式,進行優化配置,從而實現資本價值最大化的行為。資本經營的兩大功能:一是通過各種合法融資渠道,以儘可能低的成本,獲取所需資金,以保證媒介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二是通過合理使用各種金融工具,按照最優風險收益比率,盤活資本存量或將閑散資金投向市場,增加收益。我國媒介進行資本經營的意義:第一,幫助媒體盤活可經營性資本,激活媒體的無形資本,擴大媒體的品牌價值,使媒體資本迅速增值,實現媒體的超常規發展;第二,幫助媒體克服產業結構單一、經營空間狹小、利潤來源過於集中的弊端,提高媒體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第三,幫助媒體改革和完善經營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約束機制,促進采編與經營兩分開,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第四,幫助實力強、效益好的主流媒體兼并實力弱、效益差的小媒體,促進以市場手段為主來治散治濫,以資本為紐帶來實現傳媒業的跨地區、跨媒介、跨行業發展。

29、傳媒集團化:傳媒集團是適應市場體制的需要建立起來的,它在「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基礎上又跨出了一大步,表明傳媒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可以理解為近年來新聞改革的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實質性進展。傳媒集團化發展的意義:一是可以整合傳媒資源,實現優化組合,從而使傳媒更好地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二是部分傳媒集團通過上市有望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三是加快了中國媒介市場的整合,提高了中國媒介市場的集中度。

30、新聞自由:16至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在與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中提出這一概念。新聞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過新聞媒介傳播和接受新聞,了解國內外大事,發表意見,參與社會生活和國家生活的一項民主權利,它是言論、出版自由在新聞領域的具體體現。新聞自由在本質上應該是公民的一種民主權利,公民不受限制地傳播和接受新聞的自由,而絕不應該僅僅是新聞媒介的自由權。可是,作為個體的公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保障這種權利,這種權利常常必須藉助於新聞媒介(事業)的出版權、採訪權和發布權才能得到兌現。因此,新聞自由就同時涉及到公民個人與新聞媒介兩個主體。

31、報刊的自由主義理論:該理論是在彌爾頓關於新聞出版自由的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西方傳統的、典型的報刊理論,在二次大戰前的幾百年中一直具有較大的市場。它認為:報刊活動不應受政府控制,記者可以自由採訪,自由發表自己的文章,而不管其內容真偽,因為公眾有理性對此進行鑒別;報刊作為理性的產物,有權對政府進行監督,可以與立法、司法、行政平行而成為「第四權力」。這種理論強調「觀念和意見的自由市場」,但不注意提供可靠的區分自由和濫用自由的界限。所以人們指責這一理論只是一種動聽的口號,在現實中不具備真正的基礎。實際上,自由報業的發展恰恰造成了觀點自由市場的消滅。這是因為,自由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壟斷,資本薄弱的報紙無力與大報競爭,最後只能被淘汰兼并。喪失了報紙的所有權,也就失去了發表意見的自由。

32、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社會責任理論並未完全拋棄自由主義理論,而是在自由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綜合了多家觀點,是對自由主義理論的修正或限制。它是1947由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在其研究報告《自由而負責的新聞事業》中提出的;1956年,美國新聞傳播學家施拉姆、賽伯特等人在《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中對之作了詳盡的闡述,使之完整化和系統化。社會責任論強調:自由是伴隨著義務的,享有特權的報刊,對社會承擔公眾通訊工具的主要職能,這種責任是其業務政策的基礎。它的責任表現為:在傳遞消息時,應真實全面地敘述所發生的事實;在交流意見時,應表現並闡明社會目標和價值。為了確保報刊真正擔負起社會責任,政府應當干預報刊活動,「如果報刊不自動地負起責任,政府的權力將作為最後的手段來強制它實行這種轉變」;「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政府干預公眾傳播」。

33、新聞控制:新聞控制是「新聞事業的社會控制」的簡稱,通常指人們依靠社會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對新聞媒介的傳播行為進行約束,確立與維護社會秩序,使其符合社會穩定和發展需要的過程。社會控制的任務既包括對違規行為的制裁,又包括引導媒介人員認同並自覺遵守社會規範。新聞控制的主體不僅有國家,還包括社會群體、組織和個人。新聞控制必須使社會規範被媒介人員「內化」,從而達到積極控制的目的。新聞控制的形式:按控制的途徑,可分為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前者是新聞自律的一種方式,後者即新聞他律。按控制的手段,可分為經濟控制、政治控制和思想意識控制等。按控制的力度,可分為硬性控制和軟性控制。按控制的層次,可分為對媒介組織的控制和對媒介人員的控制。

34、訊息:指由一組相互關聯的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訊息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通過訊息兩者之間才能發生意義的交換,達到互動的目的。訊息也是一種信息,其特點是能表達完整的意義。在傳播過程研究中,學者們通常使用「訊息」的概念,是為了強調社會傳播的互動是意義完整的互動。

35、反饋: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獲得反饋訊息是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發出反饋訊息是受傳者能動性的體現。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其速度和質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質而有不同,但它總是傳播過程不可或缺的要素。這五種要素是傳播過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在任何一種人類傳播活動中,它們都是不可缺少的。

36、知察權:(了解即可)又稱知曉權、知情權、了解權、採訪權。在民主社會,公民的知察權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新聞傳播者的公開報道才得以實現。新聞傳播者的職業行為--收集、核實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活動不受阻礙,政府、公務員及一切有關方面人士不拒絕提供公民依法應知曉的信息,是知察權的主要內容。凡政府、公務員及有關人士有意扣壓公共新聞信息,或有意傳播虛假消息,便被認為侵犯了這項權利。

37、秘匿權:又稱「取材秘密」、「消息來源秘密」、「保護新聞來源」、「保守職業秘密」,指新聞傳播者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權利。有的國家為確保真實報道和司法正常進行,規定在必要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在取證程序中新聞傳播者不得行使秘匿權。

38、新媒介:「新媒介」永遠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今天所說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隨著衛星通信、數字化、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等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新型傳播媒介,包括:跨國衛星廣播電視、多頻道有線電視,文字、音像的電子出版以及作為信息高速公路之核心的互聯網等。

39、受眾:新聞傳播的受眾,是新聞傳播流程的終端。他們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是媒介產品的消費者,又是對信息、訊息、媒介以至傳播者的最終檢驗者。受眾是新聞傳播活動中又一個活躍因素,是新聞信息傳受活動中積極主動的參加者,是不可忽視的反饋信源。

40、核心受眾:按傳播對象的重要性,可分為核心受眾和邊緣受眾。雖然新聞媒體在總體上是對全社會開放的,但每個媒體以及媒體上設置的各類欄(節)目,都有著不同的傳播內容和個性風格,這是針對並滿足某些相對比較固定、明確的受眾的。

41、受眾定位:所謂受眾定位,即確定媒介整體和所設欄(節)目的核心受眾的過程。在核心受眾的確定過程中,著重要考慮四個因素:一是受眾的區域定位;二是受眾的職業、身份定位;三是受眾的年齡定位;四是受眾的文化教育定位。

42、大眾傳播媒介(大眾傳媒):新聞事業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像報紙、廣播電視在新聞學上統稱新聞事業,在傳播學上總稱大眾傳播媒介(大眾傳媒)。

43、新聞本源:先有事實後有新聞,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

44、信息:(一般)指與人的認識過程和傳播活動相關的知識積累。只強調對象與人的作用與聯繫。(廣義)指所有對象在相互聯繫過程中呈現出的各自的屬性。具有和物質、能量等量齊觀的地位。(狹義)是指能夠消除受信者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採取其中一個的可能性。(在新聞學裡主要指狹義這一定義)

45、宣傳:是運用各種有意義的符號傳播一定的觀念,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引導人們的行動的一種社會行為。它的基本職能是傳播一種觀念(理論、方針、政策、倫理道德、立場態度)。

46、輿論: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公眾對於特定的社會公共事物公開發表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

47、新聞體制:是新聞事業的所有制性質、決策機構的構成、新聞事業的結構和社會對新聞事業的制約機制等。新聞體制集中表現為媒體的所有制問題。

48、新聞媒介的共性:新聞媒介是工具,是真實地(與文學比較)、及時地(與電影、戲劇、小說、詩歌比較)反映世界新近變動(與歷史比較)的大眾(與書信、情報等比較)傳播工具,屬於上層建築。

49、新聞媒介的個性:是指媒體在內容選擇、編排方式、行文風格上的與眾不同。如,NBC以硬新聞見長,ABC以國際新聞見長,CBS以選舉報道見長;《北京晚報》具有京派文化典雅、莊重、厚實的風格,《新民晚報》具有海派文化實用、精緻、活潑的風格,《羊城晚報》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開拓創新。

50、新聞事業的階級性:是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立場、思想、觀點。它們客觀上有利於某個階級的利益。

51、新聞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即新聞的五要素能夠經的起調查核對。

52、廣播的特徵:一迅速及時,時效性強;二突破空間限制,滲透性強;三聲情並茂,感染力強。缺陷:一瞬即逝,過而不留和順序收聽,不能選擇。53、電視的特徵?答:一是視覺為主,視聽兼備;二是現場感強,可信度高;三是近距離觀賞,親切而自由;四是綜合藝術,兼容並蓄。缺陷:除瞬間即逝,選擇性弱之外,還包括它不大容易用畫面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和事物的內在規律,許多背景材料,電視畫面難以展示;其次是許多新聞事件的報道記者趕到現場已經時過境遷,無法拍攝,即使現場拍攝,有的精彩場面稍縱即逝,抓拍不到就無法以重現。

54、互聯網的特徵:它的突出特點在於它是一種新型的人類信息交流方式和交往平台,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徵:一是信息交流系統的開放性和廣泛性;二是信息交流資源的分散性和共享性;三是信息交流方式的交互性和綜合性;四是信息交流活動的協同性和實時性。

55、互聯網新聞傳播的特點:大容量,高速度,立體性,互動性,選擇性,全球性。缺陷:網路新聞的可信度低,由於大量信息垃圾的存在使人們在網上搜尋有用信息的效率降低。另外,在傳播內容上網路媒體間,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相互抄襲,複製現象嚴重。再如在信息管理上由於管理的成本南寧市,技術難度過大,網路新聞的有序局面尚未建立。另外還有帶寬瓶頸等問題。

56、受眾意識的樹立:首先要求傳播者明確傳播關係構成中,傳播者對受眾的依賴關係,受眾越多其影響也就越大,傳播的效果就可能越好。其次傳播者既無法選擇受眾也不可能用任何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壓力迫使受眾就範,只有儘力改善傳播質量以贏得受眾的支持,對此傳播者必須注意要了解受眾,傳播多樣化,傳播內容通俗易懂,傳播形式生動活潑等。

57、如何理解受眾需要:首先受眾需要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而非人為設定。其次受眾是由許多個體構成的,他們的需要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再次受眾需要表現出永不滿足的無限多變性,雖然它不能超越一定的歷史條件,並取決於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另外隨著科學技術帶給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和精神感受方式的影響,新聞受眾對新的傳播形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聞傳播者必須適應新的要求,勇於創新,以更為新穎,更為貼近受眾的方式傳播新聞。

58、受眾滿足的過程是怎樣的:一,受眾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一個豐富而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從受眾心理過程的總體來看,它是由接收-尋求,被動-主動這樣相反相成的心理活動嚙合而成的一個有機過程。二,新聞受眾處於新聞傳播過程的終端,受眾處於接收地位,是一個相對被支的角色。但是受眾是一個個充滿能動性的主體,他們總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以及迫切的需要對新聞信息作出鑒別和理解。於是受眾由對新聞信息的接收者變為新聞住處的尋求者,而產生了由被動向主動的心理轉化。三,受眾對新聞信息的主動尋求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對內容的尋求和對新聞媒介的尋求。一般來說,受眾接收新聞信息時主要有以下幾種心理傾向在起作用:求知,求新,求奇。受眾對新聞信息的主動尋求是在一定的接收範圍內的尋求,而不是脫離接收者的特定位置去進行憑空創造,更不是代替傳播者採集,選擇事實來製作新聞。

59、受眾從接收到接受新聞信息經歷了幾個階段:三個,第一階段是接觸階段,指人們開始允看,閱讀或收聽新聞;第二階段是意義轉換階段,受眾根據自己的認識,對接觸到的新聞進行歸納分析,作出各種價值判斷;第三階段是接受階段,通過意義的轉換,其中的部分新聞住處為受眾所接受,並對他們的決策,認識和行為等等產生明顯或隱約的影響。

60、輿論的特點:首先它總是針對某一現實問題的共同意見,因此輿論具有社會客觀性,是社會客觀事實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其次輿論是以意見的形態表現出來的,因而帶有鮮明的傾向性;再次輿論是完全出自輿論主體的自發或自覺的行動。因而具有非強制性特點。最後在同一社會中輿論形態總是豐富多樣且非常複雜的。

61、輿論與新聞的共同點與區別:共同點即它們都是公開傳播的,都對新近發生的事實作出反應。區別:首先新聞以傳播信息為第一要義,它著眼於新近發生變動的事實,而輿論是眾人針對現實中存在的特定事實所表示的意見;其次新聞要以儘可能客觀,公正,全面的態度反映事實,報道事實的真相,而輿論則帶有鮮明突出的傾向性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再次新聞尋求受眾的共同興趣,傳播得越廣泛越好,追求無差別的覆蓋面,而輿論的傳播則具有一定的影響企圖,而且是在利益相近的人們中間傳播,其範圍往往被利益,地位,觀念所框定。

62、純新聞:即客觀報道,迅速報道在短時間內發生了什麼,向讀者提供一個有價值的純粹事實。

63、新聞失實:新聞失實的最突出表現:1無中生有,憑空捏造;2添枝加葉,層層拔高;3要件殘缺,隱瞞事實;4偷梁換柱,移花接木;5因果不符。新聞失實性質的分類:故意性失實、非故意性失實。故意性失實:明明知道自己所寫的新聞與實際情況不符,卻明知故犯,造成新聞失實,其原因比較複雜,由新聞隊伍內部的問題,也有社會原因;非故意性失實:在采編新聞過程中,作者並沒有覺察到自己報道的事實與實際情況不符。(原因:輕信,採訪不深入,編輯不慎,校隊不嚴)

64、炒新聞:無中生有,小題大做,以假亂真,以聳人聽聞的新聞混淆視聽

65、合理想像:是從已知的事實去推測記者沒有採訪到而可能發生的「事實」,並作為事實來報道,「合理想像」和「擴大宣傳效果」對新聞真實性造成有害的影響。

66、新聞策劃:廣義的新聞策劃是指新聞傳媒的形象策劃,它包括傳媒發展戰略策劃、傳媒營銷策劃、內部管理機制策劃、廣告策劃以及媒體的風格和定位策劃等;狹義的新聞策劃是指新聞採訪策劃,即新聞業務中的「戰役」策劃,指新聞傳播工作者在一定時期內,為了達到某種傳播效果,對具體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所作的設計與規劃。也就是指記者對將要採訪的題材重大的新聞事實所作的事先謀劃或籌劃。

67、新聞指導性:是通過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來宣傳一定的觀點,影響受眾的思想,把受眾引導到既定的目標上去。對我國的新聞事業來說,是指新聞工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用黨的方針、政策來影響、指導受眾的思想和行動,幫助受眾明白形勢,明辨是非,明確利弊,引導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共圖四化大業。

68、核心競爭力:新聞傳媒的核心競爭力是指處於該傳媒整體能力的中心地位的獨特的優勢資源和能力的總和。具體說來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這種資源和能力在傳媒的發展中處於中心地位,發揮重要作用;二是這種資源和能力具有獨特性,是其他傳媒難以具有的。獨特性有的是傳媒與生俱來的,有的則是靠傳媒經營管理者培育開發的。

69、新聞特寫:新聞和文學的雜交: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抓住新聞事件中的一個富有特徵的片斷,或一位新聞人物活動的片斷,採用文學筆法加以細緻地描繪,使讀者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從而獲得具體的印象。親切、具體、形象是其長處

70、新聞述評:新聞和評論的雜交。把新聞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情況加以綜述,在綜述過程中加以分析、評論,預示其發展趨勢、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後果。記者來信、採訪札記也屬新聞述評。

71、調查報告:新聞、歷史、評論的雜交。圍繞一個新近發生的事件或人們關心的某方面問題,全面地、系統地、精確地報告其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并力圖揭示其本事或問題的癥結

72、報告文學:新聞、文學、評論的雜交。用文學筆法來描述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使讀者從具體生活圖畫中獲得對現實的深刻認識

73、雜文:文藝性的評論,是文學和評論的雜交

74、解釋性報道:即新聞分析,圍繞讀者有疑問、社會有爭論的事件或社會問題,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揭示其發生原因,較隱蔽地表達記者的觀點或傾向

75、調查性報道:即揭醜報道,用大量事實揭露一件醜聞或秘密交易,鮮明地表達作者的觀點或傾向

76、特稿:抓住新聞事件的特徵、細節,用優雅的、幽默的筆調加以詳細地描述

77、早期強效果理論(1940年以前)觀點:「魔彈論」或「靶子論」。即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認為新聞媒介具有橫掃一切、難以抵禦的傳播威力,而受眾則處於被動挨打、不堪一擊的地位。新聞媒介的宣傳就是「魔彈」,而受眾只是應聲而倒的「靶子」。背景: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宣傳戰和圍繞它進行的大量宣傳研究

78、適度效果理論(70年代開始)觀點:主要來自於崛起與英國的批判學派。1 應重視廣大受眾的利益需求,因為他們具有選擇、分析、判斷信息的能力;2 效果研究必須和社會各種因素聯繫起來。背景:進入70年代以後,西方傳播學者開始修正傳統觀點,探討新聞媒介與整個社會歷史變革之間的關係以及與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關係,著重研究媒介長期的、無計劃的、間接的以及對機體產生的影響

79、含義論:把行為當作內心理解的產物,即個人行為是個人對我們文化具有共同解釋的符號、形象或事件的意義理解的產物。含義論倡導者認為有三種「世界真實」,客觀世界真實,媒介通過連續不斷報道呈現的世界真實,受眾內心存在的世界真實。受眾內心存在的世界真實一方面來自對客觀世界的親身感受,另一方面深深受到媒介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媒介對現實的描繪在含義的確定、延伸、替換和穩定四方面發揮了主導效應

80、模式示範論:大眾傳播能夠描述模式化的行為,即媒介內容對受眾的行為具有模式化的示範效果

81、創新擴散理論:主要研究大眾傳播對新技術、新觀念推廣所發揮的作用。1973年,美國傳播學家羅傑斯和休梅克在《創新的傳播》一書中對該理論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四個階段的說法:知曉:個體意識到創新存在,並對創新功能有所了解。勸服:個體對創新形成一種贊成或反對的態度。決策:個體從事於對採納或拒絕創新做出選擇的行動。證實:個體謀求加強已作出的創新決策。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大眾傳播在「知曉」、「勸服」兩個階段可以發揮相當的影響力;而對「決策」、「證實」影響力很小。所以,為了推廣新技術、新觀念,必須把大眾傳媒和親身勸服結合起來。

82、「全息」報道:深度報道也稱為全息報道、全方位報道、解釋新聞、大特寫、社會紀實。《新聞學簡明詞典》給深度報道下的定義是:一種闡明事件因果關係、預測事件發展趨勢的報道形式。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係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報道方式。從歷史淵源、因果關係、矛盾演變、影響作用和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報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實內部,一面展示事實宏觀背景,把握真實性

83、新聞誹謗:1) 誹謗的對象:個人、某個特定團體、企事業單位所生產的產品;2)西方國家誹謗罪確認標準:一是特定的對象、可以讓他人確認的對象,不是泛指;二是歪曲、誇大、捏造事實;三是必須含有惡意;四是公開傳播,造成對象的名譽損害;3)我國判定媒介侵害名譽權的標準:一看報道是否真實;二看是否有藉機誹謗詆毀的內容;4)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在新聞報道中,真實性是防止觸犯誹謗罪的最主要手段。

84、隱私權:分類:一是闖入原告的私人禁地;二是公開私人物件,使原告的正常社會生活被破壞;三是在公眾面前將原告置於錯誤位置;四是未得本人同意,利用原告的姓名、肖像等進行商業活動。

85、規模經濟:指企業達到一定生產規模以實現最佳的投入產出效應。報業廣電集團化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實現規模經營。

86、新聞職業道德:新聞工作者自立的行為準則,它藉助於輿論力量促使新聞工作者自覺地遵守。新聞職業道德標準: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責任。

87、職業理念:涉及新聞工作的宗旨和「為什麼」、「為誰」從事新聞工作。

88、職業態度:新聞工作必須嚴肅、嚴謹、認真、踏實。

89、職業紀律:「只用公平方法獲得新聞、照片和資料」「對秘密獲得的新聞來源,應保守職業秘密」

90、職業責任:竭盡一切努力,以確保新聞的真實、全面、客觀、公正。

91、媒介生態環境:媒介是一種社會子系統,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其他子系統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總和就是媒介生態環境。

92、流行: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可以看作是當代文化最明顯的一種社會效果,在其中其主要作用的是大眾傳媒。1所謂流行是一種事物、行為或觀念等在短時期內、在較為廣大的人群中傳播開來,並為人們接受、認同和仿效。2 流行這一現代神話的製作者正是大眾媒介。大眾媒介在短時期內反覆、大量傳播某種符號,使之成為一種人人皆知的現實,漸漸地人們視其為理所當然,開始以此要求別人並設定自我。3 在流行形成的過程中,大眾的基本心理狀況是從眾和害怕孤獨。流行實際上是大範圍從眾行為的結果。隨著大眾媒介的跨地區、跨國家、跨文化傳播的實現,流行正在成為一種全球化現象。4流行也是大眾文化追求即使效果的集中體現。流行從來都是排斥永恆的,大眾媒介傳播快速的特徵契合了流行的特質。5事實上,流行和大眾媒介相輔相成,流行必須依賴大眾媒介才能實現,而大眾媒介也需要以不斷變換的流行重做自己的傳播內容,並在流行潮中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大眾的矚目。

93、符號化:大眾媒介通過傳播賦予商品以某種意義,這即是將商品符號化了。大眾媒介大範圍內的持續傳播,使大眾普遍認可了大眾媒介所提供的商品與符號之間的關係,並且接受了媒介提供的解碼方式,商品的符號化就這樣完成了。大眾媒介是符號意蘊的構建者,更是將這一模式進行社會化實施的重要推動者。

94、偶像崇拜:大眾文化最為奇特、最為引人注目的一種景觀。1偶像:使大眾文化產品的製作者們根據市場需求,針對大眾心理精心炮製的一種特殊文化商品。2 製作偶像使大眾文化工業的最重要環節之一。這就是當代社會的「明星制」。偶像即是明星。大眾媒介是「明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3 「明星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眾媒介。1)明星之所以能以適應市場的虛擬面目——「公眾形象」示人,有賴於大眾媒介這個中介。大眾媒介位明星創造虛擬形象提供了可能的空間。2)明星效應的取得還有賴於大眾媒介反覆大量的傳播。這與大眾媒介的「授予身份」功能有關。即傳媒報道意味著一種特殊身份,頻繁在大眾媒介中出現的人物更有可能被指認為名人。傳媒曝光率與人物的知名度呈正比關係。

95、文化帝國主義:1 「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最近又增添了更複雜的社會背景。在文化傳播中,作為載體的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越來越突出,以至於成為一個關鍵性的環節。「文化帝國主義「理論集中的焦點,也正是文化的國際性大眾傳播。2 此理論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共鳴。在傳播領域中,確實存在著傳播者之間的不平等問題,由此引發出關於信息流通社會後果的研究。3 信息市場上的商品流通有其特殊性,因為它們有文化意義甚至意識形態色彩,屬精神產品類。「文化帝國主義」特指發達國家有意或無意地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媒介系統和文化生活。4,這一理論的提出基於一些基本認知:1)世界傳播模式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世界力量結構密切相關;2)由國力相差懸殊的國家為主體形成的世界力量結構,顯然不可能是強弱均等;3)在此影響下的世界傳播模式也必然呈現某種傾斜態勢,也就是發達國家在傳播中的主導性與發展中國家的被動性;4)文化霸權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有意識的宣傳外,有很多是出於無意識狀態,其中最大的驅動力是商業原則。無論是大眾文化產品的製造,還是大眾媒介的構建運作方面,發達國家憑藉其雄厚的綜合國力佔據了絕對優勢。5)「文化帝國主義」並非刻意針對某個國家,其要點主要指向文化傳播中的不平等現象。

96、CNN:美國有線電視網,1980年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全天候24小時連續播出新聞的電視台。在美國約有7000萬訂戶,在世界多個國家開展業務,派駐記者等。既有對內廣播又有全球廣播。影響很大

97、美聯社:在1892年成立,全稱美國聯合通訊社,英文縮寫為AP,,是有個成員單位(社員)聯合組成的合作型企業,社務為社員大會產生的董事會主持,董事會任命社長兼總經理領導日常工作,經費由社員以股款形式分擔。美聯社現用 6種文字發稿,訂戶遍佈於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勃發內容除文字新聞外,還有圖片﹑圖表﹑特稿﹑以及金融﹑商業﹑體育﹑氣象等信息,現已成為西方社會最大的國際通訊社。

98、有償新聞:有償新聞就是指某些企業單位、經營者個人為了宣傳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而想方設法在一些媒體上上鏡頭、占版面等,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給自己做廣告,而給予記者或編輯以物質利益需求,或者是政府官員為了掩蓋醜行而賄賂新聞人員以做出歪曲事實的報道的違法行為。簡而言之,新聞采編者將具有或不具新聞價值的信息,按照出資人某些宣傳意圖撰寫的新聞。有償新聞,是新聞工作者採取不正當手段向被採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有償新聞還包括故意隱匿和扣押新聞的活動。

99、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於媒介融合的想像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廣義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包括所有融合、策略融合、結構融合、信息採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五個方面。

100、邸報:在古代有關各種記載中有不同稱呼,有的以發布機關或發布地點來稱呼,稱邸報為「邸抄」、「朝報」、「進奏院狀報」等。指來自邸或進奏院或來自朝廷、內閣的報告。有的以它的形狀稱呼,把邸報稱為「條報」、「條陳」、「除目」,意為一條一條的呈報。(1)基本內容:皇帝的聖諭;朝廷公布的法令;大臣的奏摺;(2)特點:不由朝廷統一公布;內容不相同;無固定發布日期;無自己采寫的新聞言論;(3)作用:宣傳忠君、封建綱常;通信息;(4)性質:邸報無自己采寫的新聞和言論,與報紙有根本區別,因此其並非近代報紙的始祖,而是政府公報的始祖;(5)讀者對象:它最大的發行範圍僅僅是官吏以及「官吏預備隊」——讀書人。

2019木鐸新傳實務班二期

1、實務全程班(課程精講+作業批改,原價899元,3人拼團立減100元,每人只需799元):

cctalk.com/m/tuan/AALLS (二維碼自動識別)

2、實務批改班(只參與消息、策劃、評論作業批改,699元,可去淘寶聯繫客服拍下)

shop005.cn/i9OufH (二維碼自動識別)

當然,學長這裡還是要推薦性價比最高的報名方式,一鍵鎖定4合1課程:強化衝刺班

它包含:【新媒體理論班】+【實務班二期】+【熱點強化班】+【答題衝刺班】

4合1【強化衝刺班】拼團價格:2399元!

cctalk.com/m/tuan/A5CZ4 (二維碼自動識別)

△ 長按上方二維碼,拼團購買,每人只需要2399元

  • 一鍵購買,搞定四個班級:新媒體理論班+熱點班+實務班二期+答題班。不同班級服務不同考點,全程陪伴到考前一天。
  • 100個課時,50次作業精細批改:這裡每一步操作都是為了260分的專業課定製。

2019考研的同學,因為木鐸考研1、2、3群人數均已達到2000人上限。之後入群同學請加【2019新聞傳播學考研5群(群號:694360266)】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加群。相關消息,都會在群內通知。

qm.qq.com/cgi-bin/qm/q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原文來源:速速收藏!新聞學最常考的100個名詞解釋


推薦閱讀:

TAG:新聞學 | 新聞與傳播學 | 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