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內向高敏感人群:接納自我、改善低自尊、提升能量的根本方法(上:根源)

我在《凡我所有,我皆熱愛》那篇日記里曾經寫過以前的我自己。長時間處於自我懷疑的狀態里,幾乎每時每刻都覺得自己很不好。自己看自己全都是缺點,看世界全是負面。每一天都被大量的焦慮和恐慌填充,覺得自己有無數的事情要去做,無數的短板要去彌補,但是又因為過於焦慮而手足無措,什麼事都無法做好。不停抱怨和挑剔,永遠沮喪和灰暗,討厭回憶過去,也害怕未來到來,最終卻把所有現在都浪費在了回憶和幻想中。

我曾經以為不會再有人像我這樣討厭自己、懷疑自己了。當時在那種狀態中,只覺得身邊所有人都過得比我開心。 但是走出來之後我漸漸發現,這個世界上不能接納自己的人其實有很多,表現各不相同,而真正認可自己、接納自己的人反而是少數。

這一點在高敏感人群中尤為明顯。高敏感人由於自身能量低,無論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往往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自我懷疑或低自尊。主要表現之一自卑,覺得自己全是缺點,即使別人說一些自己的優點也不願意相信,內心抗拒別人的誇獎,懷疑別人的真誠,覺得那並不是自己。二是焦慮,焦慮程度與每個人的性別、年齡、成長經歷、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原因除了經濟水平、工作/社交壓力、親密關係等等大多數人都會面臨的問題,也部分來源於生活的無目標感/無意義感/無存在感等。三是消極,這一點在內向高敏感人身上更加普遍,社會環境的主基調給了我們一個誤導,讓我們覺得不管是在事業上、社交上還是愛情、友情等親密關係上,內向的人無法或者很難達到外向的人所能夠取得的成就或幸福。還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發展出了迎合型/討好型人格,習慣於犧牲個人意願來避免矛盾和衝突。

對於自我懷疑、自我排斥來說,低自尊、能量低既是原因也是表現。但這些不是問題的根源。就我自己的經驗教訓和觀察而言,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兩個:

一是自我同一性未完全達成。

自我同一性是指一個人在尋求自我的過程中,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學中把人格發展分為8個階段,其中,青少年期是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每個人的這段時期都面臨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是誰。「同一性危機」這個詞就是指一個人在缺乏明確的「我是誰」的感覺時所產生的混亂和失望。而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就意味著一個人對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夠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並對未來自我的發展作出自己的思考。

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人大體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人形成了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對於自己的人格特質、人生目標、未來規劃等等有著清晰的了解。他們目光堅定,步履不停,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始終能夠堅韌積極地向前行進。第二種人就像之前的我,對自己和生活中的一切都渾渾噩噩,或服從別人的意見,或迴避矛盾,拖延決定,不能正確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生活角色。這樣的人屬於「同一性擴散」,他們無法「發現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逃避思考問題。也有些人表現為缺乏興趣,孤獨,對未來不抱希望,或者很叛逆。第三種人屬於「同一性拒斥」,過早地將自我意象固定化,沒有考慮各種選擇的可能,停止了對自我同一性的探求。這樣的人往往刻板、不寬容、自我防禦,遵從父母、群體等的目標、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青少年時期同一性的確立,關係到一個人的健康發展,關係到他能否更好地適應社會,能否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矛盾在於,在青少年時期,我們經常意識不到這些,所有的問題在獨立意識缺乏、心智發展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僅僅被我們歸結為負面情緒,很少深入思考其產生原因。很多人都在大學時期,甚至像我一樣走上社會以後,才慢慢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自我懷疑、自我排斥、自卑、低自尊等問題。

不過這並不是壞事。在埃里克森看來,這是一個"延期償付"的階段。對大多數人來說,自我同一性的達成是一個逐漸緩慢的探索過程,而不是外在的急劇變化。延期選擇很正常,而且是健康有益的。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親自經歷,親自體驗,在此期間摒棄不適合的東西,發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尋找根源。這些是建立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部分。

簡單來說,對於每一個人來講,自我同一性就是明確「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答案的明確給予我們存在感、目標感和方向感,讓我們從根本上逐漸接納和認可自己。

二是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基礎有偏差。

這裡先明確幾個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心目中自己所有特徵的綜合,也就是說,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類型的人。內向還是外向,樂觀還是悲觀,是不是情緒化,有沒有親和力、責任心,意識開放性如何,等等。「自尊」則是一個人對其自我概念的評價,其實質是你是否喜歡你自己。那麼什麼是自我價值感呢?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在不同情境中會變化。比方說,以前每次我在社交中表現很差的時候,潛意識裡就會對自己產生排斥或厭惡,而當偶爾有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現突出的時候,又忍不住暗暗得意。也就是說,「自我價值感」是會上下波動的。

自尊與相對穩定的自我評價有關。整體自尊的建立是一個二階段過程的結果:人們先確定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或者說可決定其自我價值的領域(自我價值組合),再根據自己在所選擇領域的表現對自己做出評價。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明明有不少缺點和短板,但還可以自我感覺良好,而一些高敏感人即使很多方面在外界看來都很優秀,但就是無法接納和認同自己。一個人也許在社交技巧和溝通能力方面有欠缺,但只要你不把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其上,它們就不會影響你的整體自尊。但如果一個人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學習成績或者身體素質上,那麼即使所有人都喜歡你,你也可能因為自己的成績或運動表現不如別人而自卑。

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的自我價值感比較穩定,而高敏感人往往在喜歡自己和不喜歡自己之間來回擺動。原因在於我們所選擇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基礎(自我價值組合)是否可控。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控制自己是否被別人接納,保持美貌或是在競爭中取勝,因此,如果我們把自尊與類似這些不可控力相聯繫,可能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抑鬱中。而把自尊建立在可控領域,如信仰、自我成長、奉獻公益事業等等,會使我們擺脫別人和一些不可控力量的支配,更少地感覺到沮喪和焦慮。

這就帶給我們兩點有益的啟發:第一是,我們要想自我感覺良好,不是所有方面都需要表現出色;第二是,我們可以通過逐漸改變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基礎來增強自尊水平。

推薦閱讀:

TAG:接納自我 | 自尊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