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兩種人:
一種人雖然已經畢業,但還是會擠出時間利用周末去圖書館看書,晚上會去健身房跑步鍛煉,作息時間相當規律,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地妥妥噹噹。
另外一種人畢業之後,就再也沒有拿起書本,白天上班渾渾噩噩,做事拖延馬虎,晚上回到家裡,如同身體被掏空一般,匆匆叫了個外賣,就往沙發上一躺,刷手機,玩遊戲,看綜藝,到了晚上十二點的時候,還依依不捨,結果第二天頭重腳輕地去上班,周而復始,日復一日。
這兩種人的人生軌跡,想必你已經猜出來。
第一種人工作上步步晉陞,生活里把自己錘鍊地十分優秀;而第二種人,卻整天在抱怨工作不順,感情遇到挫折,被生活打擊地灰頭土臉,無力還手。
究竟是什麼樣的魔法,可以讓人走上兩條結果懸殊的道路,答案就是自律
為什麼自律的人生,可以像開了掛一樣,但現實中,卻很少有人做得到?
因為自律意味著你必須有所放棄,不能全部都要
就像你想要保持完美的體型,維持身體的健康,你就必須和垃圾食品說再見,你不能肆無忌憚地吃麥當勞和肯德基;
就像你想要成為學霸,拿到獎學金,那舍友半夜三更還在玩遊戲,談戀愛煲電話粥,你就不能如此放縱;
就像你畢業後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那你必須在周末的時候,繼續加班研究自己的感興趣的領域,同事發起的聚會,你都得加以拒絕。
這個世界上,太多事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你必須有所放棄,
但人做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十分厭惡損失帶來的陣痛感。
比如,一個人得了2000元錢和丟了2000元錢對內心的衝擊,哪個更大?
顯然,丟錢衝擊更大,真可謂「相同得失,不同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同樣的得失,「失」的影響是「得」的兩倍。由此看出,人對損失更敏感。這就是「損失厭惡」。
基於這樣的一種本性,很多人不斷被它牽著鼻子走。
於是,我們一邊狼吞虎咽地吃著垃圾食品,一邊幻想自己擁有八塊腹肌;
一邊和舍友通宵達旦地LOL,一邊期盼著期末考試可以門門功課都過90分;
一邊和同事周周出去KTV遊山玩水,一邊希望自己能夠在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這樣的痴人說夢,你不知道做過幾次?
知乎上曾經大熱過這樣的一個回答:
「既然整天不思進取,渾渾噩噩,沒有半點目標可言,就不要做什麼英雄式的夢,好好地甘於平庸。既要前程似錦,又要毫不費力,你咋不上天?「
年輕的時候,我總以為什麼都想要,都後來才發現,真正厲害的人,懂得為人生做減法,知道哪些東西不該要,哪些東西即使拼了老命,也要去爭取的。
可能會有很多人教你如何自律,但其實在一次又一次的內心追問中,其實你自己應該知曉了答案。
只是在面對內心真正的答案時,你次次地選擇逃避罷了。
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曾說過: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你在拖延中,幻想這些問題可以自行消失。
但是啊,問題從來都不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不見,就像愚公要移的那座山一樣,不是他把眼睛給
閉起來,道路就會順暢,眼不見為凈這句話,聽聽就好,切不要當真。
只有在內心審視的過程中,從容地接受自律帶來的暫時性損失,才能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這個時候,你要對自己自我暗示:
這種損失是暫時性的,雖然換來了眼前的痛苦,但卻能帶來長期性的收益,我一定能堅持下去等等。
前幾天諮詢一位自媒體的大V,問起他是如何一步步做起來的,並表示日復一日地呆在家裡進行創作,對於我來說,簡直是要命,他呵呵一笑:
要有得,必然要有失,就看你怎麼衡量而已。
我恍然大悟。
那麼,在自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答案就是:要選擇難走的路
日劇《問題餐廳》有一句台詞,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們天生就喜歡避重就輕,喜歡那些可以帶來即刻反饋的事情」
但自律式的人生,從來都是要自己脫離已有的舒適區,逼迫自己不斷去嘗試,去堅持那些「困難」的事情。
我們就是因為自己內心深處藏匿著不甘心,所以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我們還是願意下班後去健身房揮汗如雨,還是願意周末的時候,背起書包,去圖書館泡上一整天,還是願意在無數個夜晚,琢磨心儀已久的事業到深夜。
而這些,與各式的葛優躺,無窮無盡的綜藝泡沫劇,毫無營養的閑聊扯淡相對比,真的要難上許多倍。
但你要相信,那些讓你痛快半分鐘的事情,絕大多數不值得你耗費時間去做,而值得你做的,也絕非是你分分鐘能做得好的。
TAG:自制力 | 享受自律 | 成功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