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開發心理學(八):容忍矛盾

在邏輯學中,矛盾是指一個命題的和它的否定同時成立。

該想法來源於亞里士多德的無矛盾律,

你不能同時聲稱某事物在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

無矛盾看起來是顯然的,但其實不然,

因為我們完全可以自定義一個允許矛盾的邏輯系統,

次協調邏輯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所以,嘗試容忍矛盾即使是從邏輯學角度來看也是合理的,

那麼我們就值得重新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了,

我們的大腦,能否同時認可兩件看起來矛盾的觀點呢?


整合性思維

70多年前,美國小說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認為,

真正智者的特點之一,就是,

能同時容下兩個相對立的想法,但仍然保持行動能力。

我國古代,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

在教育後輩時,也曾說過,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

此外,商業思想家羅傑·馬丁,也曾採訪了50多位成功的領導者,

最終發現,他們大都具有一個非同尋常的特徵。

成功的領導者更願意而且能夠同時接納兩種互相衝突的觀點,

在碰到意見衝突時,他們既不慌張,也不是簡單的進行非此即彼的取捨,

而是另闢蹊徑提出一個新思路,既包含了原先兩種觀點的內容,又比原先兩種觀點勝出一籌。

羅傑·馬丁把這種思考和綜合的過程,稱為整合性思維。


有前提才有結論

可是,讓自己認可看起來矛盾的觀點,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這顯然不是說,矛盾的觀點沒必要去分辨,

而是說,我們要努力找尋,使它們達成一致的辦法

為了能說服自己的大腦,我們得使用一些小手段,

修改自己的思維框架,讓大腦認可有什麼樣的前提,才有什麼樣的結論

換了一個前提,結論也會發生變化。

具有這種「有前提才有結論」思維習慣的人,

在思路上更不容易陷入僵局。

假如,公司突然派我們出差,我們會帶什麼?

不少人是想法是,電腦,麵包,水…

然而,思路靈活回答者,會這樣做出答覆,

我並不知道去哪裡出差,為期多久,

如果比較近的話,時間又比較短,我會帶…

如果比較遠,時間長,我會帶…

能夠這樣考慮問題的人,任何時候都不會陷入恐慌。

一旦我們看清了結論與前提之間的強相關性

很難與別人因觀點不同而發生爭論了,

因為,如果按他們那樣想,其實也沒錯

於是問題就被轉換了,

從「為什麼不認可我的觀點」,轉換成「你我思考的前提有什麼不同」,

以及,「誰的出發點更符合事實」。

所以,大前研一這樣說,

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為印證假設不辭勞苦的行動力。


集眾家之長

除此之外,有時候我們還得考慮,區分對錯是否值得

或者說,我們能否從矛盾的兩種說法中,分別聽取對自己有益的部分?

例如,「珍惜時間」與「不要急於求成」,哪個是對的?

「有自己的主見」與「擅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怎樣才能兼容?

如何才能既「樂觀自信」,又「謙虛謹慎」?

很多狀態看起來是無法並存的。

其實完全沒有問題。

因為這些勸誡都是在不同的前提下給出的,

對於不珍惜時間的人,人們會提醒他,使之意識到時間的寶貴。

這並不意味著就得「急於求成」。

另一方面,「不要急於求成」是對於那些過於急躁的朋友而言的,建議他們穩下來,

同樣,這也並不意味著該虛度時光。

因此,我們在聽取一段話的時候,應當分清它是在什麼背景下說出來的,

這將有助於避免盲目的相信一家之言。


結語

本文討論了在前端開發過程中,出現爭論時的心理活動,

當然爭論是不可避免的,但無意義的爭論卻可以改善。

因為在我們「有前提才有結論」的思維框架中,

即使是矛盾著的觀點,我們一樣可以完全接受

剩下的事情只是驗證前提罷了。

人們總是更願意相信自己,難於接受別人的觀點,即使是事實,

所以,把自己認可的前提條件看成是假設,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將更有助於糾正我們成見,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正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下一篇:前端開發心理學(九):順應自然

推薦閱讀:

TAG:矛盾 | 帶有假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