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邏輯學中,矛盾是指一個命題的和它的否定同時成立。
你不能同時聲稱某事物在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
無矛盾看起來是顯然的,但其實不然,
次協調邏輯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所以,嘗試容忍矛盾即使是從邏輯學角度來看也是合理的,
70多年前,美國小說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認為,
能同時容下兩個相對立的想法,但仍然保持行動能力。
我國古代,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
此外,商業思想家羅傑·馬丁,也曾採訪了50多位成功的領導者,
成功的領導者更願意而且能夠同時接納兩種互相衝突的觀點,
羅傑·馬丁把這種思考和綜合的過程,稱為整合性思維。
可是,讓自己認可看起來矛盾的觀點,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了能說服自己的大腦,我們得使用一些小手段,
具有這種「有前提才有結論」思維習慣的人,
假如,公司突然派我們出差,我們會帶什麼?
然而,思路靈活回答者,會這樣做出答覆,
我並不知道去哪裡出差,為期多久,如果比較近的話,時間又比較短,我會帶… 如果比較遠,時間長,我會帶…
我並不知道去哪裡出差,為期多久,
如果比較遠,時間長,我會帶…
能夠這樣考慮問題的人,任何時候都不會陷入恐慌。
一旦我們看清了結論與前提之間的強相關性,
於是問題就被轉換了,
所以,大前研一這樣說,
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為印證假設不辭勞苦的行動力。
除此之外,有時候我們還得考慮,區分對錯是否值得。
或者說,我們能否從矛盾的兩種說法中,分別聽取對自己有益的部分?
例如,「珍惜時間」與「不要急於求成」,哪個是對的?
很多狀態看起來是無法並存的。
因為這些勸誡都是在不同的前提下給出的,
另一方面,「不要急於求成」是對於那些過於急躁的朋友而言的,建議他們穩下來,
同樣,這也並不意味著該虛度時光。
因此,我們在聽取一段話的時候,應當分清它是在什麼背景下說出來的,
本文討論了在前端開發過程中,出現爭論時的心理活動,
因為在我們「有前提才有結論」的思維框架中,
人們總是更願意相信自己,難於接受別人的觀點,即使是事實,
這將更有助於糾正我們成見,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正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下一篇:前端開發心理學(九):順應自然
推薦閱讀:
TAG:矛盾 | 帶有假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