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多少80後懷念兒時的糖人?他60歲學吹糖人 卻說:哄大家玩兒

「大梨糕換糖人,換不換?」

「自己吹,感受一下,

尋找童年的記憶,要不要來一個?」

還沒走近,就聽到張福泉的呦呵聲了。

已經60多歲的張福泉,

年輕時畫糖畫,

近兩年,開始拜師學了吹糖人。

「和蔗糖打了32年交道後,

如今開始和麥芽糖較勁了。」

張福泉用手感受一下盆中麥芽糖的溫度和柔軟度,

便熟練地挖出了一塊糖,放在手裡揉,

而後將糖包拉開,形成一條長長的細絲,

到一定程度後,用右手的手指將細絲斬斷。

隨著糖包漸漸鼓起,

張福泉在糖包上捏出耳朵、嘴巴、腳,

一隻惟妙惟肖的貓就出現了。

吹糖人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

也是幾代人的記憶。

曾經最吸引孩子們的聲音之一,

就是衚衕里傳來的敲鐋鑼的聲音。

很多孩子聽到這聲音,

無論手中有錢沒錢,

都會奔出家門聚集在吹糖人的手藝人身邊。

糖人到手,欣賞一番,忍不住舔一舔,

再舔一舔,看糖人不成形了,

乾脆大口吃掉……

「糖的配方、外界的溫度等都會影響糖的軟硬度,

進而影響造型。

以前夏天幾乎見不到吹糖人的,

因為天氣太熱糖易融化,造型困難,

但是現在通過改進糖的配方,

已經能在夏天吹出漂亮的糖人了」。

站在攤位旁70歲的老主顧回憶,

「糖人當時兩毛錢一個,絕對不算便宜,

可以對比當時的物價。

那時一兩餜子8分錢,一個燒餅6分錢,

兩角錢就能吃一頓像樣的早飯了。」

「我從1985年開始畫糖畫,

我覺得吹糖人這門手藝也需要傳承,

又可以重溫自己的童年回憶,

所以拜師開始學習了。」

畫糖畫和吹糖人雖然都是將糖軟化後造型,

但畫糖畫用的是蔗糖,吹糖人用的是麥芽糖,

兩種糖的特性不同,

兩種手藝的造型方法也不同。

說起吹糖人的要領,

張福泉簡單地概括為「氣到力到,氣力相隨」,

也就是邊吹邊捏,其中的細微分寸,

只能在練習中慢慢體會。

張福泉初學時,

經常練習到半夜一兩點鐘。

如今看到有些想試著自己吹糖人的顧客,

有的將糖人吹爆了,有的吹不起來,

他就會想起自己當年入魔般的練習。

「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須鑽進去。」

張福泉小時候看到吹糖人的就心痒痒,

但只能偶爾買一個。

隨著代際的推移,

吹糖人也從挑擔漸漸變成騎自行車,

這一行的手藝人越來越少。

張福泉說,「跟不上形勢,被淘汰是必然的。

比如以前鋦鍋、鋦碗行業興盛,

但現在買一個碗才幾元錢,

鋦碗需要更多花費,所以這一行兒就消失了。

將吹糖人單純地當成一門手藝來看,

如果無法讓它手藝人養家,

學的人勢必會越來越少」

張福泉的攤位前經常有外國人駐足觀看,

但主要的消費群體還是「80後」的年輕人。

「80後」是對糖人有懷舊情結的最年輕群體,

同時消費能力強。

兩分鐘就能吹好一個糖人,

可張福泉會從糖人的前世說到今生,

吸引了眾多的外國年輕學生,

他們紛紛與張福泉合影留戀。

「現在年紀大了,不愁養家,

「干這行,主要就是哄大家玩兒……」

想讓人們感受到吹糖人的樂趣,

讓自己心中的情結有所寄託!

味覺和情感一樣,

都是有記憶的!

糖人或許就是最好

打開兒時回憶的那扇門!


推薦閱讀:

TAG: | 北京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