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徐濤:教育如何履行對未來的承諾

徐濤,耀中教育機構課程和教學總監。

這是一刻talks講者徐濤在一刻talks【2018未來大會】上的演講。她的演講分為:教育的重塑——追求深度的學習和教育的回歸——塑造學生的品格塑兩部分,深度學習讓過程更加個人化,更加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和認同,從而獲得能夠在未來持續影響他的知識和技能;而同時教育要確保同情、進取的好奇心、不可戰勝的精神、追求堅韌、明智的自我否定這些美好品格的存在。

文章3735字,閱讀需要10分鐘

▼徐濤x一刻talks【未來大會】完整版

視頻封面

01互聯網撼動教育傳統

非常高興今天能和大家分享我對未來教育的一些思考。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教育如何履行對未來的承諾」。教育的定義有很多,我相信大家越來越對這樣的定義產生共識,教育是對未來的準備,教育旨在促進每個個體的成長,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對未來的承諾

曾經我們是視學校為知識的聖地,在某些時代,或者說剛剛過去的時代,甚至擁有知識是一種特權。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會發現,知識的開放、知識的獲取已經沒有任何特權,特別是互聯網,讓這個信息更是以幾何速度在增長。所有這些知識和信息的開放與數量,直接撼動的就是現在的教育傳統。

比如說學校空間設置,這種限制直接挑戰的,就是孩子們的學習,不再取決於他們自己內在的學習規律,而是受限於外部的環境。另外還有學科設置,我們的學科設置也和現實生活脫節,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常常要求的是,知識的整合使用和多種技能的使用,沒有絕對的單一學科的問題。

但我們的教學是大量的以學科方式來產生的,還加上評估系統的問題。大家知道我們越來越呼籲,重要的是思考的技能、創新的技能、合作的技能、溝通的技能,但我們的評估系統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因為評估都是對學生的知識做一個總結性的評價。所有這些變化,還有教育存在的壁壘,都會讓我們今天的教育者去追問,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教會學生學習了嗎?

02教育的重塑——追求深度的學習

如何在一個學校里去追求深度的學習,或者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更多具有深度學習的機會呢?在這我們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嘗試。

首先大家會知道,由於現實世界中沒有存在單一的學科問題,所以我們要進行的是一種學科的模糊邊界,我們稱作融合課程。比如最近大家討論比較熱的STEM,就是科學、數學、技術、工程還有藝術,這幾門學科的融合。

還有我們有一些傳統的課程,比如地理課程、政治課程,可以融合成全球政治,因為任何一個全球政治問題都沒有辦法完全脫離開地域限制,還有我們所說的環境,除了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所以當它整合成一個融合學科時,關注的是現實的問題,而這個現實問題的解決,調動的是多學科知識和多技能。

還包括,我們現在也越來越多引進項目實踐,因為項目實踐本身它就要求將生活,將一個現實中的問題引入到課堂當中來,學生為了解決這個需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要去學習知識,探索技能,這種知識的整合和技能的整合,對他的學習是一種深度學習,對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我曾經在北京耀中國際學校做校長做過十年,我做校長時每年也有很多項目,比如有一些社區活動,我們就把它項目化,像春節廟會、聖誕節的聖誕集市,我們都是用項目方式交給學生做的。

從設計到計劃,從預算到採購,到售賣、宣傳、做海報、培訓志願者,甚至場地的安全、疏散,這些學生都會經歷。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項目最終完成時他獲得的是多種知識的整合運用,運用的是多種技能。每次學生完成項目時做的總結和反思都特別令人感動。

03教育的回歸——學生的品格塑造

在教育里,作為一個人的知識和練習,對我們來說就是去塑造品格。我這幅圖展示的是來自於PISA,PISA就是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它是經合組織做的這樣一個測試,主要是測試15歲的青少年是否為社會生活做好了基礎知識,還有基本技能的準備。

在2009年和2012年上海中學生都代表中國參加了PISA的測試,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績。所以現在國內也非常關注這個PISA。很可惜最近幾年我們持續參加的PISA,我們的成績已經落到了第十名。

2018年的測試,它增加了一項素質的測試,叫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y。最初PISA每三年做的時候一開始關注的都是科學、數學和閱讀這些基礎技能,但是近年來隨著世界格局和環境的變化,它越來越關注到是什麼樣的素養對一個青年人準備好面向世界是更重要的。所以,今年2018引入了全球勝任力。

大家會看到全球勝任力,在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的均衡關注下,全球勝任力成為一個核心素養。全球勝任力有這樣四個維度,要求青年人能夠分析當地的、全球的和跨文化的問題,能夠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溝通,能夠出於集體的福祉和可持續的發展採取行動。

在最近一次BBC對全球勝任力的評論當中提到,與我們考察的數學技能和閱讀技能不同的是,這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多樣化的評估。

在我們討論數字化時代的時候,我個人認為首要的品格應該是責任感和同理心的培養,當然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有時候會對品格培養有一個排序,大家也會看到這些比較的報告。因為自己的價值核心系統還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品格上也有不同的排序。

但我個人認為責任感和同理心應該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知識是冰冷的、教育是溫暖的,教育它塑造的不是產品,塑造的是人,而且這個人是一種承諾,確保因為我們培養的這個人,我們的未來世界更加美好。

在我們討論品格塑造時我們都會想到,有這樣一個對老師的定義,說我們的老師是園丁,老師最需要加強的他的核心職能是什麼呢?那就是對每個個體,對人的關注。

很多來自教育的研究都表明,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當中,社會因素和情緒因素是占重要位置的,如果一個孩子處於焦慮的狀態,處於不安的狀態,處於缺乏安全感的狀態,或者他非常有壓力,這些都是影響他學習的首要因素。所以,今天教師的角色是應該去幫助學生獲得非常安全的自信的學習狀態。

和我剛才提到的元認知也是一樣,我們在提個性化學習或者個體化學習時,這意味著每個老師應該給予每個個體最適合的反饋,你適合每個個體接下來的一個有效學習,這個是我們教師在新的時代,或者未來面臨的一個挑戰,或者他的價值的體現。

今天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速成的時代、快速複製的時代,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App在使用。那我跟大家分享這個圖片,我是想傳遞我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思考。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沒有一個APP可以一站式的、迅速地幫助學生去塑造品格,去塑造我們所說的道德感。因為本身就是緩慢也好、規律也好、過程也好,這是教育的優雅所在,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不能在今天這樣浮躁的時代也對教育說,什麼都是可以提速的,什麼都是可以速成的。

所以對於品格塑造來說,它更沒有這樣一個一站式的解決問題。聯繫到我剛才說的,不管是跨學科的深度學習還是項目學習,實際上都是要讓過程更加個人化,更加深入,更加讓他獲得情感的體驗和認同,從而它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在未來持續去影響他。

04對教育的理解

庫爾特·哈恩是我非常喜歡的德國教育家,他非常有思想,他是Outward Bound Education的創始人。他個人比較專註戶外教育,特別是好多生存技能,很多航海生存技能的訓練都始發於這個人。

他認為教育的首要職責就是確保這些品質的存在,進取的好奇心、不可戰勝的精神、追求堅韌、明智的自我否定,當然首要的是同情。我希望我的學生未來或者現在,他都能夠開始或者擁有這樣的品質,作為一個成人或者一個老師,我也希望我也在磨鍊這個品質。

今天我們在談話未來時,未來對教育也發出了它的挑戰和號召,它是需要找到教育的新平衡的。今天國家已經沒有辦法單獨工作,因為全球化,全球的競爭力成為每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公民,因為他有雙重身份,我是本民族本國家的,我也是全球的一部分,所以核心的競爭力又出現了一個全球競爭力。

因為我是在國際教育行業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我記得有一次採訪時他們會問,說如果你用一個非常有一定比喻的,有一定畫面感的回答來說,你的學生未來是什麼樣的?

當時我記得我的回答就是,我希望有一天當他們代表各自的國家在一個談判桌上的時候,他們能夠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國家責任,但也能夠代表他的民族和國家責任,與其它國家討論時做出最明智的決定。這個明智決定不是傷害他的國家,也不是單純的全球化,是應該在國家利益和全球化之間找到最佳的方案。這也是我對教育的理解,這就是教育的一種新平衡的解讀。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