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ercola 醫生
耳鳴(或耳朵內部的慢性鳴響)的影響已經波及到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它通常不會危害您的健康,但卻會嚴重影響您的生活質量,並會隨著您的年齡增長而變得愈發嚴重,或者成為某些潛在疾病的一種癥狀,如年齡相關性聽力損失、耳部損傷或循環系統疾病。
在大部分情況下,耳鳴會在50 歲之後被診斷出來,然而,近期一項研究發現,耳鳴在年輕群體中的普及程度令人咂舌,並且發病率還在不斷上升當中,這很可能是由於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吵鬧的音樂和其他環境噪音。
更糟糕的是,耳鳴可能是永久性神經損傷的標誌,它可以充當預測未來聽力障礙的依據 。
在一項針對11 至 17 歲 170 名學生開展的研究中,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高風險聆聽習慣」,包括在派對或音樂會上接觸到嘈雜的噪音,用耳塞式耳機聆聽音樂,以及在使用手機時基本不用簡訊功能等,在年輕人當中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超過一半的研究參與者表示,他們在過去的某個時刻出現過耳鳴,例如,在聽了一場嘈雜的音樂會之後,接下來幾天耳朵里都會嗡嗡作響。
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但研究人員發現,近29% 的學生已經患上慢性耳鳴,在隔音室內進行的一項心理聲學檢查就證實了這一點。
無論有否患上耳鳴,這些年輕人的聽力都十分接近,但患耳鳴的年輕人對嘈雜噪音的容忍度明顯降低,他們往往會更傾向於保護自己的聽力。
降低雜訊容忍度是聽力神經出現損傷的一個標誌,因為一旦處理聲音的神經受到損傷,它就會提示大腦細胞提高對聲音的敏感度,從本質上來看,就是讓聲音聽起來比實際更大聲。
與耳鳴以及對嘈雜雜訊的高度敏感有關聽覺神經損傷,無法通過典型的聽力測試檢測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它有時候也會被稱為「隱形聽力損傷」。此外,此類損傷是永久性的,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惡化,從而在老年階段導致嚴重的聽力損傷。
由於耳鳴目前還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因此,它的最佳解決方案就是預防。研究報告的作者、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心理學、神經科學和行為學系的Larry Roberts 博士將嘈雜噪音造成的越來越多的風險因素,與針對吸煙提出的早期警告進行了對比。
此刻,對於使用耳塞式耳機或在派對上聆聽嘈雜音樂可能給聽力造成永久性損傷這一事實,很多人依然渾然不覺,特別因為人們並未發現自己的聽覺出現任何異常。
如果有更多人意識到這些風險因素,就會有更多人採取措施,將音量調小一點,讓自己的耳朵休息一下。
大部分出現耳鳴的成年人(77%)還可能經歷共存性精神疾病,這可能包括焦慮症和人格失常等。此外,62% 的耳鳴患者可能患上抑鬱症,45% 的患者可能患上焦慮症。
另外還需引起重視的是,耳鳴和壓力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聯,因此,壓力可能讓耳鳴癥狀進一步加劇,反之亦然。在一項研究中,情緒衰竭(或由於慢性壓力而導致心力交瘁的感覺)是耳鳴嚴重程度的有效預測指標。
除此以外,和接觸職業噪音一樣,慢性壓力也是導致出現耳鳴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已經發現,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環境,以及長期接觸職業噪音,都會導致出現耳鳴的風險增加一倍。
另外,在從輕度耳鳴轉變成重度耳鳴的過程中,壓力發揮著特別重要的影響,對此研究人員總結道:「聽力保護項目都應加入壓力管理策略,特別是對於那些聲稱自己不堪壓力重負的輕度耳鳴患者。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有耳鳴的患者首先會注意到,耳朵內的聲響多半出現在壓力性生活事件期間,如離婚、被解僱、家庭成員生病、事故或手術等。《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和精神病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指出:
「這些事件可能提高大腦的興奮度,隨後[大腦皮層]的作用會讓人感覺到耳鳴。聽覺降低和大腦補償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一些人會因為耳鳴而倍感困擾,而另外一些人習以為常。
研究人員認為,耳鳴並非僅僅是影響聽覺系統的一種疾病,其本質上還是一種神經精神疾病,也正因為如此,耳鳴往往還伴隨著認知和行為方面的癥狀。
耳鳴通常被描述為一種癥狀,而非一種疾病,它可能由多種疾病誘發。外傷性腦損傷(TBI) 就是導致耳鳴的常見原因之一,近 40% 的患 TBI 的軍事人員同時也出現了耳鳴癥狀。
耳鳴還可能與疼痛疾患或頭痛有關,包括偏頭痛,並通常會導致睡眠障礙,如推遲入睡、夜間覺醒及慢性疲勞。
此外,耳鳴還與認知障礙有關,包括認知處理速度遲緩和注意力問題。
耳鳴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種類來判斷它的起因。例如,耳鳴可能出現在一個或兩個耳朵中,且通常被描述為:
· 搏動或搏動,可能由於耳朵附近的血管腫瘤引起
· 尖銳而持續的聲音(這一種較為常見)
· 咔噠聲,可能是由於口腔上顎部的肌肉痙攣,這種肌肉痙攣會導致耳朵內的咽鼓管打開和關閉;顳下頜關節(TMJ) 問題也可能會導致您聽到耳朵內的咔噠聲。
· 蜂鳴聲或嗡嗡聲
中耳的骨骼生長異常(通常也稱為耳硬化症)也可能會引起耳鳴,因為它會損傷負責將聲音有耳朵傳輸至大腦的前庭耳蝸神經。造成此類損傷的原因可能是聽神經瘤或藥物毒性等。
另外,某些藥物,包括某些癌症治療葯、鎮靜劑以及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消炎藥,都可能引發耳鳴。
如果耳鳴給您帶來了嚴重的情緒或身體壓力,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但在很多情況下,以下介紹到的天然干預措施即可起到效果。
目前,醫生一直使用各種各樣的藥物,如抗抑鬱葯、抗焦慮葯、心境穩定藥物和抗痙攣葯來治療耳鳴。在針對一系列耳鳴管理策略進行薈萃分析之後,人們發現,只有抗抑鬱葯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即便這項研究也不能證明抗抑鬱葯是否就是治療耳鳴的最終方法。
考慮到這些藥物的風險,再加上一些抗抑鬱葯反而可能引起耳朵內的鳴響,因此,非藥物選擇是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案——並且這些選擇也多種多樣。
在很多情況下,以下介紹到的天然干預措施可能起到效果:
? 認知行為療法:研究證實在,這種方法可改善耳鳴患者的生活質量。即便是基於網路指導的認知行為療法,也能有效管理耳鳴。
? 針灸:研究發現,針灸可改善耳鳴的嚴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 營養干預、草藥療法和褪黑激素:具體來說,缺鋅和缺乏維生素B12 都可能與耳鳴存在關聯。草藥療法,包括日本茱萸、山茱萸、月桂果實、山楂葉、銀杏和黑升麻等,都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在動物研究中,銀杏提取物給耳鳴癥狀帶來了顯著改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完全治癒。褪黑激素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在一項研究中,褪黑素補充劑顯著降低了慢性耳鳴患者的耳鳴強度和睡眠質量。
? 有機黑咖啡研究顯示,攝取更高水平咖啡因(大部分以咖啡的形式)的女性出現耳鳴的可能性更低
具體來說,每天攝入150 毫克以下咖啡因(約 12 盎司的咖啡)的女性患耳鳴的幾率,要比每天攝取 450 毫克到 599 毫克咖啡因的女性高出 15%。
研究人員並不確定為什麼咖啡因有助於降低耳鳴風險,但以往的調查已經發現,咖啡因會對內耳產生直接影響,或者,它也可能是通過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起到作用。
? 壓力管理:包括鍛煉、放鬆鍛煉以及情緒釋放技巧(EFT)等,對耳鳴的治療和預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果耳鳴影響了您的生活質量,您也可以通過一些家庭治療方法來減輕您的癥狀(就算不能起到效果,試試又何妨呢?)Organic Facts 列舉了幾種值得考慮的方法。
耳鳴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接觸嘈雜的噪音都是罪魁禍首,尤其對於年輕人而言。預防耳朵出現損傷,要比治療簡單得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 建議青少年和年輕一代採取以下方法,保護聽力,防止聽力損傷(但這些建議其實適用於所有年齡階段的人):
http://weixin.qq.com/r/5SnUzAvEdVYKrU_v93z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耳朵 | 耳鼻喉科學 | 耳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