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嬰美小兒推拿]上肢部小兒推拿穴位詳解

小兒推拿是建立在祖國醫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 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備升降之功。

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兩側,拇指側為陽池穴,小指側為陰池穴。

陰陽

位置:在手掌根正中處,大、小魚際之間凹陷中,陰陽池交壤處。

主治:積食,口瘡,痢疾,泄瀉,肛門紅腫,脫肛,翻肛,便秘。

腎經(腎水)

操縱:將小兒的食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肝經(或稱平肝或瀉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肝經。一般100~500次。

清肝經

闡明:經實驗證明:推補脾經有以下作用:①對胃蠕動有促成作用;②可以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以使胃卵白酶排泄增加;④對澱粉酶作用不明顯。

作用:脾為後天之本,補之可補虛扶弱,補血生肌,進飲食,化痰涎,助消化,止瀉痢;清之可清熱利濕,消食化積。

操縱:術者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②在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用於直推法清補脾經);

直推法清補脾經

小兒按摩的治療體系形成於明代,以《保嬰神術推拿經》等小兒按摩專著的問世為標記。小兒按摩的穴位有點狀穴、線狀穴、面狀穴等,在操縱法子上誇大輕快柔和、安穩著實,看重補瀉伎倆和操縱步伐,對常見疾病、高發病均有較好療效,對消化道病症療效尤佳。

脾經

位置:

①在拇指橈側緣末節,自指尖至指間關節橫紋處(用於直推法補脾經);

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於旋推法補脾經)。

補脾經

①直推法:將小兒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間關節橫紋處,稱補脾經(或補脾土);

②將小兒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來回推,稱清脾經(或清補脾經)。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順時針標的目的為補,逆時針標的目的為瀉。一般用300~5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疳積,痢疾,驚厥,黃疸,濕痰,痿證,疹、痘不出,改變面色等。

肝經

位置:在食指掌面。

作用:開郁,除煩,平肝膽之火,息風鎮驚。

主治:目赤,昏閉,焦躁不安,驚風抽搐,口苦咽干。

闡明:肝經一般用清法,不消補法,若肝虛應補時,則用補腎經代之,為滋腎養肝法。因腎為肝之母,補腎即補肝。如肝實或不採納本穴,可用瀉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腸穴代之,因肝為心之母,實則瀉其子,心與小腸相內外。

心經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縱:將小兒的中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心經;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心經。100~500次。

作用:清熱,瀉心火,補益心血,養心安神。

主治:小便晦氣,口舌生瘡,目赤,五心煩熱,驚惕不安。

闡明:心經一般用瀉法,不消補法,因心火不能妄動。若心氣虛或不採納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兒高熱並見兩顴腮部色赤尤甚,為火來爍金,可有劇咳爆發,應採納瀉法,推1~2次後.多見兩顴腮色赤減退,對劇咳也可減緩。但對得了肺結核病的兩顴腮色赤者,用之無效。

肺經

位置:在無名指掌面。

操縱:將小兒的無名指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來回推稱為清肺經;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肺經。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順氣化痰,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主治:傷風,發燒,咳喘,肺炎,肺虛,自汗,冷汗,便結等症。

闡明:肺經一般用清法或瀉法,不消補法。小兒慢性腹瀉、虛寒瀉,應用本穴時應慎重,推清本穴時間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妥,多見腹瀉加重;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時,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見減緩後,應停用。自汗、冷汗及脫肛可用補法,對肺風喘急等症,禁用補法。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不停線。

操縱:將小兒的小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由小兒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稱補腎經。100~500次。

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補腎經可補腎益腦,益氣助神,納氣定喘,溫下元,止虛火等。

主治:五更瀉,遺尿,尿頻,腎虛咳喘,驚風,癲癇,牙痛,骨軟無力,先天不足。

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不停線。

操縱:將小兒食指牢固於術者左手虎口內,以右手拇指外側緣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稱補大腸,自指根推向指尖稱瀉大腸,來回推稱清大腸。100~500次。

作用:補之固腸澀便,瀉之清利臟腑之濕熱,平補平瀉導積滯。

闡明:大腸有固腸澀便之功,但水瀉(即濕熱瀉)時,應以利尿為主,推大腸時先用瀉法、清法,等尿多後再用補法;里急後重時先用瀉大腸,癥狀減緩後改成清大腸或補大腸。虛證、脫肛者要用補法;翻肛、肛門紅腫、便秘者用瀉法或清法。

小腸

位置:在小指尺側緣,自指根至指尖成不停線。

操縱:患兒立掌,術者以拇指和別的四指相對,側握小兒四指,使其小指尺側面表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稱清小腸(或稱利小腸或推小腸)。一般100~500次,若零丁推小腸,可推1000次(如無小便時用)。

作用:分別清濁,瀉熱利尿。

主治:水瀉無小便,尿頻,尿閉,尿少,口瘡,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小天心(魚際交)

操縱:令小兒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節後背搗之。揉100~500次;掐3~5次;搗5~20次。

作用:通竅散結,通順經絡,安神鎮驚,清熱利尿,明目,改正筋脈的拘急或偏勝。

主治:傷風發燒,神昏,焦躁不安,驚風,抽搐,癲癇,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晦氣,疹痘欲出不透,解顱等症。

操縱:術者以兩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兩側分推,稱分陰陽;自小天心兩側的陰池穴、陽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稱合陰陽。100~300次。

作用:分陰陽有調和臟腑,均衡陰陽的作用;合陰陽有利痰散結的作用。

主治:傷風發燒、寒熱往來、紅白痢疾、腸炎、驚風、抽搐、泄瀉、嘔吐、黃疸;痰涎壅盛、胸悶咳喘。

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縱:使小兒大魚際表露,術者用右手拇指來回推之稱清板門;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100~5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嘔吐、泄瀉、傷風發燒、高熱不退、陰虛內熱、疹痘潮熱不退或疹痘後低熱、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齦紅腫、光面舌、苔厚等。

內勞宮

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縱: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稱掐揉內勞宮;以中指端點患兒手掌中心處,微用力後迅速抬起,稱點內勞宮;在掌心中滴幾滴涼水,以指端逆運內勞宮,或從小指掌面運到掌心,稱運內勞宮或水底撈明月。揉100~300次,運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熱除煩,瀉心火。

主治:一切熱證,發燒,口渴,心煩不寧,就寢不寧,口瘡,目赤,小便晦氣。

內八卦(內八方)

位置:在手掌內。取法:以左手為例,掌根在上為北,以內勞宮為圓心,以內勞宮到中指根橫紋的2/3處為半徑畫圓,內八卦即散布在該圓上。

操縱:術者左手托小兒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側緣在穴上推運,順時針標的目的推運稱順運內八卦;逆時針標的目的推運稱逆運內八卦。操縱時應擋住或輕運離宮。100~300次。

作用:開胸化痰,利氣利膈,消食除脹。

主治:咳嗽痰喘,嘔吐,食積,食欲不振,腹瀉,腹脹,焦躁不安等。

四橫紋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橫紋處,即指掌交壤處。

清四橫紋

操縱:使小兒掌心向上,用拇指橈側緣從食、中、無名、小指根橫紋逐個來回推之或掐之,稱清四橫紋(推四橫紋)或掐四橫紋;推四橫紋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橫紋處左右來回橫擦。每個橫紋推50~200次(獨穴用需800次)或掐5~8次

作用:調中行氣,和睦血,消脹滿,退熱除煩,散瘀結,引臟腑之熱行

主治:腹脹,口瘡,唇裂,傷食,疳積,食欲不振等。

闡明:四橫紋為本派經常使用穴之一,經常使用於消腹脹,治口瘡,尤其以治療上下唇的潰瘍面結果好。

小美提醒:

如果給寶寶按摩,刮痧這一類的,一定要記住不能被風吹到。因為按摩時候會使得毛孔張開,如果被風吹到了,不僅不會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反而會讓寶寶生病。


推薦閱讀:

TAG: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