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到底多愛射箭?最近他們又雙叒叕把李世民射瞎了……

近日,一部名為《安市城》的電影在韓國掀起觀影熱潮。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最新發布的數據,《安市城》上映以來累計吸引超過500萬人的觀影人數,是今年全年韓國最賣座的電影。這部由趙寅成、南柱赫、雪炫等明星參演,講述「高句麗安市城5000兵馬與唐朝20萬大軍之間長達88天的戰鬥」的影片自拍攝起就吸引了眾多的目光。除了影片本身的大投入之外,重塑昔日安市城那場令韓國人自豪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一大賣點。

當然,最關鍵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這部電影里,又雙叒叕被射瞎了一次……

們為什麼要說又呢?因為在近乎所有的韓國電影中,唐太宗都有著一個統一的形象,那就是「獨眼龍」。

雖然這種描述在中國網友看來簡直滑稽不堪,但在韓國,這樣的描述就是所謂的「正史」,而「安市城之戰」就是韓國人認為自己射瞎唐太宗的那場戰鬥。

根據當時的史書記載,安市城之戰發生於公元645年六月,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率領精兵十餘萬進攻高句麗,在圍困安市城之後還在安市城東南大破高麗北部耨薩(相當於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領的援軍。不過由於安市城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加之安市百姓聽聞傳言唐軍克城後將坑殺全城男女老幼,因此盡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此後因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太宗遂下令班師回朝,安市城得以保全。

這段令韓國人臉上頗為光彩的歷史到這裡還沒有「獨眼太宗」什麼事,事情的轉折發生在戰役過去一千多年後的1732年(也即清朝雍正年間)。當時李朝(即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時間為1392年-1910年)有一個名為金昌翕的小說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三淵集》中首次描寫了「太宗被射中眼眸」的情景,不過金昌翕並沒有直言太宗名諱,而是頗為玩味地用了一個虯髯代替(原文為: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虯髯落眸子)。

雖然沒有明言太宗名諱,但金昌翕可謂是給當時仇清情緒激烈的李朝人民開了一個「好頭」,在他之後的朝鮮文學和野史作品也紛紛引用和描述太宗眼睛的問題。而且關於該情景的描寫也是越來越完善:落眸之人從開始的「虯髯」到「帝」再到「太宗」和「世民」,而射眸則逐漸變成了固定式的射左眼。

這樣一步步完善的歷史記載,不僅毫無可考性和真實性可言,其性質更是變成了文學創作一般。不過自我民族意識越發強烈的李朝人民才不理會這些。於是在經歷多年的「口耳相傳」之後,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戰被射瞎左眼就成為了韓國歷史的一個「史實」,演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各類韓國影視作品。

有趣地是,韓國人時隔一千多年之後開始流傳的「史實」中有一個相當大的BUG,那就是韓國人在「編造」這段史實時對於射瞎太宗的「英雄人物」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口徑。目前韓國國內流傳兩個說法,一說為淵蓋蘇文。淵蓋蘇文是高句麗末期一個極具爭議的軍事獨裁者,曾多次與唐朝發生過戰爭,不過據《資治通鑒》記載,安市城一戰中淵蓋蘇文並不在安市城,也未曾與唐軍發生過戰鬥,因此這個說法可以說是子虛烏有。

而另一個說法則是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射瞎了太宗的左眼,這個說法雖然看上去比上一個要靠譜許多,但同樣漏洞百出。目前在可靠的歷史古籍中,並沒有安市城城主的記載,而第一個可以考證提及其姓名的書籍反而是中國的小說《唐書演義》(這也被認為是韓國人所謂「史料」的來源)。

不過雖然唐太宗被射瞎左眼的傳說不靠譜,但是朝鮮人的箭術卻是實打實的牛X。根據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察,朝鮮人使用弓箭的歷史最早起源於古朝鮮時代。隨著歷史發展進程,在跨入朝鮮的三國時代時(不同於中國歷史的三國時代,朝鮮三國時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鼎足而立的時代),由於頻繁的衝突和對外抗爭,當時的韓國社會對於武藝尤其是弓箭極為推崇,弓道甚至被列為了國民教育的重要科目,成為當時選拔和啟用人才的考核內容。

因此,學習射箭的風俗在朝鮮國民之間傳播開來,逐漸成為了國俗。而哪怕到了朝鮮中葉,軍制和火炮開始普及之後,弓道仍然是武考考試的重要內容。

這種現象直到中國萬曆年間才發生了一些改變。當時日本掌權者豐臣秀吉蓄謀以朝鮮為踏板攻打中國明朝,因此在萬曆二十年(1592年)和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間,日本發起了對朝鮮的侵略者戰爭。當時配備葡萄牙火槍鳥銃的日軍在進入朝鮮半島時如「虎入羊群」,以弓箭為主要武器的朝鮮根本沒有辦法抵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整個朝鮮半島的南部就為日本所佔。

儘管此後明朝派出大規模援軍幫助朝鮮擊退外敵,但是這場戰爭之後,朝鮮民眾深刻地意識到冷兵器時代的終結以及「與時俱進」意識的重要性,弓道也逐漸從軍事轉向體育化發展的道路。

在韓國人將射箭納入體育化發展的三百多年後,射箭第一次出現在了奧運賽場上,那是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二屆奧運會,當時奧運會僅僅只有20個正式比賽項目。

不過此後在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中,由於規則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引發了多方的爭議,因此射箭項目被取消,直到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才被重新列入奧運會項目。

自1972年射箭項目回歸奧運會以來,昔日對弓道推崇備至的韓國人就展現了無與倫比的統治力,他們拿下了34枚奧運金牌中的23枚,遠遠領先排名第二的美國(8枚)。

尤其在女子射箭這一項目中,韓國的統治力就更為驚人,她們包攬了女子團體賽項目進入奧運會之後的所有金牌,在個人金牌上也幾乎是壟斷的地位(僅4次未奪金牌),堪比中國的乒乓球。

韓國人能在射箭項目上具備如此強大的統治力並非沒有理由,除了上述的歷史和文化優勢以外,政府和國民對於射箭運動的重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韓國,射箭是從小學到大學的體育課程中的一門必修課,同時也是國家重點發展項目,在普及度和重視程度上比起中國的乒乓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韓國的街頭同樣有不少射箭館可供民眾消費使用,據統計目前韓國國內有多達370家射箭館。

而除了這一些,韓國綜藝和影視作品對於弓道的宣傳和推廣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目前的流量小生吳亦凡在韓國發展時就曾在《偶像運動會》中參加過射箭比賽,而一干弓箭相關的影視作品《神機箭》、《弓》、《少年射箭部》等的推出也在民眾中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射箭熱」。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部爭議很大的電影,名字叫做《最終兵器:弓》。這部幾乎照搬梅爾吉普森執導的《啟示錄》的電影雖然在細節還原上漏洞百出,不過對於弓道文化的推廣倒是給了不少助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檢索觀看。

除了上述所說的以外,韓國人在射箭運動成績的保持也離不開嚴苛的管理和訓練,據韓國媒體統計,韓國射箭運動員的日訓練量大約為800之箭,在比賽期間,這個數字甚至會提到1000以上,是其他國家射箭運動員的8-10倍。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韓國人如此拚命地練習射箭也保證了他們在大賽上的發揮,而成績的取得又會反過來再次激勵到政府和民眾。

如此循環,韓國人又怎麼能不愛射箭呢?只是可憐了唐太宗,未來不知道還要被射瞎幾次……


推薦閱讀:

TAG:射箭 | 歷史 | 韓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