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真.逍遙者,唯有莊子也!

莊子全鑒(第2版)遲雙明

《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代表作品,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莊子》的作者並非莊子一人,據後世學者考證,其中「內篇」出自莊子之手,而「外篇」和「雜篇」就比較複雜了,多是莊子學說的繼承者所作。莊子是奇人,《莊子》是奇書。博大精深的《莊子》,對後世思想文化和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幽感:之所以想讀《莊子全鑒》這本書,最初的動機是因為打算去看《大魚.海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起初覺得電影中會涉及到很多莊子的思想,就去看了,雖然實際觀影過後,發現並無太多涉及,但《莊子全鑒》這本書,卻讓我從以前的語文課本中走出,進一步地認識莊子,去感受他的思想,也許,當你看完全書後,也會和我發出同樣的感嘆:古往今來,論真.逍遙者,唯有莊子也!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2016年度,看過許多超級英雄的電影,電影討論的主題,也相對集中以及深刻,比如超級英雄的權力是否可以凌駕於憲法之上,需不需要制裁,《超人大戰蝙蝠俠》、《美隊3》多多少少都有涉及。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美隊3》,在討論是否應該制約超級英雄權力的時候,引用了全球性近一年的數據:隨著超級英雄的數量的增加,災難以及犯罪份子數量也隨之增加,就像有光的地方,都是如影隨行。看吧,好萊塢的思想,在數千年前就被咱們中華老祖宗詮釋過了。

聖人告誡我們,不可以貪圖不義之財,因此對於那些偷竊諸如腰帶這種不值錢東西的人,必須加以處罰(竊鉤者誅);但聖人同時也表示,要順天應人、弔民伐罪,因此「竊國」成功的人,都可以用這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當作借口,建立並維繫他所竊得之物。始曰:「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這句話哪怕拿到當下,都是可以真切反映社會前進,歷史演進的冥冥規律的。早些天,看過電影《樹大招風》,賊王四處搶劫,過著刀尖上舔血的日子,當他再一次打算搶劫的時候,發現那些政府舉辦的賽馬比賽,合法且光明正大地一次性就捲走許多資金,估計也只有苦笑吧。

不要成為名譽的寄託,不要成為謀略的場所;不要成為世事的負擔,不要成為智慧的主宰。潛心地體驗真源而且永不休止,自由自在地遊樂而不留下蹤跡;任其所能稟承自然,從不表露也從不自得,也就心境清虛淡泊而無所求罷了。

這一段,講的是心境的養成,好比孔明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四個不要成為,不同於儒家的「積極入世」,對名利和物質上的追求,顯然莊子是不怎麼看重滴。而後半句的自由自在地遊樂,又不同於佛教的「禁慾」,莊子並不是宣揚不食人間煙火,什麼都不追求,相反,做到自由自在,稟承自然後,順其自然,隨性而為,既可以慎獨自律,又可以七情六慾,豈不是最大的追求?

尊重和順應本性,反對各種束縛和規矩。

我覺得這裡所說的本性,並不是莊子提倡:如果一個人殺人放火,就順應他,無視法律吧。而是,那種偏向於陋習和陳規的本性,那種食,色性也的本性。誰說少女不能懷春?誰說女子金蓮必得三寸長?又是誰言道,男尊女卑,三從四德?還有行欲非得歸為淫邪,同性註定是不能在一起?誰言道?這些不傷及他人的本性,被那些歧視以及無良的風俗束縛桎梏,莊子大聲的向我們呼喚:來,去打破它!!

莊子認為,世俗之人對於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所以當有尊寵利益降臨的時候,便迫不及待地迎上去,哪怕因此趨炎附勢丟掉自己的尊嚴也在所不惜。因為有寵與辱的利害關係,所以人們就會對上司表現為溜須拍馬、吹捧頌揚,這樣就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可取的。 當人們為了這些利益而寵辱若驚的時候,就已經失掉了平常心,也就看不清事物運行的方向了,當然也就不能夠規避禍患。所以真的不必因為顧忌世俗的眼光而把自己安排進一場場爭名逐利的鬧劇里去,相比之下保持心的清靜才是更重要的。

我也相信,萬事萬物自有其冥冥之中的運行規律,比如數千年前的莊子和當今的電影也可以聯繫起來,比如這個領域的知識,放在另外一個領域也有著同樣的適用或者說可以參照的效果。那麼,萬事萬物之間有沒有一個統一的運行規律呢?有的吧,或許在老莊的眼裡,那就是「道」。所以,當無法從一件事情中抽身,就會出現上述「看不清事物運行方向」的問題。也應了那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是抽離而外,基於多個事物「觀」的。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保持心得清靜,就好比,認識到,若干年後也會化作一抔黃土,那麼很多其他的就可以淡然了。

我聽先生說,行事要求合理,事業要求成功。用的力氣少,所見功效多,就是聖人之道,而今這些人卻不是這樣。執守大道的人德行完備,德行完備的人形體健全,形體健全的人精神完全專一。精神完全專一,才是聖人之道。與民眾一樣生活在世界上,而不知要往那裡去,茫昧深遠而德行淳和完備啊!功利機巧,必然被這種人從心裡忘掉。像這樣的人,不合乎他的志向就不去,不合乎他心意就不做。即使天下人都稱譽他,而這些稱譽又與他的心志相符合,也高傲地不予理睬;天下人都責備他,這些責備與他的心志不符合,他也不在意不理會,不去接受。天下人對他的非難和稱譽,對他不會增加和減少什麼,這就是全德之人吶!我不過是受世間毀譽左右而搖搖晃晃的人。

讀這段話,從中可以體會到的是那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那范爺的「我經的起多大的詆毀,就經的起多大的讚美」;是那馬斯洛的第五大需求:「自我實現」你說我是神也好,是鬼也罷,反正,莊子的心中將自己定位的就是人,不是一個全德的人,而是一個毀譽左右而搖搖晃晃的人啊。

不需倡導仁義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閑暇,不需舒活經絡氣血而自然壽延長久,沒有什麼不忘於身外,而又沒有什麼不據於自身。寧寂淡然而且心智從不滯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匯聚在他的周圍。這才是與天地日月同輝的永恆之道,這才是聖人無為的至尚之德。 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是天地運行的本質,也是道與德的本來面目。所以說:聖人能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就顯得平凡單純,平凡單純就顯得恬淡了。平凡單純而恬淡,則憂患不能進入,邪氣不能侵襲,所以能使天賦保持完整而精神亦不虧損

看似很理想化的話語,是否真的可以實現?不需追求什麼?而自有所獲?也就是說我之所獲並非我之所求得來的?仔細想一下,還是可以的,或者說起碼還是有基礎版的。比如你喜歡健身,而健身在大道中隱藏的可能是健身—–>健康,但你去健身的目的,或者說沒有目的,單單就是你做這件事不是因為獲得健康,但你去健身了,健康獲得了,如是而已。就好比,你熱愛英語,你覺得參加BEC考試可以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然後去備考,順便過了,而「過」這個結果不是你的目的哈。關於「放下」二字,談何容易?為聖人能做到「今夕何夕,似水浮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的境界吧,吾等凡夫俗子,似乎總在一個死循環內打圈圈「不曾得到談何放下,既已得到又如何放下」。

因此內心不憂不樂,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專一而沒有變化,是寂靜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外物相抵觸,是虛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事物相違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基於「物極必反」的大道,也慢慢了解了上面那段話的含義,為何這些境界是「最高境界」,因為「物以稀為貴」的大道哈,做到的人太少。情緒,人生來具備,做到長樂無憂,不大喜大悲已屬人生之幸事,不憂不樂之所以最高,或許就是返璞歸真吧。持守專一而沒有變化,稍有不慎,便為固執;不與任何外物相抵觸,稍有不慎,便為軟骨;不跟外物交往,稍有不慎,便為自閉;不與任何事物相違逆,稍有不慎,又轉為圓滑。就像練就乾坤大挪移的張無忌,在這之前是跌入谷底。到天堂的前一站是地獄,重生之前是涅槃 ,最高境界的周圍都是刀山火海哈。

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

細細品味這句話,和如今的「極簡主義」的理念挺像,斷.舍.離,聞達之名,得失之心,自我之身,皆可拋棄,那體察的大道是怎樣的大道哈?

最大的快樂就是忘掉快樂,忘掉世俗間種種因功名利祿的獲取所帶來的快樂。莊子認為,對於快樂的期待就是獲得快樂的最大障礙。因為我們期待總是很高,一旦結果差強人意,我們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和悲傷之中。一旦我們忘記了對快樂和利祿的種種奢求,用一種淡然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突然有一天和它們在不經意間相遇時,心裡必然會有說不出的驚喜和興奮。這大概就是莊子所說的「至樂」吧。

和現代心理學有點相似的理念,你對一件事物懷有的期待越大,那失望也會越大。不刻意去追求,不以之為目的,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的快樂,那又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呢?對了,依舊不要期待哦~

藏身於無」以及隨物而應、處之無為的生活態度

藏身於無的理念,不經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超體》,皮囊消失,但又無處不在。

在電影 《超體》一開頭塞繆爾教授便說過一句話「比起存在,人類更關心擁有」,一句話近乎惡狠狠地揭露了人類本有的私慾。「當你通曉萬物,無所不能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辦?」露西問了教授這樣一個問題,而他的回答是,「知識的傳承」,以及露西在飛機上舉起酒杯所說「To knowledge」,這更像是在傳達對知識的崇高敬意。「假如一輛車在馬路上賓士,再把速度無限提高,車子就會消失」,「時間就是存在的證明」。露西以一句「I am everywhere」使生命得到延續和發展。

最後的最後,祝願我和我的小夥伴們,以及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們:

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的

註解: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刻意偽裝,不拘於任何人和事情,祈願天下安寧以活民生安樂。

幽的小殿

推薦閱讀:

TAG:文字 | 莊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