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寫了學習不好,第一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精力分配問題,以及精力分配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如何梳理精力分配的方法論。因為中考和高考需要看總成績不是具體某一個科目的成績。不同科目給到的策略和方法論是不同的。而不是一味的哪個科目的成績差,我就補習哪個科目。
這篇文章要分享的是第二個重要板塊學習能力,說實話,學習能力這個概念比較大,比較空,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說清楚。
在這裡我會嘗試說一下我的理解。
我把學生學習生涯的學習能力按照過程來分,主要是課前,課中,課後需要注意的事項和修鍊的能力;
你會發現課前主要是預習,課中主要是注意力集中和理解,而課後的內容就會比較多了,包括消化吸收,做作業,錯題本,歸納總結以及複習等。
每一點單獨拿出來其實也可以講出很多內容。
但是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學習能力中最重要能力也就是理解能力,再談理解能力的時候,我們要明確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是還原上課場景,知道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是如何判斷理解能力,
再次是如何鍛煉理解能力;
大家可以看到這張表,我們還原孩子們上課的場景,我假設老師講的內容為100%,孩子們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說實話,我私下問過很多孩子,才知道大多數孩子上課注意力是多麼的不集中)這又是一個大話題。
一個班級上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從0%到100%都是有的,孩子帶著這樣的理解去做作業,但是孩子是不知道自己對某個概念的理解或者對某個例題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做課堂練習和做作業的目的就是驗證你的理解是否正確。
作業的目的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考察你對概念和對公式等的理解,就像你看一本書,你自己理解到一層意思,你再看書評,你會發現,同樣一本書還有很多個理解。
其實從某方面來說,題海戰術還是有意義的,意義在於開拓了孩子們的思維,見到了不同角度對同一個知識點的考察,以後再考試中遇到同類型的題,就覺得自己是見過的。
理解能力高有什麼好處了,其實我不說你都知道,主要是以下兩個:
1、做題的效率高,
2、做題的正確率高;
效率高,做題就快,正確率高,錯題就少,也是為學習這門科目節約了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上了初中,上了高中就會放棄很多課外的興趣愛好,因為學習佔用了孩子們的大部分時間。如果每一個科目的理解能力都高,那是不是可以說,每一個科目花的時間少,自然就擠出時間做其他自己愛好的事情。這是很多孩子沒有想清楚的事情。
判斷理解能力,最好的兩個方式,其中一個方式就是上完課,或者看完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一個章節,讓孩子通過自己語言來轉述一次,然後你再聽孩子轉述的內容是否有邏輯,簡潔,抓住重點,這裡要強調的是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轉述一次,一定不是照著教案,照著框架來背誦,這樣對鍛煉理解能力沒有任何幫助;另外一個方式,就是通過把學習到的內容用筆記本的形式寫出來,同樣的看孩子寫出來的內容是否有邏輯,簡潔,抓住重點。
認知科學有個公理:生成效應,其實並不複雜,說的就是通過我們的語言,把我們學習到的知識轉述一次。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
理解能力如何鍛煉呢?
在講這個話題前,我要先分享一下,大腦的思維模型以便大家知道原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個模型,我們大腦實際上是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部分是工作記憶,做一個類比就是電腦的CPU,也叫電腦的處理器,工作記憶是有容量的,也是分配置的,為什麼有些學生理解一個新知識的速度比較快,就是別人的處理器比較快;
第二個部分是長期記憶,做一個類比就是固定硬碟或者說是一個超級衣櫃,專門用來存儲知識的地方,沒有容量限制。
這裡有兩條路徑:
其中一條是橙色路徑,這裡的環境我們換成上課的場景,孩子從老師那邊攝取信息,然後通過工作記憶對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編碼和加工,然後再存放再長期記憶裡面。
另外一條路徑是輸出,這裡的環境換成考試,因為考試完全是孩子的輸出,孩子在做題的過程中,通過工作記憶去思考某一道題,然後需要從長期記憶提取信息,比如提取了某個單詞,但是這道題可能需要換一種時態或者變形,這就需要工作記憶去思考和組合。
我再打個類比,可能大家就清楚了,比如你把你們家的所有衣服都放在客廳裡面,媽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一定是分類,比如按照春夏秋冬來分,然後再按照爸爸,媽媽,孩子的,爺爺的,奶奶的,不同人的衣服來分類,放在對應人的房間裡面。同理,孩子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也應該把學習到的知識分類,編碼以便自己以後好尋找出來。但是很奇怪了,大家都懂得對衣服分類確不懂得對知識分類和編碼。為什麼有些知識想半天沒有想出來,其實你想一想就知道了。像你要找某一件衣服,找不到,肯定是你當時放的時候隨便放到了一個地方,當時都沒有放好,肯定是找不到。
一家人的衣服畢竟有限,孩子們學習的知識是非常多的,這個時候除了分類,還需要對知識進行打標籤,打標籤的目的是以便自己想到標籤就能夠想到衣服大概在個位置,然後準確的找到衣服。
總結一下:
其實就是下面這張表,在存儲信息的時候,也就是聽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攝取的知識一定要清晰,準確;
在工作記憶處理信息的時候一定要對信息和知識進行加工,讓知識變得更加有趣,這裡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多利用我們的感官系統來記憶,記憶的過程中最好和以前學習到的知識聯繫起來,這樣的加工才有意義。
存儲信息,其實就是分類和留記憶痕迹;
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關鍵是要有提取點,我能夠想到提取點就能夠想到這個知識點。
精簡一點就是:必要難度,一定要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編碼和加工以及分類;還有一個就是按照時間節點去複習;這個也非常重要。
說到複習時間節點,這裡多補充一下,很多人都知道記憶遺忘曲線,但是很少有人能夠根據記憶遺忘曲線來設置複習計劃,我這邊發一個表來說明這個問題。
如何制定複習時間節點:
這個表只是一個參考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按照這個時間表來嚴格執行。
第一列為學習時間:七天為一個學習周期,孩子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十天或者幾天為一個周期都是可以的。
第二列為學習內容:比如背誦一個單元,或者30個單詞,或者半篇文章,根據孩子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設定;
第三列為複習次數,這裡次數寫的8次,但是不代表每天必須複習八次比如四次也是可以的,早自習,中午,晚自習,睡前,四次都是可以的;
第四列為時間間隔,也就是每一次複習時間的間隔,這個間隔主要是看你的次數,如果是四次,間隔時間為4小時,如果是8次間隔時間為1.5小時,比如暑假,孩子們的時間會比較多,所以間隔時間可以短一些;
大家可以看到,第二天需要記憶list2,list2的記憶時間和第一天記憶list1的記憶節奏是一樣的。list1的記憶次數就可以減少了,減少到4次,因為經過第一天的記憶和背誦,孩子應該比較熟悉了,所以第二天就間隔次數和記憶次數就可以少一些了。間隔時間就比第一天更長了4小時,這裡需要提醒一點的是,間隔時間是4小時,盡量就在這個時間間隔複習,特殊情況是可以調整的,但也不能太死板;
同理,第三天就需要記憶list1,list2,list3,但是時間間隔和次數是不一樣的。七天為一個周期再次重複。記住:間隔時間和次數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自行設置,直到找到合適自己的間隔時間和次數。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讓學生按照時間節點到微信群打卡,
1、通過語音的形式打卡,
2、通過書寫的方式打卡,
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減少孩子的遺忘速度;
讓老師去糾正孩子,大多數孩子上課的理解能力是很難達到90%的,一定需要課後有節奏的去複習。
再次感謝老師們的辛勤付出
回歸主線
提升理解能力的工具是科學做筆記
把筆記本分為四個板塊
板塊一:標題欄
版塊二:板書
板塊三:自己的理解
板塊四:歸納總結
大多數學生做筆記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老師在黑板上,或者是PPT上顯示,孩子在下面抄,這四個板塊前期是強制要求要寫,後期等熟練之後,可以不用在乎格式,只要記住原理也是可以的。
為什麼這種做筆記的方式有效,是因為它符合記憶的原理,
版塊二模擬的是環境,
板塊三模擬的是工作記憶,也就是大腦對概念的思考和加工,
板塊四模擬的是長期記憶,也就是歸納總結
這樣的做筆記方式其實就是模擬人類大腦思維的方式。
接下來我給到一張綜合性的圖
這裡可能需要你花時間來消化吸收一下。
實際學習中該怎麼用呢?
你可以仔細看看我做的筆記,這種筆記方式就是嚴格按照我所說的方式記憶。
上面我講的內容會比較多,信息量會比較大,其實總結起來提高理解能力就以下幾點:
1、必要難度:也就是我們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編碼,打標籤,目的是讓知識記憶等更牢固;比如這樣的編碼方式:
2、生成效應:學習到的知識一定要用自己語言寫出來或者表達出來,才是自己的知識;
3、科學的設置複習計劃;
4、多練習;
我的微信號:liuyajunissar
衷心希望能夠幫助到孩子們。
如果當年我上學的時候有這麼一位學習型教練能夠教我,我想我一定能夠更好。
TAG:教育 | 自學 | 知識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