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潮】鍥子Ⅰ 中國
背景圖為已經預設好的中共政治線之一的高崗線.中蘇邪惡社會主義聯盟.
東亞的演變.
——中日戰爭篇.
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場戰爭徹底斷送了中日和解的希望.國民黨的中國夢也就此失掉了..兩國陷入的消耗戰,讓美蘇兩國超級大國有了插手東亞的機會.這使得日本苦心孤詣創建的大東亞體系窗紙般的被戳破.取而代之的使將整個東亞分割並孤立起來的冷戰體系,這將是逆潮冷戰體系的開端..東亞的中國和日本將會是第一個受害者.
在此之前簡述一下中國的抗戰情況..
現在補充一下在1937年之前已經堅持抗日6年的中國東北的情況。30萬義勇軍,只堅持1年多,就在內有日軍討伐,外無支援的情況下,隨著東北軍的完全撤退逐漸陷入低谷。到1933年,大部分的抗日武裝要麼被消滅,要麼撤入關內和蘇聯境內,或者潰散、投降、重新當土匪。隨後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成為義勇軍失敗後的主要抗日力量,抗聯前後人數曾達到3萬人。而在1940年日軍大掃蕩後,抗聯也被打得七零八落.由於失去了與中共的聯繫.短短一年半內.東北抗聯在斯大林的誘導下開始一個更加「滿洲」的東北共產黨組織體系中被重組.例如趙尚志.馮仲雲等與中共本土派關係密切的人則因為不同原因遭到了「清洗」或者是被日軍抓獲並槍決.而李兆麟.韓仁和等十多位抗聯將領在蘇軍進軍東北後回歸中共中央體系.但不幸的是,由於派系的排擠與個人追求及慾望問題而遭到了分離.這使得整個中共被分成了三大塊.一邊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本土派.另一邊是王明殘黨的親蘇派.雖然因為局勢的問題而遭到了斯大林的放棄,而毛澤東也是一個不遜於他的政治家在整風運動之後,親蘇派基本上沒有了什麼實力.為了制約中共.並防止一個強大又民族主義的中國在蘇聯的東方蟄伏.以及忌憚於美國在政治上與中共的親近態度.這使得蘇聯開始去尋求通過分化中共來實現對中國的削弱,使之在蘇聯從東歐轉向前失去被美國青睞的機會.而東北則是斯大林的第一刀.另一刀是新疆..第三派則是以張蘭生.盛世才為主的地方派.他們名義上處於中共的統治.但實際上卻由著自己的一套領導的班子.鑒於蘇聯的勢力,使得本土派對他們基本上沒有辦法.割據一方成為中共轄區內的軍閥.北京密談之後,蘇聯用東北與華北佔領區的交遞換取了中共對盛世才政權的承認.而張蘭生的領導政府則被林彪和彭德懷所擊潰,在整個東北接受了審判.承認了自己「投日」的罪行.也標誌著中共實現了對整個中原的共產黨體系徹底整合的開始.
戰爭的進程.
暴雨序幕: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甚至更早.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
——我們的歷史——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展開回擊,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滬會戰(淞滬抗戰)。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紮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而這一時期,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同時侵犯上海,並炮製偽「滿洲國」。溥儀到達長春後,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隨後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原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華北問題提出備忘錄;7月6日,何應欽復函全部承認日方要求,實際形成《何梅協定》。日本外相廣田弘毅提出對華三原則。
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事變最終失敗,蔣介石撤銷了十九路軍的番號。日本策劃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11月25日,日本策動的,由宋哲元為委員長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中國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內部的地方實力派爆發兩廣事變,事件幾乎觸發了一場內戰,但是最終以雙方達成政治妥協而和平結束。在反覆嘗試無果後,中共提出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張、楊聯合發表通電,提出了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開放民眾愛國運動等八項抗日主張。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迫使蔣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承諾。蔣介石接受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初步形成,為全國抗戰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同時,蔣介石開始全面加速抗戰的政治、軍事、經濟準備,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召開,會上宋慶齡等人聯名提出《恢復孫中山先生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全會基本確定了停止內戰,實行國共合作.日本外、陸、海、藏四相會議決定《對中國實施的策略》和《指導華北方針》。日軍開始大規模集結與調培物資.很快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這場戰爭很快演變成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是甲午戰爭之後的日本對中國的第二次大規模挑戰.———— 此段來源於史料 所以加以引用 不是本人所寫.
戰爭之初: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當時,日本陸軍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
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儘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共則提出一條依靠發動中國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的路線。
在37年的整編之後,標誌著中共正式加入名義上中國的全面抗戰.這也是對中共長期以來爭取全面抗戰得到的結果.在中國領導人前瞻性的預測中.他們認為中國的抗戰將會是一場長期的戰爭,但從各個方面考慮勝利終將屬於自己.
國共雙方對這場大戰的態度卻同床異夢.國民黨既希望能夠擊退日本的入侵,又能夠得到來自西方充足的援助來武裝自己,以便在戰爭結束後由足夠的實力來徹底消滅康米主義者毛澤東與他代表的中共頑固派.而戴笠.孫立人等國民黨高層也同樣希望在這次戰爭中保存自己派系的勢力以便在戰爭後的權利鬥爭中更具優勢.於是.國民黨保帥棄戰的戰略一直在延續,雖然戰略性防禦戰爭還在展開,但對於蔣介石和國民黨各派來說,如何藉助這場戰爭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並最大限度的牽制住日軍的有生力量和經濟實力為西方的反攻贏得機會才是自己的責任.
這也就有了我們所見到的,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幾乎一無是處,反而是身處敵後的共軍游擊隊在牽制日軍的責任上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於蔣介石而言.自己軍隊的總體戰力實在是不堪入目,不僅是物資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國民黨的軍隊除了中央軍之外,基本上都是地方雜牌軍甚至部分來自於軍閥.這使得蔣介石和李宗仁將軍不得不將維持一支能夠隨時主導後方局勢的中央軍,實現重慶政府對軍隊的掌控.雖然這在政治上無比有效,但對於日軍而言,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卻更加低下了.國軍普遍作戰意志薄弱.除非是受到了鼓動和煽動,很難想像這些連飯都吃不飽的雜牌軍能夠和自己拚命.
對於中共而言,抗日戰爭毫無疑問是擴張自己影響力的最有力機會,同時如果戰爭中八路軍勢力變得更加強大,那麼直接打通並控制與蘇聯聯繫的通道也變得更加可能,在中共的操控下,一隻只在長征期間被分割包圍趕入大山之中打游擊的紅軍終於成功的突圍並加入了新成立的八路軍之中,這也是中共藉助抗日戰爭贏得了一大實利.藉助來自東部和西方的記者的宣傳,中共毫不費力的將自己打造成了羅賓漢式的中國英雄,並且將國民黨政府的威望貶低,在輿論上營造了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氛圍,而平型關大捷著更深化了人們對「共產黨是中國真正的民主派」的念想,雖然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有來自美國主流輿論的支持,例如「時代」報和「中國生活」報與國民黨高層極為緊密的關係與友誼.但這只是加深了蔣介石的威望而已.對於國民黨政府形象的改變並無太大意義.
一些人甚至聯繫上美國十幾年前對中國經濟上的入侵認為美國政府是在藉助蔣介石這個中國的英雄來維持代表他們利益的國民黨政府搖搖欲墜的統治,不過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事實上有的人認識得更加的清除與準確,只不過他們認為蘇聯控制下的中共才是真正可怕的敵人.所以或多或少的在國民黨仍舊機會或希望的幻想下站在了國民黨或中立的一方.
戰略相持: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中共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政治主張,毛與周將中共的政權牢牢的控制在了其代表的本土派手中,堅持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原則。
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首腦汪精衛公開投降。
汪精衛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同時,國民黨的反共傾向也日漸增長,蔣介石採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嘗試著藉機消滅或虛弱中共和摧毀敵後抗日根據地。
中共雖然由於政治上的失誤短時間內陷入了困境中,但其主張「拉攏中國知識分子與進步分子」的行為卻在國共抗日態度戲劇性的對比中得到了他們的好感與支持,這也令中共得到了來自東部和西洋留學回國大部分精英人士的支持,國民黨則因為這種投機活動得到了暫時的好處,但事實上蔣介石他這種穩坐釣魚台的想法卻給自己黨的未來挖了個坑,雖然不是自己跳了下去,卻導致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淪陷區甚至是戰爭受災地開始出現大規模支持中共的傾向.最終使中共能夠及時的站穩跟腳.KMT在消滅中共的政策中,徹底失去戰勝他們的機會.
日本的作戰方針由最早的「三月亡華」,轉變為近衛聲明的「東亞新秩序應由中日共同主導」、「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等,並聲稱只要答應和解,就從華中、華南撤軍,華北在名義上屬於中國。日本僅用少量的資源即能引誘中國農工階層加入協軍的隊伍,創造出大量的偽軍,在經濟上也誘惑資本受損的中國資產階級,向他們開放日軍佔領區的實業投資。面對這些因素,中國國民政府中開始不斷出現「中日和解」的聲音。第三次近衛聲明發表,除了更為溫和的語氣外,將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部分義務分擔給中國,透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的調停,藉以從側面誘導國民政府和談,並承諾和談成功後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歸還租界。
日本態度的轉變引起了包括歐美國家與國共的注意,其中歐美認為三次近衛聲明的目標由中國轉向蘇聯,這樣的行動將有助於各國的利益,與慕尼黑協定類似,希望將日本的戰火燃燒到蘇聯的土地上,因而歐美各國開始向國民政府派遣遊說團進行勸說,希望蔣介石在各方利益沒有太大損失的情況下,與日本達成停戰協議。
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首腦汪精衛公開投降。主張與日本媾和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1938年12月29日在越南發表「艷電」響應近衛聲明,提出與日本「恢復和平」。作為當時中國的第二號人物,汪精衛在戰爭最為緊張之時的這番言論,被視作公開的叛國投降。1939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永遠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撤銷其一切職務。之後發生「河內刺汪案」,蔣介石派出特務企圖暗殺汪精衛不果。這使得汪精衛徹底投向日本,並於5月在上海與日方開展秘密談判,年底秘密簽訂《日華新關係調整要綱》。1940年,汪精衛在日本的保護下來到南京,以「還都」的名義於3月30日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同年,在蘇芬戰爭結束後,莫斯科仍擁有足夠的實力來影響東亞的局勢,在莫斯科看來,如果不違反防德大局的情況下,對東亞小規模的干預是允許的,而且對蘇聯來說是有益的.特別是莫斯科尋求蘇聯在新疆和東北的利益的恢復與擴張,其中莫洛托夫向盛世才傳達了斯大林對新疆的善意.這標誌著在列強的干預下,中國的局勢開始愈加撲朔迷離.
二戰爆發:
在二戰爆發後,西方放棄了禍水東引的企圖,開始反轉了對中日和解的態度.
特別的英法美開始以抗日戰爭的名義發動對日本的禁運來打擊德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安插的巨大威脅.由於德軍的勝利出乎意料,中國廣泛的悲觀傾向的出現並擴大就成了巨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國共兩黨雖然展開了幾次大規模的戰役用來挽回局勢,但也只取到了一定的效果,當英法逐步陷入戰爭泥潭之後,來自印度的援助便開始大規模削弱了,北非戰局的不利讓蔣介石開始思考下一步的行動,他不顧史迪威等英美將領的反對.收縮了國民黨在中部的防線,在緬甸戰役打響後將自己最精銳的部隊投入其中卻無法抵住日軍精銳的猛烈攻擊與英美部隊的退縮,導致重慶與印度的生命線滇緬公路被切斷.
在此之前,日本對敵後大規模掃蕩的行動將國民革命軍敵後控制區大部分削減,不過在戰時逐步吃緊的情況下,日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守住這些地區,而那些偽軍的戰鬥力卻又不值得信任,這讓共黨的游擊隊利用其靈活的游擊戰技巧生存下來,成為在華日軍的一大隱患,隨著汪精衛等投日,幾十萬敵後的地方軍閥部隊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滿意國民政府者投向共產黨的部隊。百團大戰後,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萬,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能投入戰場的全部軍隊。為應對共產黨方面的游擊戰術,日本採用了「保甲制」來斷絕共產黨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推行三光政策,但此時,通過一年的努力,中共成功的打通了綏遠地區與蒙古的走廊,再加上在盛世才政權控制下的蘭烏鐵路的建成,來自蘇聯的物資開始大規模送入延安,中共的軍隊直接得到了來自莫斯科的支持.雖然使中共妄圖欺騙中國通們的計劃部分暴露了,但彷彿也沒有必要了,在蘇聯的武裝下,八路軍的實力開始越打越強,在40年秋,整個華北日軍已經無法組織起任何有效的進攻了.北方壓力的緩解令南方的局面也開始轉變,首先是戰線的鞏固,再加上通過陝川通道輸入重慶的物質,令蔣介石和李宗仁能夠發動一場奪回湖南的戰鬥,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雖然中國的淪陷還在繼續,但毫無疑問的是,在蘇聯和英美的支援下,日本在中國的大陸政策,以戰養戰的戰略徹底破產,從而進一步導致珍珠港事件的提前爆發.美國就此加入了太平洋地區的戰爭,第一改變了中日戰爭的面貌.
珍珠港海嘯:
1941年4月8日.山本五十六發動了突襲美軍珍珠港的計劃.此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八成位於港內.僅有數只巡洋艦和驅逐艦作為巡邏編隊在南太平洋與阿拉斯加海岸執行任務,當日本對美國不宣而戰行為發生時,美國便炸開了鍋.首先,這打亂了羅斯福和美國海陸軍歐洲為先的計劃,而德國人態度戲劇性的轉變也是其中之一,日本沒有得到想像中的德國的支援與加入,希特勒甚至宣布「德國不需要給這場東方瘋子的癲癇而負責」.令近衛內閣無比難堪,不過對日本而言,希特勒加緊了對英國的進攻卻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令日本能夠在短時間內徹底控制整個東南亞....只不過由於美國海軍的回歸,日本帝國很快就因為實力的差距而被徹底的碾壓了.但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變為美國卻使中國進一步獲益.在美國的「呼籲」下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同時來自美國的大量物資與來自莫斯科的大量物資通過不同的方式送到了不同的政黨手中,加速了中國政府抗戰勝利的節奏,同時也加速了國共分裂的節奏.
在東南亞日軍的勝利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在暹羅灣的決戰再次展現了日本存在艦隊的力量.大英東南亞海軍大部分被擊沉或重傷,雖然在太平洋的戰爭初期的奇襲令帝國海軍能夠取得足夠大的勝利,最遠他們推進到了夏威夷附近,但事實上卻是在美國重建並擴招的太平洋艦隊的攻擊下,帝國海軍在43年夏季就徹底被驅逐回了日本沿海.日本在太平洋上屬於自己的前沿基地除了南鳥島和琉球之外全部置於美軍的控制之下,很快在麥克阿瑟的帶領下,一支重返菲律賓的陸軍和艾森豪威爾的海軍陸戰隊攻陷了台灣,藉助台灣的機場開始展開對日本本島肆無忌憚的轟炸.為了防止蘇聯進一步的南下而攻佔了濟州島,甚至在日本拒絕接受奉天公告後計劃登陸北海道甚至是日本本土....不過..來自美國秘密的曼哈頓計劃的產物改變了這一切,一種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似乎將在強迫日本投降的無奈下被使用.
好的,那麼我們來看看同期正在進行反攻的大陸.以及置於莫斯科控制或影響下的大半個中國.
蘇聯進攻:
1942年7月4日.在反覆推演之後,斯大林和他的元帥們都認為提前展開大雷雨行動是不現實的,首先在國際上面對英德即將的和解,蘇聯無法猜測英美法等國的態度.對於德軍顯露出來的超人戰鬥力也是蘇軍不得不依靠更加先進與暴力的裝備和人數優勢來補償大清洗後的軍官指揮體系的破敗.所以在得知德國已經完全放棄日本之後,莫斯科便開始對他東部的這個旭日帝國展開真正意義上的攻勢了.哈拉哈河戰役戰役之後,日軍的弱小與日本工業的脆弱的缺陷便暴露在莫斯科的眼中,當在新疆與陝西.山西的布局完成之後,由馬利諾夫斯基和庫克魯夫兩位將軍率領的蘇聯遠東精銳發動了對在華日軍的大規模行動,
僅僅一個月蘇軍就在奉天檢閱了部隊.將位於東三省的日本分割開來.而蘇聯代表出訪重慶和延安的舉動.毫無疑問加大了中國人的反抗力度.並且對於中國而言.來自蘇聯的軍備日益增多了.為了加強對新疆的控制.斯大林和蔣介石商討了關於經過蘇聯投資並建設的新疆鐵路線的問題.在蘇聯政府的強硬之下.蔣介石妥協了.這使得蘇軍配合中國軍隊入關的作戰計劃成為可能.短短經過半年.在付出十幾萬人和千輛裝甲車輛的代價下,蘇軍將日本徹底驅逐出了東三省和北朝鮮.被長城和山地暫時阻擋起來.不過一年之內.TG的陸軍便擴大了接近一倍.除了主要城市及周邊地區之外.整個華北基本上都成為了TG的「游擊區」.甚至當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決定向長城內進軍時.毛命令彭德懷與林彪領導數支蘇制裝備師配合蘇軍的行動.將通往中原的大陸打開了
.由於實力處於絕對劣勢.日軍即將被從大陸上徹底消滅.在喬夫拉布團的重炮協助下.林彪率領紅一軍攻入了南京城活捉了汪精衛偽南京國民政府正式覆滅.也意味著除了南方帝國控制的一些沿海城市之外整個中國幾乎已經光復了.可惜的是華西列夫元帥遭受莫斯科方面的強烈壓力,,斯大林通過阿帕納先科傳達了自己的命令,延安三夜不眠後,毛妥協了,他命令林彪和朱德徹底退出長江南岸.回到太行山的根據地周圍,聽任整個江南失去了主導政權後糜爛.
蔣介石也因此受到了鼓勵.根據斯大林的承諾,他放棄的僅僅只是無法控制的外蒙古與東北的部分權益,雖然他仍擔心毛澤東與他的中共對國民黨未來的影響,但在羅斯福和斯大林的雙重保證下,他被壓迫去做過分消耗自身實力的冒險.在史迪威的策動下,使得蔣介石不得不加緊集中力量發動反攻,防止東部陷入共黨甚至另一個軍閥的手中,雖然蔣介石和何應欽.李宗仁將軍集結起了絕大部分的中央軍和雜牌軍,發動了「湘潭攻勢」.
但事實上卻是日軍將最後的部隊集中在了南方絕望之下的陳公博則抓住了這個機會,國軍的匆忙出擊與冒進計劃令日軍能夠成功的包圍蔣介石率領的近衛隊,在付出了全部努力的情況下擊退了胡宗南和白崇禧的援助,他們希望藉助蔣介石的名義進行一次"投降與改編」但蔣介石拒絕了.褚民誼三次勸說蔣介石無果.在被困第三日,蔣介石逮捕並處決了前來談判的褚民誼.任援道和梁弘志等人.在何應欽將軍的支援部隊應和下發動了最後一次突襲,這次突襲日軍為了阻擋動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在江西于都縣周圍的段屋鎮內.蔣介石和他的親衛隊面對潮水般湧來的日軍時光榮抗敵.最終卻因為大橋被叛徒和特務炸毀而光榮殉國.
在犧牲前夜,蔣總理髮出了「我一人雖死.但我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辱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爭取中華未來之民主與自由。」的豪言.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43年8月7日).
蔣介石戰死後,整個中國乃至英美都表現出了極大的悲痛.「時代」報甚至連續三期都是蔣介石的頭像作為封面,其戎馬一生的經歷贏得了人們的讚許,作為一個為國捐軀的大國首領.蔣介石被崇尚正義的世界人民給予了崇高的敬意.蔣介石死後,國民黨內部僅經過了短暫的穩定.而對於何應欽將軍而言.民國的未來似乎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李宗仁副總理,則成為了自己最大的敵人.
國府分裂:
作為東征軍的另一位領導人.何應欽已經窺視國民政府的領導權很久了.自從西安事變受到親日派鼓勵以來,何應欽和他自己的派系就開始計劃奪取重慶政府的主導權,而且他充分的利用了李宗仁副總理與蔣介石在威望和實際行動中的巨大反差開始給自己樹立一個形象,與李副總理不同,何應欽表現出了對國民黨各派和舊利益集團更多的認同,並開始清洗內部的改革派.使國民黨右派徹底掌權,加上與戴笠的特務組織串通一氣.使得在四川的鬥爭中,將取得先入為主優勢的李副總理徹底擊敗,事實上,在得知蔣介石殉國的消息之前,李宗仁所帶領的北路軍便在南昌遭遇了決定性的慘敗,這使得李宗仁部不得不在城下修正,不過這也給了他一個機會,一個返回重慶並獨攬政權的機會,他在自己的親信掩護下借道長江回到了山城,但事實卻證明他錯了.首先他剛回到重慶便遭到了輿論的譴責.想想也的確如此,政府的首腦剛為國捐軀,他不忠的部下就開始準備反對他並奪權的計划了.而偽軍的黃大偉將軍在南昌進行的反撲活動也將整個江西的局勢徹底惡化.這使得何應欽和胡宗南部不得不退回湖南.
在政治上,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各方代言人也疏遠了與李宗仁的關係.在雙重打壓之下李宗仁將軍不得不面對現實,返回湖南並組織東伐戰爭.在孔祥熙的幫助下,四大家族和地主階級們推選了政治思想和他們的需求更為接近的何應欽,在重慶「城衛隊」的幫助下,何應欽將軍從郴州前線返回重慶,並代替了蔣介石成為重慶政府的領導人,並開始按照戴笠的意識,對現政府任何具有「威脅」的人開始清理.
9月4日聞一多在昆明舉行一次大規模集會時遭到藍衣社特務的暗殺,其中同樣受傷的還有郭沫若等人.
當輿論開始猛烈轟炸李宗仁時,他決定獨自組織一次東伐.這一次他成功的奪取了整個中國東部,並在南京建立了一個新的國民政府,其主要派別是在何應欽領導下被驅逐的親英派和親日派所組成了新團體.在暗地裡,李宗仁聯繫了自己的原派別桂系,得到了白崇禧與張靜江等桂系將領的支持.並暗中許諾了給予在華日軍與偽軍更加「體面」的受降.很快在雙方的演繹下,李宗仁將軍的軍隊突飛猛進.而胡宗南將軍和何應欽的主力部隊卻停滯不前.在44年7月.斷絕與重慶關係6個月後.李宗仁宣布成立新南京國民政府,並宣布重慶政府長期由反動右派操控.已經無法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代表少部分人的非法政權,宣告國民政府的徹底分裂.而他們卻不知道.填補了蘇聯勢力退潮的真空後,中共已經接近統一整個北方.而在他的背後,是那個龐然大物——蘇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