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跑友們經常會說的一個黑話——垃圾跑量,它到底是什麼?其實所謂的垃圾跑量和垃圾食品一樣,有它的缺點,也有它的優點。
在嚴肅跑者眼中,垃圾跑量往往是輕鬆的訓練,這種訓練就像左手摸右手,非常熟悉,沒啥進步,在寫訓練日誌的時候,嚴肅跑者一定會將這樣的跑步感受定義為「努力指數很低」。我們可以把這種垃圾跑量叫做「從不走出舒適區」。
還有一種嚴肅跑者眼中的垃圾跑量,就是訓練的後期,已然無法按計劃訓練,卻依然慢悠悠地熬。這其實意味著訓練過度,結果很可能要延緩訓練恢復。這種誤區多半來自於小白用戶,費了挺大勁,跑了一個沒啥效果的步,這樣的勤奮的垃圾跑量原因是不科學。
實際上,哪怕是輕鬆跑,只要稍加變化,也能對於嚴肅跑者有速度上的提升。比如通過長距離慢跑,將自己的身體推到糖元耗盡的狀態,不但能訓練耐力,還能訓練到速度。你可以試一下跑個低速長距離,然後再後面加速跑幾次間歇,效率會極大提高。柏林世錦賽馬拉松冠軍白雪曾經就用這樣的方法,在進行長距離跑步之後訓練間歇,是一種速度強化策略。
垃圾跑量對於緩解壓力很有好處。
TAG:跑步 | 訓練 | 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