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你知道嗎?

作者:玥空華,海外歸來之江南才女一枚,文武雙全,學貫中西,隱於魔都,潛心修道...

何為赤子之心?經常有各種雞湯文,說要回到什麼兒時的美好。孩子真的就有赤子之心嗎?他們的心,真的那麼純真嗎?有一種邪惡叫做兒童的邪惡。孩子犯錯,正越來越不被諒解,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啊」就能輕輕帶過的現象,越來越少見。

所以什麼是真正的赤子之心?

赤子,是指嬰兒,因為嬰兒是赤條條的,而又心無掛礙。老子把「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可見赤子這種狀態,在老子看來是有德之厚的狀態,而不單是像個孩子一樣,兒時的狀態。

老子在文中說「復歸於嬰兒」,又說「嬰兒之未孩」,可見嬰兒與孩子是有很大區別的。其實,當你能知道「兒時的快樂」時,就已經不是嬰兒的狀態了。嬰兒的快樂,你正處當時是體會不到的,只能「復歸於嬰兒」才可得知。

有一句話叫做,經歷過一切之後的單純,才是真正的單純。所以...

赤子之心,是千帆過盡之後,還歸平淡心海。

赤子之心,是繁華看遍之後,返回樸素安然。

赤子之心,是嘗盡百味之後,漠然一品清茶。

赤子之心,是熾熱愛戀過後,非是「除卻巫山不是雲」,卻道,從此夜月無相念。

為什麼心海是平淡的?浪奔浪涌,潮起潮落。能說是平靜的嗎?不能。然而呢?

海納百川,本性不變。動中有靜,靜中含動。

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何意?

一樣的用意。

一是如果您實修過,就知道了吧。雜念紛擾,無有止盡。一念安靜,是還不夠。要等他們,靜靜地,慢慢地,主動對治也好,被動靜止也罷,靜坐待其安定下來,回歸一片澄澈。

主動對治,也不是刻意排斥,而是制心一處,不理雜念。或者,靜靜提起覺知,觀察之,不加好壞分別標籤的,不帶排斥之意的,看著它們。不黏著上去,卻得看著。久而久之,必會不見。

雜念消失殆盡,還我一片清明。

似一位大師所言,?「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封鎖。一朝塵盡光生, 照破河山萬朵。」 雖講述東西不盡相同,但是大意一致。

一朝,塵盡光生。照破,河山萬朵!

每次靜坐,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吧!一切不理,只待渾濁散盡,光明自生。

那麼動之徐生呢?

雖則靜已至極,卻是活潑的,靈動的。獃滯不變,必不是道。一念靈動,即可變化萬千;道生萬物,可不是全一潭死水變來的!

所謂,無為無不為,很多人想著無為,想著空,卻忘了大師們對人說空,是因為人們執有,故說空。很多人知道世間虛無,卻忘記了他也實有。很多人只記得無為,卻忘記了還有一個無不為啊!

道是絕對的,含動靜兩物,圓融於此。動即是靜,靜即是動;似有分別,實際只是看上去有分別罷了,如果是物理上來理解,靜止的物體,其實內部有多少的(電子等等)動態呢?

何況,還有比較,才顯出動靜,大小,美醜呀。世間以此為用,拿來分別事物,卻大多執著於此用,忘記了初衷,和本來面目啊!

世人發明道德,以規範世間,讓人們生活的更好,奈何有人卻以此為真理,所謂下德執德。當然了,行善在修道之人是必須的,這個不可否認。但是不能執著於此,而行善,這才是正道呀。

好比有人放生,放了還要拍照發朋友圈,還要天天拿出來說,不是說炫耀不對。而是執著於自己行善了,做好事了,天天記得,這就不對了,就是執於德了呀!

修道之人,行善所為,只不過是,誠正之心,一以貫之罷了!我只為了我自己澄澈的心靈,行善的確有助於此,而不是為了什麼福報,更別說別人的好評了,這都是太雜了,一點都不澄澈,違背了修道的本意啊!

行善,而終無善可行;度人,而終無人可度。清澈之心,始終不移。

如果知道了什麼是道心,那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赤子之心啊!

在國學中覺知,在生活中修行。歡迎關注公眾號「靜品國學」(ID:daobrother)加入我們,一路同修,相伴成長。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哲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