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99%的做選擇時,都不是來自主觀判斷,你相信嗎?

在這個變化多端的時代,唯獨學習才是未來的競爭力,唯有進步才是不退不,那些說在原地不動的人,其實你在退步,因為這個世界不會因你而停止轉動,放開那些所謂的假象,進入真實的世界,為每一分鐘時間留下美好的印象,這才是最優選擇,祝福你更好!

最近閱讀過一本書叫做《傳染》,作者是喬拉.伯傑,是一本很精彩。這本書,把我們看到的社會傳播現象,解釋的淋漓盡致。為什麼別人家的產品會傳播?因為別人懂得社會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99%基本都是受他人影響,自己沒有主觀的判斷力,當你了解這本書後,你就會發現那些似乎是你主觀做決定的事情,其實你還是受社會人的影響。

我們來假設一段場景,當一個人經常出現在你眼前,你是否會對他(她)的好感加深呢?有一組數據顯示,現在的夫妻大多說都是同學、同事、朋友,因為大家相識即相熟最後走到了一起,你相信這個緣分嗎?這是因為「接觸效應」,因為接觸的時間久了,自然覺得彼此都挺好的,有些人認為,覺得我們兩個挺有夫妻相的,就是因為兩個人感覺彼此之間有相似的地方。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測試實驗,就是分別測試兩組猴子,到底喜歡粉絲玉米還是紅色玉米?當a組猴子聞到粉色玉米時,味道很糟糕,聞到紅色玉米時味道很不錯,之後把兩種玉米的味道都改成不錯,但是他們始終都只會選擇吃紅色玉米,因為在他們的腦海里認為粉絲玉米是味道很糟糕的,而b組猴子的測試剛好相反。

之後他們的孩子出生後,奇怪的是,在選擇玉米時,他們的孩子都會觀看他們父母選擇吃什麼玉米,他們也會選擇父母所選擇的。當過一段時間之後,把b組猴子放到a組的房間,竟然發現b組的猴子,也會跟著a組的猴子選擇來吃同樣的玉米。

在《傳染》這本書中有提到5個應用,對我們生活和工作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1、從眾

2、標新立異

3、身份信號

4、相似而又不同

5、社會助長效應

從眾:

在我們生活當中,是否有這樣情況出現,就是會跟風,因為人的大腦是懶得思考,而這種行為大大的節省了自己思考和做選擇的時間。現在的網路非常發達,我們去網路平台選擇一家餐廳或者購買一件衣服,我們都會首先看下評論,只有當評論中的用戶說好的時候,這個可能才是真的好,然後我才會選擇去吃。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場景例子,還記得我們i經常看到那些刷爆朋友圈的電影,那這樣的電影一定是好電影,因為這是來自社會的壓力。還有那些在開場能獲得好評的電影,在之後一定會大賣的。

標新立異:

對於撞衫這件事,大家可能再熟悉不過了。如果這個時候,是一位幾十歲的老員工跟你撞衫,你會是什麼感覺呢?換另外一種場景,如果這個時候撞衫是你的老闆,或者是其他同事,你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書中作者曾做對一群MBA的學生和工薪階層做過一個對購買車輛的測試,在工薪階層大多數都會購買同品牌的車子,保持一致,而中產階級則不一樣,喜歡購買不一樣的車子,因為別人選擇了同樣的東西,他們的喜愛度會降低。

身份信號:

在什麼情況下,你會去模仿他人呢?是因為他有著不一樣的地位,或則有權威等等。

當某一個品牌,塑造的用戶形象是自由、時尚、冒險等等,那是這類的用戶就會選擇該品牌。在購買服裝的時候,當購你買到某時尚服裝時品牌,穿在身上時,你是否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時尚的人,而不是別人的認為的土包子,哈哈。而這個時尚,就是你的身份信號,因為你是一個時尚的人。

相似而又不同:

我們在擇偶的時候,是否會有這樣的概念?感覺我們沒有共同性,就是沒有相似的地方,往往很多擇偶成功的那群人,是因為有相似的地方,最後走到一起。

相似而又不同,對新產品推出可以有很好的借鑒。從人的選擇上,希望選擇那些看起來似乎熟悉的東西,但是又不同。比如:那些電視機頂盒,最先出來的形狀時是和dvd那些形狀非常相似,還有樊登老師提到過一個例子,在當時的馬車年代,創造出機動車,那個時候普遍是不接,而馬車和機動車都造成事故,馬車的事故率比機動車要高,但是大家認為機動車不行,這是一個人害人的東西,最後在廠商的急智下,把機動車的車頭改成兩個馬頭的形狀,大家開始接受了這一事實。

社會助長效應:

對於「社會助長」效應,就是助力一個人做事更快,比如你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如果這時有一群人在你的旁邊,你會表現的更好。舉例:當你一個人在跑步時,這個時候你會正常的速度跑,如果有一群和你一起跑步的時候,你會跑得比一個人會更快。除了人類,還有動物界也一樣,連蟑螂都會有這樣的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實驗,測試蟑螂跑的速度,當一個人在跑的時候,它的速度就只有普通水平,而當旁邊放著一群蟑螂圍觀時,它的速度會非常快,而且經過多次的測試得來的結果。

但奇怪的是,如果你正在做深度思考的工作,如果這時有一群人在你旁邊,你會的速度會非常慢。原因是,你的大腦需要深度思考,這時有一群人在你旁邊,你會用一半的鬧來處理做這件事的時候,在這群人當中是不是完美的,你的腦力就會被分散。

最終的結果就是,當從事一件非常簡單的動作,社會助長會起到很大的效應,如果從事的是一件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那社會助長反而會變成壓力,顯得更糟糕。知道這一原理之後,那就可以根據不同事情,進行不同的安排,以達到最優的結果,哈哈!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自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