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導演的「陳橋兵變」,使他輕易地代周建宋。然而趙匡胤並無大功於後周,其戰功僅略高於其他將領。他「受世宗厚恩」,卻乘主少國疑之際,以兵變奪取皇位,自知難以服眾,故而即位以來,「欲陰察群情向背,頗為微行」,並宣稱「帝王之興,自有天命」。
宋朝建立後,統治者日夜思慮的問題是如何「為國家建長久之計」。趙匡胤深知,唐末五代以來,「戰鬥不息,國家不安」,其源蓋出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在於悍將權臣手握重兵。
宋朝最高統治者把兵權集中在自己手中,嚴格防止別人分掌。集兵權,主要是集中禁軍的兵權。禁軍原為皇帝的衛隊。五代諸帝即位後往往把自己原來統率的軍隊調到中央當禁軍,作為親兵。後梁朱溫時已有「侍衛親軍」的名號,到後漢,侍衛親軍的統帥就握有極大的兵權。後周世宗,除保留親軍外,又從各地選募壯士由趙匡胤挑選武藝高強的編為殿前諸班,也作為禁軍,但比侍衛親軍更見信用。
建國以後,宋朝統治者大力擴充禁軍的名額。除了接收後周的全部禁軍以外,還從地方軍隊(包括原來各個割據政權的軍隊與各個節度使的軍隊)中挑選身體強壯、驍勇善戰者到中央當禁軍,「以守京師,備征戍」,「最親近扈從者,號諸班直」。諸班直娶妻,據說宋太祖每每親自接見,甚至要求「諸班之妻,盡取女子之長者,欲其子孫魁傑,世為禁衛而不絕也。」
禁軍,又稱禁兵,是宋朝的正規軍。諸班直負責宮廷守衛,其他禁軍承擔京師守衛、征戍任務。太祖時禁軍約有22萬,真宗末年達43萬多。禁軍大部分部署在京城內外,同時又在外地部署一定數量的禁軍,與中央禁軍互相牽制。中央禁軍在京畿地區的部署也保持一定的比例。這叫做「內外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