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龍眼殼煎水外洗多種皮膚病

龍眼肉鮮者潔白晶瑩,質嫩多脂,甘甜味美,素有驪珠之譽,堪稱果中珍品。而干者養心安神、聰明增智、開胃益脾、補虛強身,又為醫家恃重之物。然龍眼之外殼及內在之核仁,無論作果充葯,皆棄而不用。其實,龍眼之殼、核,俱是葯中良劑,藥效之佳竟有無可比擬與替代,非僅廢物不廢之謂也。

(一)龍眼殼具散風疏表,涼血清熱之功,用以煎水外洗多種皮膚病,如蕁麻疹、瘙癢症、夏季皮炎等,消疹止癢,功效不凡。

此法盛傳於錫山鄉間,其地位於無錫之南,瀕臨太湖,水網交織、阡陌縱橫、蠶桑耕讀、物阜民豐。原為無錫縣,現改為錫山市,乃古「梁溪」之地,余童年曾見多處石橋上鐫有「梁溪某某橋」字樣,故以知之。習醫後讀明代繆仲醇《醫學廣筆記》,載有治梁溪某女子之醫案,大約即指此地。

某年,故鄉友人陳劍亮先生來電相告:其母於半年前患蕁麻疹,風團遍體,癢不可忍。醫院予以抗過敏治療,內服藥物不效,即靜脈注射針劑,治療後可使減輕或緩解,然不久必複發如初,如此因循治之三、四月,仍不見應。某日遇一人告以龍眼殼煎水洗澡,可望痊癒。即覓得該物一大捧(錫地方言:以兩手仰掌仲指,兩掌盛滿物品為謂之「一大捧」。)煮水澡浴,一次即見大效,二、三次而疹消癢止。以後偶有發作,如上一洗即凈。並謂此方不僅可治風疹塊,其他皮膚病同樣有效雲。

1997年冬季有某機修廠退休十年之陳老廠長前來就診,俱述其每天入夜皮膚無故瘙癢,自視皮表光潔明凈,並無異常。上床在被褥中越熱則其癢越甚,由局部數處,漸及全身,競至不能入睡,須待子時過後,陽氣漸盛,其癢勢方退,才可勉就枕席。如此折騰旬日未已,所用藥物無非抗過敏之品,因不見大效,而懇余為治。余即授以龍眼殼洗浴法。陳廠長隨購龍眼兩斤,剝下之殼分三日用,每日以三分之一煮水洗澡,第一次洗後當夜瘙癢即止,始得一宿安然濃睡。洗過三日,一冬來發,至1998年冬季,亦得平安度過,此方之佳,可謂神矣。

某中外合資企業中方代喪某先牛,因眩暈時作前來就診。其女兒、女婿均為西醫主任醫師,囑其服用中藥。余斷為痰飲眩暈,投半夏天麻白朮湯而收復杯即應之效。至是年仲夏,體表遍發紅疹塊,皮膚科診斷為夏季皮炎,塗以洗劑,數日後依然如故,再來余處診治。余亦授以上方,一次外洗後,即覺清涼之氣滲入肌膚之內,痛感、癢感、不適感漸次消散,翌晨自檢皮疹已漸隱退,為鞏固療效計,又洗二次,以後未見複發。
(二)龍眼核止血定痛功效殊勝,《便易經驗集》中有李平西所傳療「金刃傷」方:「龍眼核剝去光皮,其仁研極細,摻瘡口即定痛止血。平西氏云:『此葯在西秦巴里營中,救愈多人。』按:龍眼核治金刃傷功效甚驗,查《本草綱目》及其他本草俱未記載。可見世上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湮沒者不可勝汁矣。惜哉!惜哉。」

余自得此秘方後,立即收取龍眼核,如法研為細末。凡遇普通之金刃傷,俱以敷之,其止血定痛之效確非虛語。且廢物利用,不化分文,遂作案頭常備之葯。有一日,一女病人前來就診。其在一周前與弟媳鬥口,及至動武,被對方咬傷手背。雖經外科多次治療,依然潰爛腐化,不能收口。余為其洗凈創面,摻以龍眼核粉並包紮之。次日換藥,潰口已明顯收斂,僅敷藥粉兩次便結痂而愈。痂脫之後膚上不留痕迹,表皮光潔如初。


即此觀之,龍眼核之為物,猶葯中之璞玉也。無怪乎王孟英之曾祖於《重慶堂隨筆》中亦盛讚其功:「其核研傅金瘡磕跌諸傷,立即止血止痛,愈後無瘢,名驪珠散,真妙藥也。」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