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讓知識付費演變成一場鬧劇

什麼是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也叫內容付費,是近些年興起的概念,意思是花錢買知識,具體形式很多,羅輯思維的得到APP、樊登讀書會、有書、短書、小鵝通、知乎LIVE等等,大都以平台的形勢存在,羅輯思維和樊登讀書會是最大的。

可能有人會奇怪像羅振宇、樊登為什麼各行各業都懂,歷史政治科技文學經濟……好像什麼書都看過,按說一個生意人、一個團隊負責人、一個公司的領導需要面對很多繁忙的事物哪有那麼多時間看書?

答案來了,拆書就是非常重要的來源之一,不敢說全部,但是現在很多知識付費的內容來源就是拆書。

什麼是拆書?

拆書不是把書拆開,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大概什麼意思呢,就是拿過來一本書,先通讀一遍,然後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提煉出來,美其名曰為乾貨、知識,然後把它賣給知識付費平台,算是投稿的一種形式,或者自己在平台兜售。但一般是直接賣給平台,因為付費用戶基本上是沖名氣來的,沒名氣沒人買。

為什麼要拆書?

主講人每天都要講故事,帶人學習書籍,自己根本也沒時間去讀,也不一定讀的懂讀得下去,只有收集大量的拆書結果來支持自己的行為。

剛開始這是一種引流方式,後來慢慢成為知識付費的一種內容,無形中契合了人們的內心需求,這個生意也慢慢越做越大。

拆書的套路

這是一個大學生拆書從業者的總結,重點是要通俗易懂。

這個大學生在知乎介紹了他的經驗。

怎麼拆書?

拆書的案例

比如《金雀花王朝》這本書,上面的那個大學生按照上面的套路,先大致泛讀一遍,然後拆書,拆成幾頁A4紙內容的乾貨,以2000左右的價格然後賣給某知識付費平台,平台把乾貨上架,有文檔有音頻,賣5塊錢一份,居然賣了好幾千份。

這本書要是認認真真讀下來得十天半個月,如果深入了解還得查資料什麼的,那就需要更長時間了。因為這本書近700頁,像塊磚頭一樣的外形令人望而生畏,算是半學術半通俗的書籍,尤其是對英國憲章的敘述和對國王與貴族之間的博弈的分析還是有點晦澀。

現在如果有人告訴你,你花5塊錢在知識付費平台上買的這本書的乾貨,其實是一個大學生拆書拆來的,你會怎麼想?反正我是打死也不敢相信一個大學生會拆出什麼乾貨來?

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購買呢?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不是拆書的人拆的菜,而是給知識付費的人基本上不是讀書人。他們只想通過所謂的知識付費來掌握所謂的知識,但卻對知識缺乏基本的判斷力。讀書是不可能讀書的,這輩子都不可能讀書的,別說讓他花錢買《金雀花王朝》這本書來看,就是免費給他也不看,因為他看不懂,看不下去,看書對他來說是受罪。但是花5塊錢就可以得到乾貨,多划算,又通俗易懂又可以很有底氣的告訴別人這本書我讀過了,什麼,不信?看我跟你巴拉巴拉……信了吧,我5塊錢能是白花的嗎?

要是花5塊錢要能買到真知灼見也行,問題這不可能是乾貨,只能是別人吃剩的甘蔗渣。

拆書的都是什麼人?

1、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還是大一大二的居多,大三大四比較忙了;2、自己的團隊,大量招實習生;3、其它,比如兼職和業餘寫手等。

這是隱性的侵權和反智行為

現在通過拆別人的書賣錢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生意,絕大部分知識付費平台都在做,雖然沒有明文的法律規定,也不可能受到什麼懲罰,出版社和作者也沒理由提起申訴,但這本質上也涉嫌侵權,這種行為在學習上屬於反智行為。

為什麼很多精英人士也喜歡知識付費?

這是某些平台的唬人之處,他會告訴你有我們的用戶中有多少教授、總經理、董事長、藝術家……好像他的課是別人成功的法寶之一,這麼牛的人都在聽我你還不快到碗里來?

隔行如隔山,一個物理學教授對歷史學的認知不一定比得上一個普通人,一個總經理董事長對文學的認識不一定比得上一個高中生,一個藝術家對管理學經濟學的認識不一定比得上一個普通職員,他們只是在他熟悉和擅長的領域有話語權,哪怕是錢學森還迷信氣功和特異功能呢,牛頓還迷信鍊金術和上帝呢。其實這些知識付費平台吸引的就是以這些人為代表的中產階級和充滿焦慮感的年輕人,這個群體統一的特徵是有知識沒文化,缺乏公共文化。

有一個常見的論調是這些知識付費即便用處不大總比刷抖音、看微博等強吧,現在明白了吧,如果缺乏基本的鑒別能力還真不一定,起碼人家知道自己在消磨時間,起碼得到了舒服,而你只獲得了一種獲取知識的錯覺。

知識付費就沒一點好處嗎?

萬事無絕對,拆書拆的好也有用,起碼能起到引導的作用;心態正常一點,把此類課程當做脫口秀,也有用,起碼打發了時間嘛;如果把知識付費當成師傅領進門,也行。

可是,從現狀來看,拆書的從業者和知識付費的內容來看,肯定不是良莠不齊,而是良莠莠莠莠莠莠莠莠莠莠莠莠莠莠莠莠……不齊。

經濟學和金融學在就業方面有什麼區別?

推薦閱讀:

TAG:知識付費 | 得到App | 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