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讀書方法

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這裡說明讀書是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的,但要相信方法總是可尋的。讀書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反之,也有不少人把書讀懂而且讀通了。讀書的方法,也不止一種,現在選列了古人讀書十二法,以供借鑒與參考…

(法)一、「思·問·習」讀書法。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例]1.重視思考。在學習過程中,要動腦筋。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例]2.不懂就問。讀書在於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他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例]4.當他發現問題時,就要設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問人或讀有關的書。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例]5.提倡經常鞏固複習。「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例]6.他又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法)二、「假物」讀書法。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例]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苟子·勸學》)

析]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只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法)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例]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也。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王充{論衡》)

(析)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析]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鉤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覆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法)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析]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種「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這樣的定向閱讀是值得學習的。

(法)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關於「體會」。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又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觀書以己體驗,固為親切,然亦須遍觀眾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只據己見,卻恐於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

②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又說:「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結旨,未得手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於此,則不敢志於彼。」

③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又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同上)

(法)九、「五類四別」讀書法。這是以唐彪為代表所提倡的讀書法。

[例]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他認為分類讀書有利於處理好精與博的關係。這種「五類」讀書法與古代有些學者所提出的「四別」讀書法相類似。「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法)十、「五要」讀書法。這是蒲松齡從時、書、法三方面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例]①一要天天讀。蒲松齡自己訂了一個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後,就在本子中標上一天中讀什麼書,寫什麼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現了空白,他就會愧疚萬分。

②二要夜夜讀。蒲松齡白天要忙於生計,夜裡經常是一卷書、一盞燈,埋頭苦讀到深夜。上床後,他還要就著燭光看上幾頁書。

③三要老年讀。蒲松齡到晚年,發白、耳聾,齒脫,但眼睛好,能派用處,藉以翻書閱讀,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詩為證:「僅目一官能盡職,翻書幸足開心情。」他《寂坐》詩中寫道:「平生喜攤書,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隨西窗。」

④四要抄書讀。蒲松齡在畢家教書三十年不願離去,當中一個最大原因就是畢家書多,可供他抄讀。他以借書讀、抄書讀為幸。

⑤五要分類讀。蒲松齡把書分成精讀、泛讀兩類,有區別地讀。有的書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覆誦讀,不斷玩味,讀通為止。讀通的要求是:自我疑問,自求解答,濾盡渣滓,盡得精華。有他的詩為證,「讀書析疑如濾水,務使滓盡清澈底。」

(法)十一、「貴精」讀書法。這是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的一種讀書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穫,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法)十二、「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這焦循的讀書經驗。

[析]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


推薦閱讀:

TAG:讀書方法 | 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