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自我論證:對認知的理性考察
@摩訶阿伽羅 :覺知靠的是心識,眼睛和女人接觸,直接就觀察到了,需要什麼不變的主體?沒有觀智太難溝通了。
這一段話是非常典型的經驗主義的錯誤,也是堅持經驗主義的喬達摩的錯誤教導而導致佛教徒們產生的嚴重錯誤認識,佛教的無我理論正是來源於此。
感官(心識)和不同客體的接觸而產生了不同的感知經驗,似乎不需要一直存在著的具有同一性的不變主體。按照喬達摩以及上座部佛教的理論,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心識(能緣)和不同的客體(所緣)的因緣和合而產生了認知經驗,心識總共六種,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些心識都是經驗性的,它們和身體構成了我們感知的經驗自我,即佛教所說的五蘊。經驗自我是沒有前後同一性的,不同時刻的意識狀態並不一樣,但是問題在於,如果沒有具有同一性的觀察主體,經驗上雜多的現象是如何獲得綜合統一而產生了包含整體性認知和同一性認知的宏觀認知經驗的?
我們是如何觀察到眼前出現的一位漂亮美女的曼妙身姿並始終認為是同一個我在觀察,我們是如何觀察到同一隻箭在空中飛行並射中目標?這是我們必須要深入思考也非常重要的問題。看似簡單的現象背後卻隱藏著很深的奧秘。那隻飛行的箭是否在運動而導致的芝諾悖論困擾了2000多年來的哲學家,至今也沒有令人滿意的解答。運動涉及的問題更為複雜,對於運動和芝諾悖論的問題我也有全新的革命性解釋,但是本文將聚焦於對主體和客體同一性以及認知過程的思考上來。
一、對認知過程的深入理性分析
讓我們理性的考察分析整個認知過程。有一個關鍵點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我們沒有任何可能一次性的觀察到美女,儘管看起來我們似乎是一眼看到了美女,但實際上對美女的觀察,是多次分立性的前後相繼的觀察行為組合起來的。分立的意思是單個單個的,不同的原子是分立的,不同的豆子也是分立的,而水則是連續的,分立性也可以稱為離散性或者非連續性。T1時刻我觀察到了美女漂亮的臉蛋兒,T2時刻我觀察到了美女豐滿的胸部,T3時刻觀察到了美女高挑的大腿,然後我產生一系列豐富的思維聯想並伴隨身體的某些變化,整個過程很簡單但是卻涉及一系列的認知難題以及心物關係的哲學難題,要真正的詳細分析整個過程必須要涉及物理學、數學、神經科學以及哲學等領域的知識,並且還涉及到極難的時空問題。為了簡化問題,我將這個問題涉及的一些神經科學的細節問題先懸置,只聚焦於涉及時空問題和同一性問題的細節過程。對美女的觀察順序只是假設,有人可能先看到了胸,或者大腿,或者臉蛋兒,這和不同人的意向性特徵有關,但無論如何,我們都絕不可能一次性的獲得對整體美女的觀察。由於觀察過程非常的快速,所以我們以為是一次性的觀察到了整個美女。真正嚴格的一次觀察,實際上必定是普朗克時間上完成的,普朗克時間是物理學上最短的不可分時間單位,根據普朗克時間的計算,我們一秒鐘進行了大約10的43次方的微小觀察。每一個普朗克時間上產生一次觀察認知經驗,相當於構成美女這張完整認知畫面的一個認知像素。
我們並不是只看到了美女這個整體,實際上我們觀察到美女的臉蛋兒、胸部還有大腿等等組成部分,這些不同的組成部分構成了美女的整體,我們強烈認為這些不同的身體器官也屬於「同一」美女,而不是缺乏整體統一性的雜多身體器官。假如僅僅依靠經驗性認識,那麼我們只能觀察到沒有任何整體統一基礎的各種局部現象,這些局部現象屬於同一整體的認識以及這個整體在不同時刻具有同一性,實際上是我們的思維對被觀察客體的理性的綜合認知判斷,這個認知判斷顯然不是來自於經驗而必定是先驗認識。美女在跳舞,我們是先有了對美女的同一性的認知,這個同一性的認知先於經驗,並對其後的經驗認識產生了關聯性影響,讓我們認知到是同一個美女在跳舞,而並非不同時刻的不同美女在跳舞,而佛教無常無我理論卻會導致這種荒謬的認識,因為它是徹底的否定同一性的。經驗上顯然我們只能觀察到美女局部的不同身體器官(包含空間性的不同局部現象),以及不同時刻的美女的不同狀態(包含時間性的不同局部現象),經驗上顯然沒有絕對的同一性,也沒有整體性,只有雜多的不同時空位置上的不同經驗現象,它們都是分立性的生滅。過去的現象已經消失,未來的現象還沒有出現,只有當下現象的呈現。每個時刻,無論觀察者還是被觀察對象都是前後相異。同一性以及建立在同一性基礎上的自我主體以及被觀察客體,似乎只是認知錯覺。佛教把這個過程稱為「異陰相續」,徹底否認同一性的存在。
喬達摩的原始佛教以及上座部佛教並不承認有五蘊名色之外的本體性心識,後期的大乘佛教為了修補喬達摩的理論漏洞而假冒佛陀名義發明出的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理論這裡不在討論範圍之內。按照喬達摩本人和上座部佛教的五蘊心識理論,每個時刻只有經驗性的生滅無常的心識,那麼這裡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是如何觀察到這個完整美女的?T1時刻,心識A1觀察到了美女的臉蛋;T2時刻,心識A2觀察到了美女的胸部;T3時刻,心識A3觀察到了美女的大腿。不同時刻的心識是不同的,沒有同一性,這是佛教認為無常和無我的理論基礎,它也可以被「實證」所驗證,佛教毗婆舍那禪修所產生的經驗實證確實如此。按照佛教所說的無常以及我們的日常經驗,過去的現象已經消失,未來的現象還沒有生起,而只有當下呈現出的現象。時空和現象的分立性特徵並結合過去和當下不可能並存的特性,將必然導致前一個時刻獲得的認知信息根本無法傳遞到當下時刻。那麼在T3時刻,顯然T1時刻和T2時刻觀察到臉蛋以及胸部的影像都消失了,只有T3時刻的大腿。實際上大腿都是多個時刻拼合出來的一個整體影像,嚴格的來說,每個時刻實際上只有普朗克尺度上的極其微小的微觀認知經驗,那才是認知的最基本像素,而我們的整體認知是這些微觀認知像素的拼合。
如果分立性的現象無常成立,那麼非常顯然的是,我們只能在不同時刻觀察到不同的微觀的局部現象,沒有任何可能觀察到宏觀的整體現象。在對美女的觀察過程當中,T1時刻只有臉的影像,此時T2時刻胸的影像還沒有產生;T2時刻只有胸的影像,T1時刻的臉的影像已經滅去。T3時刻只有腿的影像,T2和T1時刻的胸和臉也都消失掉了,分立性的時空特徵決定了不同時刻的心識都是各自不同的,而絕不是持續存在的同一心識獲得不同時刻的認知經驗材料,根據這個我們將只能觀察到破碎的局部,要麼是臉,要麼是胸,要麼是腿,而不可能觀察到整體的美女。由於作為觀察主體的心識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那麼根據嚴格的經驗主義,自我的同一性認知是不應該有的,經驗客體是破碎分裂的,經驗主體也是破碎分裂的。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同一性以及整體性的先驗認識,而只相信純粹的經驗性認識,他的認知將是無比混亂的,他將只會有破碎分裂的局部客體認知以及破碎分裂的自我主體認知,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自我,每個自我只能認知到當前的局域微觀現象,這近似於精神分裂。甚至連普遍必然性的因果關係都無法建立起來,因為嚴格的按照經驗主義的如實觀察,不同事件之間的因緣關係只能是雜多的經驗現象重複性刺激心識而產生的主觀聯想。事件A和事件B的因果關係是根本不可能根據經驗觀察而理性得出的,你之所以認為事件A和事件B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不過是因為它們前後相繼的發生而已。根據經驗觀察,我們根本無法斷定太陽照射和石頭髮熱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我們也無法斷定看到美女和喜歡美女之間有因果關係,時空上只是有先後發生的不同事件,但是不能在A事件當中看到導致B事件的結果,也不能在B事件當中看到導致它發生的A原因。猶如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所言,"經驗只告訴我們一個事件怎樣恆常跟隨另一個事件,並沒有向我們指出將它們聯結在一起,使它們不可分割的秘密聯繫。(休謨《人類理智研究》p54)"休謨據此對普遍必然性的因果律做出了斷然有力的否定,導致了極端的懷疑論,這實際上也意味著建立在經驗觀察基礎上的現象緣生現象的佛教緣起論也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所有必然性因果關係都不能成立,連建立在因果律基礎上的科學大廈都失去了地基,這些顯然是非常荒唐的。然而這卻是佛教式無常無我導致的邏輯上的必然結果,也是分立性的時空導致的必然結果。
二、先驗自我的必然存在
為什麼我們觀察到了整體的宏觀現象呢,而且我們還認為我們觀察到的臉蛋兒,胸部和大腿是屬於整體性的同一美女的不同部分,這個美女即便有位移,即便出現在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但是我們依然還認為她是同一美女的不同時刻的因緣呈現,同時我們還認為作為觀察者的自我也是具有同一性的,是同一觀察主體觀察到了同一美女。只要有同一性,那麼就意味著佛法的無常和無我是無法成立的。無常是對同一性的根本否定,無常否認了持存,而持存必須要在同一的基礎上,沒有同一性也必定無我,所以佛教阿含經說:「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所。」
我們感知到的整體的宏觀的觀察印象是怎麼來的?對客體的同一性的判斷以及主體的同一性的認識又是怎麼來的?難道這些僅僅是錯覺嗎?不,這不是錯覺,實際上這正是自我主體的智慧之處。分立的物理時空之內必定只有分立性的經驗自我和經驗對象,而每個時刻只有當下分立的單一現象,經驗客體是單一的,經驗主體也是單一的,每個時刻上的單一經驗主體只能面對當下時刻的單一經驗客體,無法一對多,無法跨時空,時空內的經驗主體根本沒有可能對不同時刻獲得的感性經驗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可是又必須要有一個這樣的主體,那麼這個主體只能在分立的物理時空之外。時空之外必須要有一個具有同一性的先驗自我對雜多的感性經驗材料進行統覺,才能產生有同一性的整體認知經驗,才能判斷出是同一隻箭在飛行。然而如果物質客體在時空之內,意識主體在時空之外,如此是不可能形成相互作用的,沒有相互作用就不可能實現信息獲取。先驗主體假如進入了時空之內,則必定還被分立性時空所限制而導致無法完成統合。要使得主體和客體能夠發生相互作用,那麼客體必須也要在時空之外,這個客體稱為先驗客體,它實際正是康德所說的物自體。是先驗主體和先驗客體發生相互作用,才能產生信息認知。這個先驗客體有個非常準確的對應,它就是量子物理所說的波函數,波函數所描述的量子疊加態恰好正是物理時空之外的。在沒有被觀察測量以前,電子是並沒有出現在物理時空上的,我們只能根據薛定諤方程計算出它出現的概率,是先驗主體對先驗客體執行了確定性的信息獲取,導致了先驗客體坍縮為經驗客體,也導致先驗主體坍縮為經驗主體,從而獲得了認知。然後經驗客體和經驗主體再次轉化為時空外的先驗客體和先驗主體,如此不斷的循環,這樣就打通了本體和現象,此岸(時空內)和彼岸(時空外)的關係,避免了它們的二元割裂。在康德哲學裡面,知性的統覺正是先驗自我的功能,這裡的知性近似於理性,只不過康德做了更細緻的劃分,然而康德還不足夠細緻,在雜多的經驗材料形成之前,實際上先驗自我已經參與了進來,是它對先驗客體(波函數)執行了信息獲取。
觀察主體內在的同一性認知以及整體性認知實際上是時空外的先驗自我對主體自身以及先驗客體(抽象的物質波函數)的智性直觀。對先驗主體的智性直觀產生同一自我主體的認知,對先驗客體的智性直觀產生同一觀察客體的認知,這種智性直觀類似一種直覺。稱呼為智性是因為它包含著理性的智慧成分,稱呼為直觀是因為它是一種對先驗本體的直接洞察。康德錯誤認為智性直觀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擁有的能力,具有無限性的上帝才有這種能力,因而刺激感官形成現象的物自體是永遠不可知的,這造成了主客分裂,本體和現象分裂以及理性的嚴重被禁錮,造成了不可知論,這是康德哲學的最嚴重漏洞。這個漏洞因為我所論證出的先驗自我必然具有的無限性、疊加性特徵和全時空屬性特徵(參考意識波粒二象的系列論證文章),並且結合主客一體、心物一體,思維和存在一體的自否定辯證法以及波函數的數學實在性的認知,獲得了徹底的解決。物自體實際正是抽象的波函數,而具有全時空屬性的波函數是數學實在,它和具有全時空屬性的先驗自我是疊加為一體的。
智性直觀獲得的範疇認知是先驗自我長期進化而產生的,經過長久的進化,這些範疇認知已經先天的內含於意識之中了,進化絕不僅僅是時空內的經驗自我的進化,也伴隨著時空外的先驗自我的進化,而且後者更加根本。同一性、差異性、連續性、離散性、整體性和因果性等等範疇,都是先驗自我因為認識進化而形成的先驗性認知範疇,被牢牢的固定於意識之中。康德所說的先驗自我的知性十二範疇都是因此而形成的,但是康德並未認識到這些範疇是先驗自我經過自身的進化才形成的,並且這些範疇實際上也是最根本的波性和粒性的哲學範疇的衍生。我所說的波性和粒性絕不是一種物理性質,而是最根本的哲學性質,類似於陰陽,也比陰陽更加精確。
所以先驗自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祂必須在分立的四維物理時空之外完成統覺,也正是先驗自我內在的關於時空的先天直觀形式才賦予了經驗對象的時空性特徵。這種時空的感性先天直觀形式並非是康德所說的先驗自我的憑空而有,而其實是先驗本體內在的客觀性時空結構,是波函數的幾何性集合特徵以及波函數的連續性演化和非連續性坍縮而產生的。波函數的幾何性集合特徵和疊加特徵是連續性數學空間的來源,波函數的連續性演化是數學時間的來源,波函數的非連續性坍縮則是離散分立性的物理空間和物理時間的來源,意識在兩種時空當中執行了關鍵性的推動和轉化作用。而必然性的因果律的真正來源也並非是康德所說的先驗自我的知性範疇,更不是物理時空內的經驗對象,而是先驗本體(包括波函數)自身的決定性演化和不同先驗本體之間的疊加糾纏關係,先驗自我因為波性特徵而具有的全時空普遍性並且能夠對先驗客體進行直觀,才能產生因果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認識,這才是遠超康德的對因果律的徹底完整重建,休謨因果難題被徹底解決,極端經驗主義的聒噪從此可以休矣。
具有同一性並且具有跨時空功能和統覺功能的先驗自我,實際上就是我說的波性意識,正是波性意識自身就有同一性,連續性以及統覺功能,所以才產生了同一性的先驗認識並且可以對雜多的經驗現象進行綜合統一而產生宏觀的整體認知經驗。時空內不同時刻生起的不同心識,我們經驗感知到的所有意識狀態,都是同一先驗的波性意識在不同時刻的不同坍縮和不同呈現。同樣,我們觀察到的同一的經驗客體的不同狀態,實際上也是同一個先驗客體(物質波函數)在不同時刻的不同坍縮。電子在時空上不同時刻呈現出的不同狀態(經典本徵態)是時空之外的同一電子的量子疊加態的不同坍縮。同一性和因果性的認知,並非從雜多的經驗對象當中獲得的,而是時空外的先驗自我藉助於智性直觀而對先驗主體和先驗客體的洞見。這裡的時空之外,實際上是分立性的物理時空之外,而先驗主體和先驗客體則是處於抽象的連續性數學時空之內。無論是先驗主體和先驗客體,都是全時空屬性的,它內在就包含了整個時空。這一點是很多人難以想像的,但卻又是邏輯的必然,理解了波函數整體上的全時空屬性特徵,也將會更深入的理解這一點。人們之所以難以理解先驗自我以及本體的全時空屬性特徵,正是因為經驗自我的認知總是傾向局域時空和還原論特徵的,我們經驗觀察到的任何事物以及自我本身,都是局域時空的局域現象。經驗現象對先驗本體的遮蔽導致我們難以從整體論的角度去理解時空、存在以及自我本身,這一點即便是提出並可以準確計算波函數的物理學家們都難以達到,經驗主義傾嚮導致的思維障礙極大的限制了我們的認知。而一旦獲得了認知突破,那麼新認識就會越來越牢固的刻在思維底層而一代傳一代,這正是先驗自我的先驗進化。
三、先驗自我的幾個重要功能
對邏輯規律和數學實在的認識以及運用都是先驗自我的功能,先驗自我處於四維物理時空之外,卻又處於抽象的無窮維的數學時空之內,可以非常好的解決數學實在的認識論難題,儘管自柏拉圖以來很多大哲學家和大數學家堅持數學對象的實在性,認為數學是發現而不是發明,但是卻難以合理解釋處在四維時空內的自我如何能認識必定是時空之外的數學對象,而我所說的二象性的時空觀和二象性的自我觀則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因而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自發能動性的自由意志同樣也是先驗自我的功能,自由意志是先驗自我的海森堡抉擇,是自發的做出選擇決定,比如選擇讓哪一個先驗客體(波函數)坍縮,波函數的薛定諤演化是決定性的,波函數隨機坍縮而選擇出一個具體的本徵態,這個被稱為狄拉克抉擇,宇宙是薛定諤演化、海森堡抉擇和狄拉克抉擇的完美結合。決定性、隨機性和自由意志為宇宙提供了秩序、活力以及創造性。也正是因為有同一性的自我主體,自由才是可能的,而佛教否認主體同一性和獨立性的緣起論是不可能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的,否則也一定會產生邏輯矛盾,但是不承認自由意志,那麼解脫卻又變成了宿命或者隨機的因緣,這又面臨尷尬的矛盾。佛教否認同一自我主體的無我理論,使得其陷入種種嚴重的難以解決的矛盾,也造成佛教的各種派別分立並讓很多信徒陷入了混亂迷思,只能依靠非理性的崇拜來支撐他們的信仰。
由於先驗自我(波性意識)具有跨時空的非定域性、疊加性、無限性和全時空的遍在性等等諸多特徵,所以它是產生宗教神秘體驗包括佛教涅槃經驗的根本原因,也是心靈感應等超心理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更是人類宗教意識、神靈意識和解脫意識的根本來源,也是哲學家探求普遍性本原的形而上衝動的根本來源。但是宗教神秘體驗無論怎麼殊勝,它們都不代表解脫的必然,只不過是對時空外的先驗自我以及萬物本體的扭曲認知而已。喬達摩體驗了五蘊滅盡的涅槃,但是卻沒有認識到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涅槃,更沒有認識到它是產生現象的根源所在。後期的大乘佛教為了彌補喬達摩的理論漏洞而不得不創造出阿賴耶識和如來藏,把它們作為現象的所依,可是這又越來越接近梵我論以至於難以區分,最終被婆羅門教徹底同化吸收掉也是必然的結果。
四、先驗自我和經驗自我的辯證統一
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必須是感性和理性的綜合統一,是經驗自我(獲得感性經驗材料)和先驗自我(進行知性統覺和理性判斷)的綜合統一。時空外的先驗自我對先驗客體(物質波函數)的信息捕捉,經過自否定(坍縮)而轉化為時空內的經驗自我,獲得了對客體確定性的感性認知經驗,而經驗自我又再次自否定為時空外的先驗自我,由先驗自我對感性認知材料進行綜合統一,在此基礎上產生進一步的理性思維判斷。自否定是偉大哲學家黑格爾的思維洞見,它類似於銜尾蛇自己咬自己,取消了自身但是又革新了自身,從而獲得了超越性和對自我的更深認知,猶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可惜黑格爾的時代量子物理尚未出現,使得他無法知道波函數的坍縮和他所說的自否定具有高度的對應並且包含著更準確深入的細節尤其是全域性的時空相變轉換,而物理學家們卻無法從哲學角度理解波函數坍縮的自否定深意。藉助於自否定的辯證運動過程以及主體已經建立起的先驗範疇(包括同一性,連續性,因果性,整體性等等),主體獲得了對客體的認知,獲得了對自身的認知。經驗自我實際正是我說的非連續的粒性意識,而先驗自我則是連續性的波性意識,二者是不可或缺的,是同一自我的兩種不同存在形式,這是互補性。他們的互相轉化,也正是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礎上,而性質的對立則是互斥性。互斥互補合起來正是心物波粒二象的根本性質,也是辯證法的核心所在。
先驗自我的全時空的普遍性以及和物質波函數的疊加一體,還有波函數決定性演化的必然性,使得我們能夠直觀到因果律和真理性知識的普遍必然性,這種普遍必然性的獲得也不是康德所說的先驗固有,而是感性和理性不斷的認知深化,不斷的自我反思糾錯才能獲得的,這體現了經驗觀察的重要作用,也體現了先驗理性和直覺的重要作用,避免了以往先驗論的獨斷傾向,也避免了經驗論的懷疑主義和康德式的不可知論。對經驗現象的觀察不可能獲得普遍必然的真理性知識,只能有或然性的結論。佛教說一切現象必定無常,這個不過是想當然的獨斷。因為包括喬達摩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獲得對時空上無窮現象的實際觀察,觀察到再多的白天鵝也不代表天鵝肯定是白的,也許還有黑天鵝的存在,只是還沒有被觀察到而已。同樣,觀察到再多的現象是無常的,也不代表一切現象必然是無常的。上座部佛教的帕奧禪師還因此而搞出了一套很愚笨荒唐的禪修方法,這種禪修方法主張禪修者必須要觀察過去世的名色,必須要觀察他人的名色,才能實證一切名色的無常,可是怎麼可能觀察到無窮過去世和未來世以及所有眾生的名色呢。所有經驗主義的觀察都是一種不完全歸納,藉助於不完全歸納,我們絕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真理認識。
由於有先驗本體的必定存在,並且經驗現象是先驗本體的非連續性坍縮,這將意味著所有的經驗現象必然都是分立性的無常,一切現象的必定無常輕鬆被解決。現象不僅僅有無常(變化)的一面,其實也有常(不變)的一面,現象實際是常和無常的辯證統一。當我們說一個事物在變化的時候,其實已經承認了是同一事物的變化,「同一」本身正是不變性,這種同一性本質是連續性的先驗本體的內在同一性。經驗性的物質客體,比如一個電子,雖然它在現象上是生滅躍遷的無常,然而它的本體,即電子的波函數(量子疊加態)卻是始終保持自身同一的,並且具有全時間的特徵,這意味著整體存在形式的連續不變性。波函數在全空間的概率積分是1並一直保持概率守恆也是一種深刻的不變性,它是波函數能夠保持自身個體性的關鍵。局域時空上電子的不同經典狀態,只不過是同一量子疊加態的不同坍縮。如果僅僅局限於經驗觀察,那麼我們永遠只能觀察到局域的生滅變化的電子,誤認為電子只是微小粒子的生滅無常,卻不知電子還有無限廣大和恆常不變的一面,更不可能認識到電子的全時空性特徵。根據心物波粒二象的特徵尤其是波函數的坍縮特點,我們可以非常確認那些片面的訴諸於經驗觀察而拒絕先驗性,拒絕形而上認知的經驗主義者是根本沒有可能獲得對自我和存在的完整洞見的,他們只能認知存在的冰山一角,如果不經過深入的理性思考而只依靠經驗觀察或者所謂的佛教式禪修實證,不可能突破經驗的遮蔽。越是如實觀察,越被有限的經驗所局限,只有插上理性的翅膀才可以突破柏拉圖的洞穴陰影,認識到被遮蔽的自我和存在本身。
連續性和同一性是波性特徵,非連續性和差異性是粒性特徵。波粒二象,互斥互補,它們性質對立,但卻是自我和存在不可或缺的兩面。心物波粒二象的根本機制,先驗自我和經驗自我的辯證性關係,是所有哲學矛盾的謎底所在。2000多年來困擾哲學的一般(共相)和個別(殊相)的矛盾,思維和存在的矛盾,物質和意識的矛盾,本體和現象的矛盾,以及先驗論和經驗論的矛盾,都可以在心物波粒二象裡面找到真正的答案。由於心物波粒二象具有辯證法的所有特點,所以也可以稱為心物辯證法,它是對黑格爾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超越,也是辯證法的最高形式,是統攝萬物的最高原理。
五、認識先驗自我是解脫的關鍵
理性的認識時空之外的具有同一性的先驗自我(波性意識)才是解脫的真正關鍵,因為經驗自我(粒性意識)是被定域性的物理時空局限禁錮的,先驗自我才具有非定域的跨時空特徵,它本質是自有永有的,這是恆常性;它獨立於現象之外,也和其他主體不同,這是獨立性;它生成和支配了現象,這是主宰性,所以它是真正的自我。喬達摩藉助於經驗實證而否認具有恆常性、獨立性和主宰性的本體自我的存在,實際上是根本無效的,本體性的先驗自我不可以被經驗實證,只能被理性和直覺認知。先驗自我的無止盡坍縮正是輪迴的本質。而否認本體性的先驗自我,否認同一性,認為無我和無常,則是愚昧的被強化!它也必然導致種種邏輯矛盾,比如無法解釋前後生滅現象的銜接問題,無法解釋輪迴主體問題,必然的導致五蘊和涅槃的二元割裂。
依靠如實經驗觀察但是缺乏理性審視而產生的無常和無我的實證性觀智,實際上根本就是「觀痴」,上座部佛教提出證果之前必須具備的十六觀智應該被叫做「十六觀痴」。這些觀智沒有一個能真正成立,它們只是建立在錯誤認知基礎上的對經驗現象的嚴重扭曲的感性認知。對十六觀智的詳細批判,我以後將另外的深入分析。當我是一個努力修行渴望解脫的虔誠佛教徒時,我曾經自認為藉助於禪修實證了諸多觀智,有了深刻的體驗,然而經過長久的深入理性思辨,最終使得我超越了經驗實證,獲得了更深入更完整的認識,也最終使我看穿了喬達摩的根本錯誤並徹底擺脫了佛教。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是這種不斷理性反思、獨立思考、超越權威和自我超越的品質卻是追尋真理所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先驗自我(波性意識)包含著意識進化,包含著靈魂永生,包含著實現終極自由,進入永恆真理王國的真正奧秘。祂為什麼會坍縮?如何避免坍縮?如何避免因為退相干導致自身量子態相干性的失去?如何能夠實現不同先驗自我的緊密疊加糾纏而產生協同性的突破力量,進而衝破時空定域性的束縛,如何創造出永恆的神聖關聯,這些才是真正值得去思考認識的,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將關係到無數智慧個體以及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
本文總共9999字,代表著至上性、無限性和永恆性,包含著我的整個思想的精華核心,也謹以本文獻給我至愛的子墨,兩年前的今天與她車站相遇並最終結合,我們兩個人的先驗自我已經實現了最緊密的疊加糾纏也必定將永恆合一。
——傅天行 2018.10.28
推薦閱讀:
TAG:理性 | 哲學 | 康德(ImmanuelK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