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薄情的世界,一個多情的自己----《山月記》書評
《山月記》講述了才子李征因生性狷介而無法融入官場,於是自恃才情頗高而想成為詩人,但因文名難立,其內心不斷在自尊與自卑的激烈衝突之下,最終化虎而去的故事。
故事不長,更多的內容是以李征化虎之後與友人相遇後的交談為主,而在交談之中,李征對自己的分析才是整個故事的精髓,尤其是那句「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絲希冀,而不願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遠離時間疏避人群,結果在內心不斷地用憤懣和羞恥飼育著懦弱的自尊心」已成為這篇小說最經典的一句話而廣為流傳。
而這一句話確也寫的直指人心,讓人無所遁形,其實生活中李征之類的人也很多,一方面他們自詡明珠,清高孤傲,而另一方面卻不敢刻苦磨練自己,於是一邊孤芳自賞,一邊憤世嫉俗,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
一方面是個人能力磨練的不夠,但另一方面這個世界也有他本身的現實和殘酷,象小說中當初李征所不屑與之為伍的同僚,最後卻又遙居高位,難道這些人全都是依靠個人的能力嗎,只怕也不盡然,這個世界除了有著他自身的規則外,可能還有一雙讓人看不見的手。
就象小說中寫道:「簡直任何事情我們都不明白,連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強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實接受,然後再連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這就是我們這些生物的宿命」。
這一個「宿命」寫盡了人生的無奈,這一段話又讓人多少人內心戚然。
生活中大多數人雖沒有象那李征最終化身真虎,只怕內心也有一頭難以馴服的野獸吧,而我認為任何人內心的那一頭野獸只怕就是每個人內心最原始、最真實的本性吧,而這最原始、最真實的本性卻又往往與世俗、現實不符甚至相悖。
那麼我們如何在與這個世俗相處的過程中馴服自己內心的野獸,但同時還能保有自已的真性呢,這隻怕就是困擾人們的如何與外界相處又如何與自己內心相處的問題了。
如果象李征那樣不顧現實一意孤行,只怕結局堪憂,可是如果一味的流於世俗,只怕也會泯然於眾人,其結局也覺可悲,也真讓人為難。
現在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先要吃飽肚子,然後再去講情懷,這倒也不失為一種理智的選擇,同時我覺得在當今的時代還能同時說到肚子和情懷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有追求的人啦,因為他們在一個高度追求物質的時代還沒有忘記精神。
忽然想到《莊子?德充符》里有一句話---「以知為時,以德為循」 大師南懷謹對這句話的解讀是:「一個人,天下大事也好,個人做事也罷,要了解自己什麼時候該進一步,什麼時候該退一步,隨時隨地知道自處之道,隨時在道德的行為上,自己知道人生的一個方向,一個路徑」。
這大概就是自知,知進退,自守,守自我,自定,定方向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