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勞倫斯河與法國人的「魁北克」

大航海時代系列 [第204篇]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本節關注地緣板塊:聖勞倫斯河中下游地區

族群:法蘭西人

英國人已經來了,法國人還會遠嗎?當然不會。早在1524年,一名受雇於法國國王的義大利航海家(喬瓦尼?達韋拉扎諾),就曾經探索過後來被英國命名為「弗吉尼亞」並於1607年開始殖民的美國東海岸地區。

弗吉尼亞詹姆斯敦鎮

與後來英國人為向他們的「處女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致敬,將這片土地命名為「弗吉尼亞」一樣,這片土地當時被法國命名為「弗朗西斯卡」,以向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表達敬意。不過大多數時候,人們還是更願意稱法國在北美所開拓的殖民地稱之為「新法蘭西」。

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

將一塊陸地標註在海圖上,並代表國家宣示主權是一回事,實際控制又是另一回事。雖然大航海時代有著「誰發現,誰佔有」的慣例,但無數事實已經證明了,最終能夠行使權力的往往不是最初的發現者。

對於這片暫時看不到貿易價值的土地,法國人一直缺乏足夠的興趣。事實上,後來的英國如果不是從三角貿易中嘗到了甜頭,認定在新大陸開拓種植園也是件有利可圖的事,在殖民美國這件事上同樣不會太熱心。

不過法國染指美洲的時間仍然比英國早得多。十年之後(1534年),法國人就開始著手打通與「新法蘭西」的聯繫線。

雅克.卡蒂埃發現魁北克400周年紀念郵票

只不過法國人的切入點,卻並不是十年前考察過的那段美國海岸線,而是位於「加拿大」境內。是不是很奇怪?為什麼明明起了個大早的法國,卻不可思議的選了塊看起來並不適合人居的地方。考慮到後來的美國幫助「英美文明」再次登上世界之顛,而法國一直對自己失去世界領導權而耿耿於懷(雖然貌似法國從來也沒得到過),這最初的選擇可謂影響深遠。

加拿大及魁北克

法國人的切入點,是一片被其命名為「聖勞倫斯灣」的海灣。在墨西哥灣以北的美洲東海岸地區,位於最北端的聖勞倫斯灣面積是最大的一個,面積達到23.8萬平方千米,與中國的廣西相當。

聖勞倫斯灣

然而即使是聖勞倫斯灣的最南部,緯度也超過了45度。要知道俄國千辛萬苦在太平洋找到的出海口——海參威,雖然號稱「不凍港」,但也都還有三個半月冰凍期(可以藉助破冰船通航),而聖勞倫斯灣受海冰困擾的時間比之海參威還要再長一點(每年12月至次年5月)。有鑒於此,習慣以軍事視角審視海岸線價值的部分讀者,應該會更為法國人在風帆時代的選擇感到不可思議。

聖勞倫斯河、五大湖流域範圍

說到這裡,是不是對法國人的選擇感到絕望了?其實也還好了。由於還能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潤澤,聖勞倫斯灣周邊海岸線的溫度比之加拿大內陸地區,還算是溫潤的。以海灣南部的「愛德華王子島」為例,其冬季的平均氣溫在零下7度左右,夏季平均氣溫也能達到20度。

全球主要表層洋流示意圖

總得來說,將整個聖勞倫斯灣沿岸的氣候,與中國東北的黑吉地區做對比,大致也就有個印象了。兩地的區別在於,受季風影響的中國東北地區,在降水上呈現出「雨熱同期」的特點,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在聖勞倫斯灣地區,各季節的降水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在東亞歷史上,中國東北地區除了遼寧地區能夠進行農業開發有機會為中原王朝的擴張提供支撐以外,剛才我們用來做類比的吉林、黑龍江地區,更多是以「漁獵」文化的面目進入中央之國歷史的。那些生活在白山黑水中的漁獵部落,能夠引發中原王朝興趣的特產,幾乎都是源自於自然的饋贈。上述比較再一次坐實了我們最初的判斷:法國人對聖勞倫斯灣的興趣點並不在於農業,而在於在此可以獲取某種能夠在歐洲賣出高價的商品。

來東北看雪啊:)

在一片看起來能凍掉下巴的土地上,到底有什麼東西那麼吸引法國人呢?回看前面對「哈德遜灣公司」的解讀,答案已是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毛皮。以位置來說,聖勞倫斯灣無論在氣候還是航距上都具優勢,如果不是法國人搶先一步的話,英國人也不用跑到位置更偏遠的哈德遜灣去收購毛皮。

對於法國人來說,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所熱切盼望得到的毛皮獸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河狸」,而不是中國人所誤會的「海狸」。換句話說,聖勞斯灣之於「新法蘭西」的價值,就像哈德遜灣之於「哈德遜灣公司」一樣,只是用來對接周邊河流的中轉站。

河流是陸地的血管。想了解到底是哪些河流,催生了法國在這一地區的毛皮貿易,就得先看看聖勞倫斯灣周邊到底有哪些陸地。過濾掉那些一定會存在的零星小島,幫助生成聖勞倫斯灣的陸地總共有三部分:拉布拉多半島、阿卡迪卡半島,以及紐芬蘭島。大家先記住這三個地理分區的名字,它們在北美地緣政治史中的作用,在後面的內容中都會一一展開。

在這三個地理分區中最容易在地圖中找到,並且已經在前文中多次出現的是「拉布拉多半島」。通常情況下,提到拉布拉多這個名字,人們最多聯想到的是「拉布拉多犬」。有觀點認為拉布拉多犬的原產地並不是拉布拉多半島,而是隔壁紐芬蘭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法國人並不是為了拉布拉多犬身上的毛皮才跑到這裡來的,所以關於這個問題的考證就不展開了。

作為北美面積第一、全球面積第四的半島形陸地(面積140萬平方公里),拉布拉多半島的生成與面積比它小不了多少的「哈德遜灣」有著直接關係。簡單點說,正是由於哈德遜灣在地質運動中的形成,才在北美大陸的東北部切割出這麼一個面積巨大的半島。

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在這種高緯度地區,你最不能相信的地緣因素就是面積了。拉布拉多半島的河流當中,固然生長了不少河狸,但以人類的標準來說,整個半島唯一還算是適合人類聚集的地區,就是能夠受到一點北大西洋暖流關照的「聖勞倫斯灣」沿岸地區。

聖勞倫斯灣

當然,前面我們也說了,法國人並不是為了在這一地區殖民而來的,他們更關注的是哪些河流能夠幫助他們接觸到那些喜歡在河流中築壩的河狸,以及能夠把它們出售給自己的原住民。

從這來說,聖勞倫斯灣的海岸線並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發現,由於半島東高西低的地勢,使得聖勞倫斯灣水系的輻射範圍。較哈德遜灣要更小。

這種地理格局在當時同時還造成了一個地緣政治:儘管法國一直聲稱自己擁有哈德遜灣的主權,並且拒絕使用這個帶英國色彩的名稱(法國人稱之為「北灣」);而英國同樣也一直覬覦聖勞倫斯灣的利益,但兩國在拉布拉多半島所能延伸的利益區間,實際都只有各自海岸線所能輻射的那部分流域區。

哈德遜灣與魯伯特地

真正讓法國人在這一地區眼前一亮的河流,是一條與聖勞倫斯灣同期被發現,並以相同名字命名的河流——聖勞倫斯河。這條河流的寬闊的下游部分,同時也是阿卡迪卡半島與拉布拉多半島分割線。

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母親河,如果說有哪條河流是加拿大的母親河,那麼肯定非聖勞倫斯河莫屬了。拋開它在加拿大歷史中所發揮的核心作用,單從聖勞倫斯河流域養活了半數加拿大人這一點來說,它的核心地位亦是無可動搖的。

加拿大人口示意圖

對於當年的法國人來說,聖勞倫斯河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沿著這條加拿大第二長河流延伸貿易線,來自法國的皮毛商們能夠與更多的土著接觸並收購到毛皮;二是這是一條向南延伸的河流。

你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今天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線的西半部,是由一條直線——北緯49度線所決定的,如果將這條直線一路向東延伸的話,它剛好延伸到到聖勞倫斯灣河口一帶,其與橫亘於「五大湖」湖面之上的美加邊境東半部之間,包夾而成了一片看起來像是美國身上割取的三角地帶。

單從緯度上你應該也可以感受到,這個主要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主體的三角地帶,應該有機會成為整個加拿大最溫暖和最適宜人居的區域。

這個結論的確大體正確。之所以不說絕對正確,是因為在北太平洋暖流的影響下,加拿大西部沿太平洋的海岸線部分氣候還要更溫暖些(雖然緯度超過了49度),並且成為了加拿大的另一個人口稠密區。

加拿大溫度與人口關係示意圖

然而無論從面積、總人口還是歷史來說,無論你把視線定位在北緯49度線以南,還是鎖定在「聖勞倫斯河流域」這個關鍵詞上,這個突出部在加拿大的核心地位,都是無可動搖的。

一個假設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直觀的感受這一地區的重要性:如今加拿大的總人口在3700萬左右,假如當年美國有如今那麼強大的實力,並且在霸道到一定要將全部的美加邊境線以北緯49度線進行切割的話,那麼今天的加拿大的人口就還要少上2000萬了。

追根溯源,加拿大能夠將控制線延伸到五大湖,並不是因為當年阻止美國獨立的大英帝國有多努力,而是源自於法國人的開拓。1600年,在英國準備向北美開拓的前夜,已經在聖勞倫斯地區進行了半個多世紀毛皮貿易的法國人,決心正式在聖勞倫斯河布點,以從戰略角度保護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利益。

只是想表達下法式無奈

一如英國經歷過多次失敗,才在美國東海岸登陸成功一樣,法國最初的殖民嘗試也遭遇了多次失敗。在英國人的嘗試中,最大的危險源自於原住民的攻擊。而在聖勞倫斯河下游,原本也擔心這一點的法國人,卻發現寒冷才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法國在聖勞倫斯河下游的困境,一定程度是因為這一段河道實在太過寬廣。整個聖勞倫斯河下遊河道呈現出外寬內窄的「喇叭型」走勢,聖勞倫斯灣西北部的「安蒂科斯蒂島」是河-灣的地理分割點。

聖勞倫斯河、五大湖流域範圍

如果以「安蒂科斯蒂島」西端的水面來計算河口寬度,河口的寬度將達到驚人的130公里。即使在下遊河道的最南端,河面的寬度也有13公里。這種開頭使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海灣而不是一段河道。

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與世界其它大河不同的是,聖勞倫斯河的河道並不是河水沖刷形成的,而是一條原本為冰川覆蓋的海底海峽。在地質運動將其抬升之後,才因承接上游的冰川融水而成為了條淡水河。

這種形狀和寬度,使得海水與淡水在聖勞倫斯河下游,始終處在博弈狀態。冰冷且比重較大的海水,在下層努力往下遊河道滲透;淡水則從上層突圍注入聖勞倫斯灣。

如果不是聖勞倫斯河水量夠大,相信這段寬廣的下遊河道,屬性就應該是海灣了。儘管如此,聖勞倫斯河下游的水文屬性還是呈現出很強的海洋性,更容易受到外部惡劣海況的影響。

聖勞倫斯河口

好在聖勞倫斯河並不總是那麼寬,如果你從安蒂科蒂斯島出發,重走下當年法國人的探索之路,在溯河而上600公里後,你在河道中央會發現一個擠佔了大半河道的島嶼——「奧爾良島」。

河道在這個島嶼之西驟然收窄至一公里左右,由此再往西南方向延伸的聖勞倫斯河,開始呈現出正常淡水河的狀態。地理上看,位於奧爾良島西南的這個河道收窄處,就是聖勞倫斯河中、下游的分割點

很顯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個聖勞倫斯河中下游分割點,都是最具備戰略價值的殖民點。1608年,在英國艱難創建他們在北美的第一個永久殖民點——詹姆斯鎮的第二年,法國人在此創建了他們在新法蘭西的第一個永久殖民點。

在後來的歷史中,英國人的這個第一早已泯然於眾人中,而法國的這個第一卻一直活躍在北美地緣政治舞台上。至於它的名字,相信只要是關注過北美政治的人都一定聽聞過,它就是「魁北克」。

魁北克之所以那麼知名,是因為它在加拿大一直以異類而聞名。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加拿大脫胎於前英國殖民地。作為加拿大的一個省,魁北克卻以超過80%法國後裔的比例,一直試圖從加拿大的版圖中獨立出去。

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魁北克甚至在1977年立法通過《法語憲章》,指明法語為魁北克唯一官方語言(加拿大的官方語言則是英語和法語雙語)。為此,魁北克還組建了專門的「語言警察」,以檢查市面上的招牌或者海報,有沒有將法語作為主導語言。

找不到配圖了,借齊祖表達下法式倔強

實際上,在國際輿論中屢屢暴光的「魁北克」與剛才我們說的「魁北克」還不完全是一個概念。一直在謀求獨立的是「魁北克省」,而剛才以新法蘭西第一殖民地形象出現的,是現在的「魁北克市」。

當然,既然省市同名,大家也一定想到了,魁北克市就是魁北克省的起點。以之為起點探究法國在這一地區的殖民史,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魁北克問題是怎麼出現的,更有助於理解加拿大與美國的分割問題。

作為新法蘭西的第一個殖民地,以及當下魁北克省的首府,魁北克的地緣政治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其扼守聖勞倫斯河中下游分割點的位置,更使得當年的法國能夠憑藉地勢優勢,阻擋外部競爭者染指魁北克以南地區。

另外,如果想確保自己在聖勞倫斯地區的長期利益,光靠來自法國本土的力量可是不行的,必須向這一地區移民,並且種植出足以自給的糧食,才能夠做到這點。

在這片寒冷的土地上,想要吸引移民並開展農業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是溫度。以溫度來說,魁北克以南的聖勞倫斯河中上游地區,要比以北的下游高一個層級。

加拿大溫度與人口關係示意圖

作為歐洲人主糧的小麥,能夠在相對溫暖的幾個月當中播種和收割。另一個吸引法國人向此移民的原因,在於與大多數沖積平原囤於河流不同的是,海灣屬性聖勞倫斯河下游並沒有形成寬闊的沿岸平原帶。而其中游地區,卻在地質運動和冰川的作用下,形成了大片平原區。

一片相對溫暖、平整,又不缺水的土地,註定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在建立魁北克市之後,法國人又溯河而上,在整個中游平原建立了一系列城鎮。這當中尤其以位置居中的「蒙特利爾」最為重要(1642年)。

在法國殖民時期,蒙特利爾發展成為了整個新法蘭西的交通樞紐及商業中心,來自整個流域的毛皮大都在此交易,並通過魁北克運往歐洲出售。由此導致的一個地緣政治後果就是,今天整個聖勞倫斯河流域第一大城市並不是魁北克而是蒙特利爾(同時也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

請欣賞聖勞倫士河畔的落日

在將殖民線擴張到聖勞倫斯河中游後,法國在北美腹地的擴張工作並沒有結束。目前在我們的解讀中,這條河流的上游還沒有出現呢。不過通常情況下,一條河流的上游被殖民者忽視也是正常的。誰讓這些河流的上游,通常處在人煙稀少的山地、高原之上呢。

很多時候,這些上游高地只有在確定兩國邊境時,才會為政治家所關注,並授命地理學家們把它們清晰的標註出來。然而聖勞倫斯河的上游地區卻完全不是這種情況,它的上游水系甚至比「聖勞倫斯河」本身還要知名的多。以至於如果要更準確的為整個水系命名,我們應該將之稱為「聖勞倫斯河-五大湖水系」。

- END -

圖集

戳圖片,看往期系列


推薦閱讀:

TAG:魁北克省 |